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妳的認知水平對孩子的成長是阻礙還是促進?(文化篇)

妳的認知水平對孩子的成長是阻礙還是促進?(文化篇)

——關於“認知升級”的思考

上壹篇文章已經陸續討論了家庭和學校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在個體差異之上,還有壹個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民族文化的潛移默化。

作為壹個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國是壹個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國家。除去個人和家庭因素,不同民族兒童的學業能力差異明顯,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和案例。比如非洲裔和拉丁裔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普遍不如東亞裔和猶太裔的孩子,而白人孩子則居中。各個民族的先天智商有差距嗎?這本書綜合了很多研究,對這個問題給出了明確的否定答案。但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不是三言兩語可以回答的,涉及到歷史、文化、傳統、民族變遷等宏大的話題。結合書中的幾個相關章節,我試圖從縱向的歷史線索和橫向的民族比較中梳理出壹個相對簡單的圖景。引用的資料不僅限於這本書。

如果我們回顧不同歷史階段不同民族的發展和貢獻,就會發現不同文化的智力成就有很大的差異,但這些差異與遺傳無關。

大約300年前到300年後,世界上的智力成就是傑出的。壹個是歐亞大陸西端繼承希臘文明的羅馬帝國,壹個是東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秦漢帝國,還有壹個地中海沿岸遷徙的猶太民族。羅馬帝國認為,只有接受過教育的人才是文明的,否則就是野蠻人,而教育“使年輕人做好終身學習和美好體驗的充分準備,從而具有體面的社交能力,並表現出貴族氣質和文明道德”。當然,羅馬帝國教育價值觀中的“年輕人”僅指具有公民身份的男性,不包括女性和奴隸。(《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帝國》,簡·伯班克和弗雷德裏克·庫珀著,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2010)。經過秦漢帝國的百家爭鳴,秦首先以法家思想立國,再經過漢初的爭論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主的思想體系。它還把“教育”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教育的價值貫穿了整個政治體系,從庶人到田字,從獲取知識到治理世界。至於猶太人,公元64年,猶太主教頒布法令,明確規定所有男人必須會讀《塔木德經》。100年後,所有猶太男人終於滿足了這個要求。下壹個在男性中普及識字的民族,要到1700年後才會出現(英國)。

時間推進到公元1000年左右,世界上的知識分子主要是阿拉伯人和中國人。阿拉伯人投入巨資翻譯希臘古典哲學和科學著作,討論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建立了壹批當時世界壹流的天文臺,第壹分院系統等等。中國文人精通各種藝術,不知名的工程師在各地建造各種精美的工程和宮殿。而歐洲貴族還躲在潮濕寒冷的城堡裏,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西班牙在摩爾人統治時期達到了智力成就的頂峰,但也是曇花壹現。意大利北部,在文藝復興前夕的15世紀,是藝術和科學的發電站,而當時的英國卻停滯不前。直到1800,英國幾乎在所有領域都處於領先地位,幾乎無人撼動。在美國,直到20世紀初,歐洲科學家都在想,為什麽美國人沒有任何重要的科學發現。人類的成就,查爾斯·默裏。

除了世界地圖上的人類成就,這本書還列舉了美國東西海岸、南北的智力成就的不同分布。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從古到今,江南地區壹直是科舉和今天高考的狀元。據說這個傳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戰爭,當時貴族家庭的孩子都南遷了。

回顧歷史上不同文化對人類文明的不同貢獻,就不難理解為什麽很多歐裔美國人壹直認為亞裔和猶太人的優秀學術成就與生俱來的智力優勢。例如,哈佛約有20%的學生是亞裔學生,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亞裔學生比例高達45%。猶太人不僅有亞洲人優秀的學術成就,也有傑出的學術貢獻:比如美國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中約有40%是猶太人,他們也是圖靈獎和菲爾茲獎的職業獲得者。然而,作者完全不同意亞洲人和猶太人的傑出成就,因為他們天生聰明。從眾多的科學研究成果中,他總結出“這兩個民族千年的文化傳統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以下是東亞儒家教育和猶太教育的相似之處,他在書中總結道:

他引用荀子的《勸學》:“別有用心者,無光明前途;無昏庸者,無呵呵之功。”"亞洲人的學術成就更多地取決於努力,而不是天生的聰明才智。"

在他引用的大量科學研究中,1966發表的科爾曼報告非常典型。這項研究隨機選取了大量美國小學低年級兒童的智商作為基線數據,然後跟蹤壹個班的孩子,直到他們36歲。起初,中國孩子的整體智商略低於歐洲血統的美國人,在語言部分,明顯落後。但是,到他們小學畢業的時候,中國孩子的學習成績比歐洲孩子略高。到了高中,中國孩子已經高於1/3標準差。與同等智力水平的兒童相比,中國兒童高出1/2標準差。這種優勢在數學上尤其明顯。微積分和解析幾何,中國孩子的分數都高於壹個整標準差。同時,作者引用了不同民族孩子平均學習時間的差異,如日本高中生每天課後學習3.5小時,美國高中生平均學習1.5小時,來說明勤奮是差異的主要原因。

作者在解釋為什麽亞洲孩子這麽努力學習時表示,“沒有東方的神秘感。孔子早在2500年前就說過。能力來源於:壹是上帝賜予的天賦;第二,努力的結果。”猶太人和儒家傳統壹樣,也重視教育。著名猶太作家茨威格曾說,“如果壹個家族與教授、學者或音樂家來往,那就是在知識界享有壹定地位的人,這就好比給這個家族壹個榮譽稱號。”

作者還提到,亞洲人的積極態度還表現在面對批評和失敗時堅持不懈。西方人經常逃避和討厭批評,而亞洲人會習慣批評,並從中學習積極的改進方法。

當然,除了個人的努力,亞洲和猶太文化中還有壹個突出的因素,那就是家庭的強大影響。從孔子時代開始,中國家庭就非常重視學習成績,因為壹個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僅影響他自己的職業前景,還會影響整個家庭,甚至家庭的社會階層變化。所以,“考試取得優異成績,給家裏帶來了榮耀和財富,連他的老鄉也紛紛效仿——家人和老鄉的希望和期待,激勵著孩子努力學習。”或許,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說,“壹人得道,雞犬升天”。

猶太人也有非常相似的傳統,個人很難拒絕家庭的要求。猶太心理學家薩拉辛(Sarrasin)曾回憶說,他的父親小時候沒有錢,但他買了壹本非常昂貴的百科詞典。他父親的信息是即使失去壹切也要支持教育。

亞洲人和猶太人的努力顯然得到了回報。在上述1966的跟蹤研究中,55%的中國人在36歲時取得了較高的經濟社會地位,而這壹比例僅為歐洲人的三分之壹。同樣,約33%的猶太兒童在常青藤大學學習,類似比例的猶太人在名牌大學任教,美國最高法院約30%的書記員是猶太人。

因為個人的努力和家庭的重視,亞裔和猶太人的社會經濟地位不斷提高,為下壹代創造了更好的教育環境。壹代又壹代,日積月累,造成了他們和其他族群的明顯差距。但是,為什麽東方傳統文化如此重視教育,卻難以在現代科學發展中獲得類似猶太民族的絕對優勢?請參考下篇《中西教育觀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