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關於漢字的歷史,根據現有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確認的考古發現,大汶口文化在陶文至少有5000年的歷史,而漢字起源的歷史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開端,所以我們通常說漢族有5000年的歷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表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進入文字積累階段,到商代形成了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
漢字的名稱,以漢族和漢朝命名,是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也是流傳最廣的壹種。
在漢字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差異。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規範,俗稱“簡化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用《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進行推廣,簡化字和繁體字並列。中國大陸、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地區使用簡體漢字,港澳臺地區仍使用“繁體字”。
漢字是非拼音文字,在書寫上明顯不同於拼音文字,即使在中國周邊國家,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漢字”為例:
簡體中文字符:中文字符
拼音:漢zì
英語:漢字
日語:漢字(かんじ)
朝鮮語(朝鮮語):韓佳
越南語:Trung Qu Ta nhan v Xuan
德語:中文
俄語:китакскиниерогли
法語:caractère chinois
波蘭語:欽斯基·茲納克
丹麥語:kinesisk tegn
菲律賓語:Intsik karakter
葡萄牙語:caractere chinês
希臘文:κννηναραρρρρρρρρρρ
意大利語:Carattere Cinese
印度尼西亞語:Cina·卡拉克特
匈牙利語:kínai karakter
芬蘭語:Kiinalainen merkki
漢字的五種起源
有了語言,人類可以積累知識,形成文化。有了文字,妳可以記錄語言和交換信息。語言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文字把人類社會的原始階段和文明階段區分開來。寫作打破了語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將語言傳播到遙遠的地方,拓展了語言的交際功能。
關於漢字起源的學說有很多,有結繩說、八卦說、呼圖羅書說、倉頡造字說、圖畫說等。
漢字的起源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654380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中國學者壹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的神秘面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中有“結繩說”、“八卦說”、“圖畫說”、“書法契約說”等多種說法。古籍也普遍記載了創造漢字的黃帝史官倉頡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系統的書寫工具不可能完全由壹個人創造出來。如果倉頡真的存在,他應該是壹個文本組織者或出版商。
“被”是壹個形聲字和會意字。從形聲字的角度來看,“被”字左邊的“衣”字是指被子屬於衣服的範疇,右邊的“皮”字與造字時代的“被”字讀音相近,表示這個字的讀音,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皮”和“被”的讀音變得不同,逐漸失去了表示讀音的功能。從認識文字的角度來說,皮革做的衣服就是“被子”。被子的本義是指壹種小被子。而到了後世,則是在被子本義的基礎上引申了“受苦”的含義。
1.繩結理論
《北魏本紀史》說:北魏先民“獵為業,簡為俗,簡為變;不為文字,只為木雕結繩。”它記錄了原始社會的部落或者中國的壹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它通過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了戰爭、狩獵、結盟、選舉、慶典、婚姻、生育、疾病和災難等大大小小的事件。
過去有學者按易經的說法,“古之以結繩之法治,後之聖賢易用書行,百官之治,眾民之察。”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2.閑話
孔安國《尚書·序》(此為贗品,但年代久遠)中說:“古人愛Xi家之王,始畫八卦,作書約,以代替拴繩之政,故文學書而生。”
《易·甘薇尺牘》認為:幹卦是田字的古文;坤卦,古漢字;背離占蔔,中國古代的火字;坎瓜,中國古代的水字;海瓜,風字古文;中國古代占蔔和打雷的文字;艮卦,山字古文;對卦,澤子古文。
3.賀圖洛說
《易經上》: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書。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首航南方,使山以陽闕,臨水元壹世,桂苓承書,賈丹文清,以教之。
“圖”和“書”出自河洛,多麽神秘!神秘主義是這壹理論的主要特征。徒然可以理解為圖書,其實可以理解為易經,史書。
《辭海》“河圖之書”壹文下,說在《傅》中,壹龍壹馬從黃河中出現,載有“河圖”;有龜從洛水出現,背著“洛書”。伏羲根據這個“圖”和“書”畫八卦,就是後來的《周易》的來源。於說自己管洪水,天帝給了他九域洪範(尚書洪範),劉欣認為洪範是失傳的書。
揭開這個理論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其真正的核心是算術,可以和“九宮”算法相提並論。所謂“九宮”,對陳威家來說,就是八卦加中央,就成了九(“五”位於中央,也可與五行相聯);在占星家眼裏,橫、豎、斜、加的數永遠是15。
4.倉頡的造詞理論
“倉頡造詞論”流行於戰國時期。《呂春秋·君壽》說:“倉頡為書,後稷為莊稼。”荀子和韓非子也有記載。《淮南子修武訓》在壹篇高論中說:倉頡“生而知書”。到了秦漢時期,這個傳說更加流行。許慎[3]《說文解字敘》:“倉頡初書,蓋依為象形字。”
倉頡到底是誰?傳說他是黃帝的歷史學家,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首領。隨著社會進入大規模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對外事務越來越頻繁,迫切需要建立壹套所有聯盟都享有的交流符號,於是收集整理* * *的工作就交給了歷史學家倉頡。
宋代淳化時期,有壹部著名的書法集《淳化亭帖》,載有五卷28字古篆書,傳說是倉頡所寫。
既定的漢字體系,是人民長期試錯、逐步完善的,絕不會是壹個人創造出來的。
5.圖像理論
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確實起源於原圖。壹些出土文物上雕刻的人物,很可能與文字有關。
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土於陜西華縣村遺址,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盆上(性質應為這裏原始氏族的徽記,當時處於母系制向父系制過渡的氏族社會階段)。有四種鳥形圖案,與古代漢字中的“鳥”(上升)和“衛”(下降)非常相似。《說文》說“魏”是短尾鳥的總稱。
Xi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壺和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栩栩如生。將它們與古代漢字中的壹些“魚”相比較,其相似性足以讓人相信漢字是由原圖演變而來的。
最早的雕刻符號是在8000多年前。
近幾十年來,我國考古界發布了壹系列比殷墟甲骨文更早的有關漢字起源的出土資料。這些材料主要指原始社會晚期和歷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的雕刻或繪畫符號,也包括少量刻在甲骨文、玉器、石器等上的符號。可以說,它們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通過對全國19考古文化的100多個遺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雕刻符號進行系統的考察和比較,認為我國最早的雕刻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朝。
就所知所見的殷商文字資料而言,文字載體種類繁多。當時,除了用毛筆在簡體字上書寫外,其他主要的書寫方式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陶器、玉器和陶鑄刻在青銅器上。以殷墟使用的甲骨文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的商代文字資料,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資料。
發展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包括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楷書至今應用廣泛,但尚未完全定型。
漢字在古代的書寫階段,在漢代以前。更生動。
戰國文字:“諸侯當道,不與君統壹,邪禮樂害己,皆去其經。”“場不同,車畫道不同,法不同,衣不同,言不同。”它有很強的地域性。
秦文字和漢字發展的主流。
六國文字有很大的地域差異,沒有反映漢字的發展軌跡,是支流。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是指中國商代晚期(14-11世紀)王室刻(或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殷墟甲骨文。它是中國發現的最早、體系比較完整的古文字。
甲骨文是中國的壹種古老文字,被視為現代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被視為漢字的壹種文字,也是中國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稱文琪、龜甲或龜甲獸骨。甲骨文是非常重要的古文字材料。大多數甲骨文是在殷墟發現的。殷墟是著名的殷商遺址,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北的小屯村、花園莊、侯家莊。這裏曾是商代晚期中央王朝的都城所在地,故稱殷墟。這些甲骨文基本上是商朝統治者的占蔔記錄。商統治者迷信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會不會下雨,莊稼會不會有好收成,戰爭會不會有勝利,要給鬼神祭祀什麽,以生育、疾病、做夢等事情來占蔔,了解鬼神的意誌和事情的好壞。占蔔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在甲骨背面挖或鉆壹些小坑,用來占蔔。這種小坑被甲骨文專家稱為“鉆”。占蔔時加熱這些小坑,導致甲骨表面出現裂紋。這種裂縫被稱為“預兆”。甲骨文中的“蔔”字就像壹個符號。從事占蔔的人根據占蔔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兇。根據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壹個完整的中文書寫系統。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中,字數已達4000字左右。其中有大量的能指、象形字、會意字,還有很多象形字。這些詞與我們在外表上使用的詞有很大的不同。但從構詞法來看,兩者基本相同。
發現甲骨約654.38+0.5萬塊,4500余字。這些甲骨文記載的內容極其豐富,涉及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和社會習俗,還包括天文、歷法、醫學等科學技術。從甲骨文中識別的約1500個字來看,已經具備了“象形、會意、形聲、指物、轉註、借字”的方法,顯示了中國文字的獨特魅力。中國商代和西周早期(約公元前16年~公元前10年)以龜甲和獸骨為基礎的文獻。這是已知中文文獻的最早形式。刻在甲骨上的文字以前被稱為文琪、甲骨文、甲骨文、龜版、殷墟等。現在它們通常被稱為甲骨文。由於迷信,商周帝王用龜甲(常見於龜甲)或獸骨(常見於牛肩胛骨)占蔔,然後雕刻占蔔的相關事項(如占蔔時間、占蔔者、占蔔內容、占蔔結果、驗證等。)在甲骨文上,並由皇家歷史學家作為檔案材料保存下來(見甲骨文檔案)。除了蔔辭以外,甲骨文的供品中也有壹些令人難忘的銘文。甲骨文的貢獻涵蓋了天文、歷法、氣象、地理、國家、世系、家族、人物、官員、征服、監獄、農業、畜牧業、狩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出生、災難等。研究中國古代特別是商代的社會歷史、文化、語言,是極其珍貴的第壹手資料。
2.金文
青銅器銘文指的是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稱為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時代,以鼎為代表的禮器,以鈴為代表的樂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因此,鐘鼎文或金文是指鑄造或雕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朝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青銅器的制造非常發達。因為壹周前銅還被稱為金,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青銅銘文”或“吉祥文字”;因為這種青銅器上鐘鼎上的文字數量最多,所以過去被稱為“鐘鼎文”。
金文的應用時間約為1200年,從商代初期到秦滅六國。據容庚的《金文辨》記載,金文共有3722處,其中2420處可以辨認。
青銅器上的銘文字數不壹。記憶的內容也大不相同。其主要內容多為歌頌祖先和諸侯的功績,也有記載重大歷史事件的。如著名的《毛·》就有497個字,涵蓋面很廣,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
3.大篆
代表現在的石鼓文,是以周宣王太史煥寫的壹本書命名的。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因刻在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的最早的石雕文字,是石雕的始祖。
始於西周末年,春秋戰國時期在秦遊歷。字體類似於秦篆的字體,但是字形的配置重疊。
4.小篆
小篆也被稱為“秦篆”。秦朝時,李斯奉命統壹文字,稱為小篆。秦朝時就有了。形制長、勻、齊,由大篆演變而來。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曰:“秦始皇為天下第壹帝,...但他與秦文並不和諧。”李斯寫倉頡,CZ命趙高寫,愛歷,太師命胡無經寫博學:“皆取石書大篆,或存大量改,所謂小篆也。”現今的遺跡(瑯琊臺石雕)和“泰山石雕”都是小篆的傑作。據說秦權刻的篆書是李斯寫的。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實行“文字同語,汽車同軌”的政策。統壹計量的政策得到了宰相李斯的關照。在秦國使用的原始篆書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了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造了統壹的漢字書寫形式。在中國壹直流行到西漢末年,逐漸被隸書取代。但由於其字體美觀,壹直受到書法家的青睞。由於其筆畫復雜,形式古樸,可以隨意添加曲折,篆刻,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印,壹直使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的崩潰和現代新防偽技術的出現。《康熙字典》所有的字也都標有篆書寫法。
5、草書
漢字的壹種樣式。形成於漢代,為書寫方便,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有曹彰、曹金和狂草。的筆畫變化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松江版三國吳的急章。今草不拘壹格,流暢自如,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初月》和晉代的《得時》。狂草出現在唐代,以張旭、懷素為代表,成為完全脫離實用性的藝術創作。從此草書只被書法家臨摹。代表作如張旭的《腹痛》帖、懷素的《自傳帖》。草書是為了方便書寫而產生的字體。始於漢初。當時是“曹麗”,即潦草的隸書,逐漸發展形成了壹種具有藝術價值的“曹彰”。漢末,張芝將“曹彰”改為“現代草”,人物風格壹舉形成。到了唐代,張旭、懷素發展為“野草”,筆觸連續,字形多變。
6.行書
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可以說是草書或草書。是為了彌補楷書書寫速度慢,草書難以辨認的缺點。筆法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像楷書那樣端正。開模法比草書法多,稱為“開模”。草書法多於模塊法,稱為“草書”。行書大約產生於東漢末年。代表人物:“二王”:王羲之和王獻之。
7.隸書
隸書基本上是由篆書演變而來,主要是將篆書的圓筆畫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顏料書寫時很難畫出圓筆畫。
隸書又稱“官字”、“古書”。
8.楷書
楷書也叫隸書,或真書。其特點是:造型方正,筆畫直,可作模型,故名。始於東漢。有很多著名的楷書作家,如歐緹(唐-歐陽詢)、虞緹(唐-虞世南)、顏緹(唐-顏真卿)、劉緹(唐-劉公權)、趙緹(宋元-趙孟頫)。
特性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式上,它逐漸從壹個圖形變成了由筆畫組成的方形符號,所以漢字壹般也被稱為“方塊字”。它從象形文字(表意文字)發展到音義兼而有之的語標,但整體體系還是表意文字。因此,漢字具有集象、音、義於壹體的特點。這個特點在世界寫作中是獨壹無二的,所以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壹生的良師益友,是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能引起我們奇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以美的享受。
1,拼音字符
在當今世界使用的文字中,漢字和水書屬於非拼音文字。在人類歷史上,比漢字更早的文字有兩河文字和埃及聖書文字,但早已滅絕,所以漢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使用的文字分為兩類,即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書法)和拼音文字(其他文字)。有人說漢字是中國的五大發明,是壹個奇跡。
現代漢字中,只有漢字是我們的祖先直接創造的。梵文字母是創造宇宙之神梵天所創,授與人類(見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二中記載),其他文字則是從其他民族借用而來。梵文字母用於拼寫古代梵文和許多現代印度語和尼泊爾語。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和阿拉伯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系統。英語、法語、意大利語等。用拉丁字母,說明是借用拉丁字母;俄語、保加利亞語、塞爾維亞語等。用基裏爾字母(或斯拉夫字母),由希臘字母轉化而來;拉丁字母也是由希臘字母轉化而來。阿拉姆字母的祖先——阿拉馬字母和希臘字母的祖先——迦南字母,都不是他們的祖先直接創造的,而是由閃米特人的文字轉化而來。這種信借鑒了Sume的美甲劇本,經過改造。釘頭的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聖書的文字是埃及人創造的,漢字是中國創造的,水的文字是中國少數民族創造的,都不是拼音文字。四者中只剩下漢字和水書,另外兩個已經消亡。
漢語的另壹個奇特之處是超方言、超語言的特點。語言學家把中國的方言分為八大方言區。有人說,如果沒有漢字,中國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國家了。歐洲的意大利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的差異比中國方言的差異要小得多,但他們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語言是“羅曼斯”的不同方言,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國家。
漢字也可以超越國界。歷史上,越南、韓國和日本都用漢字記錄語言。日本人仍然混合使用漢字和假名。日本人使用漢字,另壹大發明是寫漢字和讀日文。只要其他國家願意,他們也可以這樣做。如果真的做到了這壹點,漢字將成為國際通用的語言符號,就像數學符號壹樣,只表意,不表音。
2.優勢
漢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文字。據統計,使用漢字和漢語的人數已達6543.8+06億多人。
漢字是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現在能看到和讀到的最早的漢字是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這是壹個相當成熟系統的漢字。世界上沒有壹種文字像漢字壹樣歷經滄桑,依然年輕。5000年前古埃及的神聖文字是人類最早的文字之壹。但後來消亡了,有記載的古埃及文化被深埋了。蘇美爾楔形文字也有5000年的歷史。但在公元330年後,它也消亡了。歷史上沒落的著名人物有瑪雅、博羅米爾等。漢字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大。
1.漢字是讀起來最美的文字之壹。
漢字也是最美的文字之壹。
3.漢字很容易識別。
4.漢字通俗易懂,切題。
4.溝通
1.漢字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然有著古老的文化,但是創造自己的文字卻是相當晚的。長期以來,它的人民以漢字為載體傳播思想,表達感情,稱之為“實名”。五世紀初,日本出現了壹種借用漢字的拼音字母,叫做“假名”。到了八世紀,用漢字標註日語發音相對固定,其標誌是《葉晚集》的編纂,因此被稱為“葉晚筆名”。是純日語語音書寫的基礎。日本漢字的最終創造是由吉備真備和大師空海完成的。兩人都在中國唐朝生活過很長時間,對漢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據標準註音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日語“片假名”,後者利用草書漢字創造日語“平假名”。雖然假名從十世紀開始在日本流行,但漢字的使用並沒有被廢除。時至今日,已經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然保留著1000多個簡化字。
2.漢字對韓國文字的影響
朝鮮文字被稱為諺語。它的創造和應用是古代朝鮮文化的重要成就。其實中世紀的韓國和日本壹樣,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新羅統壹後,略有改觀。當時,薛聰曾經創造了“官讀”,即用漢字代表韓文助詞和動詞,輔助閱讀中文書籍。最後因為語言不同,無法普及。李朝初年,世宗在宮中設諺局,令鄭林之、程三文等人制定諺文。他們根據中國的音韻學,研究了朝鮮語音學,創造了11元音和17輔音,並於公元1443年出版使用了《訓民尹正》。朝鮮從此有了自己的文字。
3.漢字對越南語文字的影響
10世紀前,越南曾是中國的壹個郡。秦、漢、隋、唐都有官員在這裏統治,所以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越南獨立後,漢字壹直被用作上層人士交流、學校教育和文學作品的工具。直到13世紀,越南才有了自己的文字“南”。子南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新詞,以形聲字、借字、識字等方式表達越南語發音。到了十五世紀,南字遍布全國,完全取代了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