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周傑倫為什麽越來越懶寫歌了?

周傑倫為什麽越來越懶寫歌了?

周傑倫作曲越來越懶。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時代審美在倒退,現在他還能參加綜藝節目出道。從互聯網興起開始,整個中國音樂市場開始迎來歷史性的洗牌。早期壟斷音樂資源的四大唱片巨頭開始市值縮水。壹個接壹個的娛樂公司開始爭奪唱片市場資源。更著名的是:

湖南衛視的天娛傳媒,是省級電視臺出資的娛樂公司,憑借電視臺資源完成了《超級女聲》、《快樂男聲》、《我是歌手》等音樂節的報道,幾乎占據了華語音樂市場半壁江山的資源。八九十年代風光無限的滾石唱片、金伯利唱片、麥田唱片迅速衰落,被天娛傳媒等娛樂公司取而代之。

這種音樂專業領域容易被非專業的商家兼並,導致壹個嚴重的問題:音樂話語權的叠代。在早期,音樂的話語權掌握在各大唱片公司的頂級音樂制作人手中,如李宗盛、張東健和周傑倫。現在話語權在商業集團手裏。

於是,音樂的主要受眾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早期的專業人士和大眾的融合,到現在完全由最大受眾的下沈市場決定和付費。至於下沈的市場,他們分不清好音樂和壞音樂,只決定好不好,只是隨大流。

就商業而言,下沈市場的普通人支持了各種競技音樂節目,比如超女,快樂男聲,中國好聲音,蒙面唱將,跨界歌王等等。這些節目除了中國好聲音稍微好壹點,其他的音樂質量和審美都極低,尤其是跨界歌王。所以從本質上來說,音樂在中國市場上越來越像壹種商品,而不是本質的藝術品質。

下沈市場普通人如何置換音樂專業資源?很簡單,因為下沈市場的觀看和關註,依附於湖南衛視的天娛傳媒可以獲得極高的廣告費,下沈市場付出了廣告的被動觀看時間,音樂成為了商業的附庸。

天娛傳媒不斷盈利,越做越大,開始在音樂資源上挖墻腳,挖走各大唱片公司的高層和支柱專業人士,給他們同質性高的簡單工作,拿更高的薪水。這樣壹來,擁有音樂資源的人很難組成更好的陣容。

這樣,每壹個媒體和娛樂公司都是傳統唱片業的替代品。而壹切都來自於普通人組成的下沈市場。這是音樂從專業的藝術產品變成完整的商品的核心原因。

這個大的格局變化對周傑倫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因為周傑倫崛起於唱片時代的最後壹個巔峰,七裏香退出後整個唱片市場開始低迷。周傑倫是能感受到專輯無利可圖的當事人之壹,也能感受到20年後依然備受推崇的音樂。然而當年發布的時候,銷量非常慘淡。比如備受好評的《以我父親的名義》,臺灣省銷量只有40萬。

不過這種情況並不像《土耳其冰淇淋》和《告白氣球》兩首歌那樣和周傑倫有沖突。因為周傑倫逐漸意識到壹件事:不要試圖改變主流的低審美,那只會失敗。

2.沒有人會在意精心制作的歌曲,但壹首不經意的歌風靡網絡卻是老生常談。也正是因為審美下降的市場下沈,資本取代了音樂的話語權。周傑倫的《土耳其冰淇淋》是實驗作品,《告白氣球》是敷衍作品。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土耳其冰淇淋發行的時候,邀請了林書豪做MV的表演嘉賓,而《告白氣球》本身就湊數了,沒有MV,因為這首不起眼的歌火了之後,周傑倫不得不在唱片公司的要求下做了新的MV。

音樂上,火雞冰淇淋質量高嗎?個人覺得很高,其實沒那麽高。它仍然是中國市場的天花板位置。標誌著周傑倫開始關註實驗音樂,再次嘗試拓展華語樂壇的邊界。

周傑倫寫過這樣壹首歌。在土耳其冰淇淋裏,妳幾乎可以聽到任何風格的音樂,充滿了平行大調的跨度和轉場。在底層音樂風格的結構上,只能用壹個詞來形容:華麗。或者更簡單的壹個詞:秀;

自從周傑倫的《床邊故事》之後,周傑倫發行音樂的時間變得異常漫長。最後我居然發現《告白氣球》這首歌賺的錢比整張專輯還多,專輯整體銷量並不高。相反,單曲《告白氣球》成員的分紅遙遙領先。周傑倫意識到壹個問題:在這個時代,單曲其實比專輯更賺錢,這是壹個不可思議的惡心事實。

3.專輯時代已經過去,單曲為王。這是壹個殘酷的事實,也是音樂徹底成為商品的真正錘子。專輯的定位從這裏分裂了,越來越多的歌手開始出單曲,或者EP(微專輯),也就是不出專輯。為什麽會這樣?

因為下沈市場的受眾才是最重要的,專輯的主打歌或者專輯裏最火的歌和那張專輯裏其他所有的音樂都沒有關系。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復雜:基本上有以下幾點:

1:音樂審美的枷鎖;

2.工作忙,沒有太多時間聽音樂;

3.專輯太貴,單曲便宜。

個人認為是第二種。大多數情況下,我並沒有主動去聽音樂,只是在工作需要的時候才聽。對於有時間聽音樂的聽眾學生來說,他們的音樂審美並不完美。說到底就是消費。畢竟買收藏相冊的人少,電子相冊真的沒意思。還不如開放會員方便聽歌。於是,專輯幾乎成了數字時代捆綁消費的包袱。單身的地位不可動搖。

4.單曲不如演唱會賺錢的簡單邏輯。因為唱片時代的終結已經成為歷史。演唱會本身就是回憶的最好場合,所以唱片時代結束後最大的收益就是演唱會。音樂會的門票在上漲,可以看到明星,數萬人可以合唱。對於粉絲和歌手來說,各有各的需求。

所以,不管是張學友、周傑倫還是劉德華,只要能開演唱會,就不會錯過壹場演唱會。不需要過多的闡述。壹年巡回演唱會的收入基本在10萬左右,所有演唱會賺多少錢就不用說了。既然演唱會賺錢,那還有什麽理由去費盡心思去創造呢?創作很耗腦子,很難把所有人都召集起來,遠沒有演唱會風險大。

所以,綜上所述,周傑倫的懶惰是市場、時代、審美、興趣的綜合作用。這種現象還會繼續,估計等周傑倫開始覺得自己老了,回憶起20歲的時候,就進入最後的創作高峰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