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是高風險地區?
1.劃分標準。原則上,感染者的生活場所以及工作場所和活動頻繁、疫情傳播風險高的活動場所等區域被列為高風險地區。高風險地區壹般以單元和建築物來定義。在疫情傳播風險尚不明確或存在廣泛社區傳播的情況下,可適當擴大中高風險地區範圍。可根據流量排查研判結果動態調整風險區域範圍。
2.防控措施。實施封閉管控措施,期間“足不出戶、上門服務”。若在封控期間發現新增感染者,當地聯防聯控機制將組織風險研判,可按照“壹區壹策”要求,對原封控區域的封控時間進行整體或部分延長。
3.提高標準。高風險地區連續5天未發現新增感染者,高風險地區人員在第5天完成壹輪核酸篩查後全部為陰性,降為低風險地區。符合解封條件的高風險地區要及時解封。
什麽是低風險地區?
高風險地區所在縣的其他地區被指定為低風險地區。落實“做好個人防護,避免聚集”,持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離開城市。
所有高風險地區解除後,該縣將實施常態化防控措施。
劃定風險區域的主要考慮是什麽?
1.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地周圍的居住條件、生活環境和自然屏障。
2.人群防護、人群聚集、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與相關地區其他人員的接觸頻率。
3.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的工作和活動時間和範圍,以及相關場所的密閉性和通風性。
4 .發現疫情後開始調查的時間間隔等。
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在什麽情況下不納入中風險地區判定?
1.集中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排查評估均無集中隔離點外傳播風險。
2.居家隔離醫學觀察期間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排查評估均無境外傳播風險。
3.對高風險崗位從業人員嚴格閉環管理過程中發現的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經排查評估無閉環外人員傳播風險。
4.出院後,核酸檢測陽性者經調查評估無傳播風險。
5.核酸檢測Ct值≥35,已篩查為既往感染者的入境人員。
中高風險地區的社區防控措施有哪些?
1.區域關閉。安排24小時巡邏值守,通過安裝監控設備、電子門磁等加強管理。,防止人員外出和流動,並嚴格留在室內。確需外出就醫的,須由社區防控辦協調安排,落實專人專車做好個人防護,實行閉環管理。
如果高風險地區位於城鄉接合部或農村地區,由於衛生條件不足,管理難度大,傳播風險高,可以將該地區的居民運送到集中隔離場所。居家時,做好環境消毒、居室通風等措施。
2.宣傳引導。通過微信、短信、微信官方賬號、小度音箱、壹封信等方式,及時發布有關信息和相關安排。指導居民落實個人防護和居室通風要求。及時關註和回應居民訴求,營造良好防控氛圍。
3.人員接觸排。通過上門走訪、建立微信群、核對水表電表信息等方式,盡快摸清高風險地區所有人群的底數,及時掌握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婦、殘疾人、行動不便人員、血液透析患者、精神障礙患者、慢性病患者等人群情況。及時掌握未轉運隔離人員情況,實行專人管理、嚴格管控,嚴格落實居家留觀、上門采樣、轉運前健康監測等防控措施。
4.健康監測。對高風險地區所有人員進行健康監測,實行日零報告制度。每天上午和下午開展1次體溫檢測和癥狀詢問,了解所有人員使用退熱、咳嗽和感冒、抗生素、抗病毒等藥物的情況,並填寫“十大癥狀”健康監測登記表。如果發現發熱、幹咳、疲勞、咽痛、感覺減退、鼻塞、流涕、結膜炎、肌痛和腹瀉等癥狀,健康監測組將立即報告並安排居家核酸檢測。
5.核酸檢測。在實施封閉管控後的前三天連續進行了三次檢測,在第1和第三天完成了兩次全日核酸檢測,並在第二天進行了1抗原檢測。後續測試的頻率可根據測試結果確定;解除管制前24小時內,應完成1次核酸檢測。開展核酸檢測時,要合理設置采樣點,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啟用;科學確定路線,加強現場組織管理,實行專人指導、分時分區、固定路線,督促做好個人防護,防止交叉感染。對於已發現陽性感染者的樓宇和院落,可先進行抗原檢測,陰性後再有序進行核酸檢測。特殊人員,如未轉運的風險人員、抗原檢測和核酸混管陽性人員、行動不便患者和老年人,應居家采樣並進行單次采樣和單次檢查。
6.人事調動。中高風險地區人員如判斷為密切接觸者,將在8小時內轉運至集中隔離場所。發現核酸檢測陽性者,將在2小時內轉運至定點醫療機構。相關人員轉運前要加強局部管控,轉運期間要加強轉運人員和工作人員的個人防護。
7.環境消毒和監測。加強重點區域和重點部位消毒,對廂式電梯等重點區域和人員頻繁接觸的電梯按鈕、樓梯扶手、單元門把手等重點部位進行消毒。及時開展終末消毒,對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居住、工作、活動等場所進行消毒效果評估。加強消毒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和監督評價。
8.垃圾分類和清除。規範生活垃圾、醫療垃圾臨時收集點設置。核酸檢測陽性人員和密切接觸者產生的垃圾及工作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參照醫療廢物處理。其他垃圾統壹收集後可按“先消毒、雙裝袋”的要求作為“其他相關生活垃圾”處理,做到“日產日清”,保持環境清潔衛生。
9.生活物資和醫療保障。抽調力量,明確專門隊伍負責居民基本生活物資供應,並做好需求收集、幫助采購和送貨到戶。當地疫情防控指揮部門要協調發改、商務、公安、交通等部門,暢通運輸渠道,推動保障供應單位和大型商超加強與社區對接,並及時配送相關物資;要指定專科醫療機構為中高風險地區居民提供醫療服務,推動建立社區與專科醫療機構對接機制,為獨居老人、未成年人、孕產婦、殘疾人、行動不便人員、血液透析患者、精神障礙患者和慢性病患者提供就醫便利。
10.心理援助和社會工作服務。告知中高風險地區民眾心理援助熱線電話號碼,提供心理支持、心理咨詢等服務,緩解負面情緒,預防和緩解疫情帶來的心理困擾,防止因心理壓力引發極端事件。當發現高風險地區的人有心理健康問題時,他們將被及時轉介到對口的精神衛生醫療機構。
低風險地區的社區防控措施有哪些?
1.加強社會管控。轄區各類人員按要求進行核酸檢測,期間盡量減少外出、不聚集、不紮堆,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嚴格落實進入室內公共場所預約、錯峰、限流、測溫、登記、佩戴口罩等措施。
2.人員調查和控制。接到中高風險地區溢出人員排查信息後,應在24小時內完成風險人員排查,協同做好人員管理、健康監測、核酸檢測、人員轉運等工作;對於不能調查的,要及時反饋,形成調查閉環。
3.交通管制。低風險地區民眾提倡非必要不離開該地區,跨城市流動必須持有48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對運輸生產、生活、醫療防護物資以及從事道路運輸“點對點”轉運的車輛和人員,在嚴格落實消毒、封閉管理等各項防控措施的基礎上,保障其順利通行。加強火車站、機場、高速公路、水路等出入區域交通檢查站管控,做好測溫、核驗、驗碼等工作。
4.核酸檢測。根據疫情傳播風險評估結果和風險人員管理情況,科學確定低風險地區人員開展核酸檢測的範圍和頻次。開展核酸檢測時,將在附近設置采樣點,經專業人員評估後啟用;加強現場組織管理,有序開展,避免聚集,督促做好個人防護。
5.健康教育。加強健康教育,提醒居民減少外出、避免聚集、保持社交距離並做好個人防護。出現發熱、幹咳、乏力、咽痛、嗅覺減退、鼻塞、流涕、結膜炎、肌痛、腹瀉等癥狀後,應及時主動前往醫療機構就診。做好防控政策宣傳引導,讓居民積極配合排查風險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