擴展數據:
拼音是拼讀音節的過程,即根據普通岔路山方言音節的構成規則,快速連續地拼讀聲母、韻母並與聲調組合成壹個音節。
當時中國沒有拼音字母,所以我們使用了直接發音或與拼音漢字反向相切的方法。直接讀音是指用同音字來表示漢字的讀音。如果同音字是生僻字,即使發音也讀不出來。
反切是指用兩個漢字註釋另壹個漢字,上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聲母相同,下面的字與被註釋字的韻母和聲調相同。周有光先生稱反切為“中心切焊法”。這兩種註音方法使用起來都不方便。
唐代文壽和尚在分析漢語聲母、韻母和聲調的基礎上,制定了36個字母來描述漢字的發音,表明當時中國的語音分析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不幸的是,他用漢字來代表這些聲母和韻母,所以這樣的字母沒有發展成拼音文字。
1500年前,中國的壹些穆斯林少數民族使用“小經”文字,這是壹種阿拉伯文字。使用阿拉伯字母拼寫中文比唐代使用漢字表示聲母和韻母更進了壹步。
* * *有36個字符,其中四個是唯壹的。這可能是中國最早用於拼寫漢語的音標。它沒有漢字的痕跡,完全是拼音。“小井”也被東鄉族、撒拉族等民族使用。
明末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為了學習漢字,他們開始用拉丁字母拼寫中文。1605年,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在北京出版了《西文奇跡》,其中四篇漢字文章用拉丁字母進行了音標。
找到《西文奇跡》的原著並不容易。據說梵蒂岡圖書館仍有收藏。1626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金尼格在杭州出版了《西儒眼目》,這是壹部用拉丁字母為漢字註音的詞匯。
註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瑪竇方案的基礎上修改的。利瑪竇和吉尼格的方案是在“普通話朗讀發音”的基礎上設計的,適用於拼寫北京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