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網友指出,中國三國時期的將軍關羽,其實有地域歧視的味道。他把當時的吳國人民稱為“荀子”。所謂“荀子”,是壹種外形更像狐貍,但屬於犬科的動物。叫人“荀子”也可以理解為看不起別人。
據記載,關羽是北方大漢,有人看不起吳人。孫權前來向關羽求婚,關羽直接對孫權說了壹些帶有地域黑味道的話。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壹個和“兒子”差不多的人怎麽會娶我的“虎女”呢?言語中頗有幾分對孫權的不屑。
同時,在北魏,我們也可以從史書上看到北方人對南方人的嘲諷。如北朝學者楊曾嘲諷臣子陳慶之說:“吳人之鬼,居建康,作小冠小帽,作短服。稱自己為儂,語如霹靂。這很尷尬,而且是壹個紙漿。”這句話明明說的是吳人不好,其實是諷刺吳人陳慶之小腸,阿諛奉承,就像穿了個矮身段。
也許楊看不上陳慶之的做派如此羞辱陳慶之,但他卻諷刺吳人在壹起,這說明楊此舉也有點陰暗。
然而,方人也將會反擊。宋代《杜集傳》中有“朝廷常遇北方饑荒”之說。主要意思是南方人認為北方人粗魯,諷刺北方人是野夫。他們不註重細節,生活中大大咧咧。
南北方因為地域不同,生活習慣自然會有壹些差異,所以南北方的人也會有壹些摩擦,但是還是有少數人有地域歧視的概念。實在沒必要太在意“地域黑”。畢竟堅持“地域黑”除了快人快語之外,沒有其他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