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英國的漢學研究晚於法國、德國和俄羅斯。在18世紀的英國,除了威廉·瓊斯(1746-1794)這位偉大的漢學家,似乎沒有其他人了。瓊斯爵士大約在21歲的時候開始接觸中文,閱讀了白英禮和尹多澤翻譯的《大學》、《中庸》和《論語》的拉丁文版本。從那時起,他對儒家思想和孔子產生了興趣。讀完《大學》,他還寫了壹篇關於教育的文章,至今只流傳著文章的大綱。通過閱讀這些儒家經典,瓊斯堅定了道德教育的信念,開拓了思想領域。同時,《大學》中引用的《詩經》中的壹些詩詞也讓他第壹次接觸到了中國的古典詩詞。瓊斯曾分別用直譯和意譯的方法將《馮偉奇奧》中的壹段翻譯成拉丁文。與他通信的波蘭梵文學者裏維斯基看到他的翻譯後,非常稱贊,稱其非常優雅,不同尋常。1785年至1788年間,瓊斯擔任亞洲協會會長,發表了關於《詩經》的演講。在這篇演講中,瓊斯根據大學翻譯的《詩經》中有三首詩,分別是《七鰲》、《姚濤》和《結南山》。翻譯時參考了白英禮的拉丁文譯本。他的翻譯比珀西以前的翻譯準確得多。
法國漢學家杜赫德的《中華帝國的全誌》分別於1736年和1738年由R. Brookes和E. Cave翻譯成英文,英國讀者最早接觸《詩經》和《詩經》。”1829年,英國漢學家J. F .戴維斯在其專著《中國詩歌闡釋》中,以《詩經》和先秦至六朝的民歌為例,探討中國詩歌的格律,開創了《詩經》原文的英譯工作。
《論語》第壹個英文版本的譯者是大衛·柯利。“他曾是馬六甲華英學院的中文教授,華英學院出版了他的書的四個譯本,名為《中國經典著作集》,通常稱為四書(1928)。”
四本書四本書:
偉大的學問
中庸之道
論語
孟子孟子
五經五經:
詩經
歷史書
易經(或易經易經的音譯)
《禮記》
《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