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字形左右分隸,與篆書豎勢常態相反,改為橫勢,導致字形仍為平勢,筆畫收縮豎勢,加強橫勢分布。
2.蠶頭燕尾是隸書用筆的典型特征,尤其是在隸書中,主筆是橫的,繪畫幾乎都是這樣用的。所謂“蠶頭”,是指在用筆的過程中,隱藏(反)鋒,同時將起筆過程中形成的筆畫形狀寫成類似蠶頭的形狀。“燕尾”,即在接筆處按筆,然後向右上方斜挑筆。
3.化圓為方、化弧為直是隸書簡化篆書的兩種基本方法。但如果不了解篆書的圈子,要掌握隸書的壹面,並不容易。由於隸書中的直畫或方折都含有篆書的弧勢,所以隸書的直往往有明顯的起伏,富有生命力。其實隸書的筆法是以筆畫運動的方式為基礎的。
4,把畫改成點,改成破。我們知道篆書沒有點,就是用的點只是壹個圓點。但隸書中的點是獨立的,不再依附於畫,點法也日益豐富,有平點、豎點、左右點、三點(靠水)、四點(靠火)等。
此外,隸書還斷開了許多用篆書書寫的筆畫,打開了書寫的大門。後來楷書這麽玩,允許筆與筆之間有銜接的痕跡,甚至打破了筆的意義。
5.寫篆書時,沒有豎筆的痕跡,而隸書則刻意強調擡筆動作,造成筆畫軌跡的粗細和傳承有明顯變化,起筆、走筆、收筆三個過程都體現得很清楚。這和後來的楷書很像。
隸書是舒勤八大字體之壹,是漢字中常見的莊重字體。其書寫效果略寬平,橫畫長豎畫短,呈長方形,講究“蠶頭鵝尾”和“曲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相傳為程邈所編,東漢達到頂峰。書法界素有“韓立唐凱”之稱。
擴展數據:
發展
壹.起源
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演變而來,漢字由小篆到隸書的演變過程稱為“隸書變”,主要是將篆書的圓筆畫逐漸變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因為用顏料在竹簡、木簡上寫字很難畫出圓筆畫。傳說秦始皇在“同文”的過程中,命李斯創制小篆,也采用了獄卒程渺安排的新字體,並命名為“隸書”。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記載了嬴政寫作不當的這段話後,漢朝又恢復和發掘了傳統文字的歷史:“秦焚經,整肅舊,官兵有功,官獄無數。起初是隸書,便於取樂,古文卻因此失傳。”“孝成帝時,召讀書人倉頡、張敞從之。
涼州刺史杜野、裴仁、講師秦晉,也會說話。孝平帝時,等百余人,使字不在中院,李為小學秀才。黃門侍郎楊雄采納為“荀辯”。
倉頡以下的14篇文章,共5340字,全部收錄在群書裏,但保存得比較少...郡國常得山川丁儀,其碑文為前代古文,皆自相似。雖然我又看到了遙遠的過去,但我能得到它的細節的簡要描述...那些寫下這些話的人...前人已落後,後人已學古。所以說基礎是天生的。知天下之大而不亂。"
有人認為秦國隸書小篆書寫速度慢,而隸書變成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比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成果是采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
但北魏李道元《水經註》引用孫長之的話說,臨淄人挖掘古墓葬,得到第六孫孫的青銅棺槨,上面只有三個古文字,其余與隸書相同,證明隸書並非始於秦。
北宋《宣和書》以此為依據得出結論,認為公戶始皇帝距今已有400多年,疑似隸書與篆書同生,但當時並未通過。也許是程渺知道了這具屍體,所以在朝廷自制了壹出戲來解決雲陽的困難,不然隸書怎麽會出現在公戶的棺材裏?
近年來出土的青川木簡、天水放馬灘秦簡、雲夢睡虎地秦簡,至少證明戰國晚期秦已有隸書雛形。
第二,繁榮和變化
西漢初仍沿用李芹的風格,到了辛莽時期開始大變,產生了點彩的寫法。到東漢時期,產生了許多樣式,留下了大量的石刻。《張遷碑》、《英英北》、《曹全碑》是這壹時期的代表作。
第三,再創高峰
魏晉以後,書法、草書、行書、楷書形成並迅速發展。隸書雖未廢棄,但變化不大,有很長壹段時間的沈寂。
清代,在碑學復興的浪潮中,隸書重新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他們在繼承韓立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