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授:王教授是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與力學系的教授。根據學校網的簡介,王教授於1964考入大連理工大學船舶工程系,並於1970畢業後留校任教。我記得王教授在課堂上說過,他從事船舶流體力學相關的教學和科研多年,老師的教學態度特別嚴格。他說,在他讀書的時候,學校特別註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實踐能力,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承擔教學任務後,主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老師也特別註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老師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壹直保持著求知探索的精神,是壹個值得學習的優秀工作者。
王教授:我第壹次看到王教授的事跡是在官方的立場上。當時聽說王教授被授予“遼寧好人”稱號,於是我仔細看了介紹。我記得王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與核聚變有關,他在32歲時被授予教授稱號。起初,王先生研究低溫等離子體,後來為了國家的需要改變了研究方向。而且我放棄了美國等國家的邀請回國發展(我只記得這麽多)。當時,我在閱讀王教授的簡歷時感到震驚。和同學聊天時,我聽說王教授不僅學術成就高,而且是壹位優秀的教師。我必須去聽他的課。後來,我去上課了。具體課程名稱記不清了,壹些專業內容也不懂,但我沒有壹直跳號,因為真的很好。
劉誌軍教授:劉教授自1993以來壹直在工業大學任教。當時各種條件還很艱苦。老師每次講到這裏,還是會笑著說:與其抱怨命運不公和碌碌無為,不如堅持壹個追求。到目前為止,當我們談論教師時,我們仍然會記得教師對我們的啟發。剛剛又看了壹下老師主頁,我獲得了2014年度寶鋼優秀教師特別獎,絕對實至名歸。這位老師始終保持以學生為本的態度,潛心育人,是壹位值得尊敬的好老師。
如果妳有機會選擇教師的課,妳必須珍惜它們並認真學習它們,這將使妳受益匪淺。
以上圖片來自網絡和科技學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