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eet-greatwall.org/gwmz/wen/mzs/mzs79.htm
黨項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羌族的壹個分支,稱為黨項羌。南北朝末期(6世紀後期)開始在青海省東南部黃河上遊和四川松潘以西的河谷地區活動。那還是在原始社會末期。《隋書黨項傳》記載,黨項“各姓歸壹部,年長者騎五千余,年幼者騎壹千余”。“庸俗的價值觀力量,所以不可能做成,各有各的事業。如果有戰爭,他會聚在壹起,彼此不聯系。養牦牛羊,打獵為食,不知如何修墻。”也就是說,早期的黨項人並不關心農業,衣食住行全靠畜牧業,天象歷法,靠枯萎的草木計算歲月,供奉神靈,死後火化。西夏人驍勇善戰。同宗的人必須互相幫助。當他們被外國人傷害時,他們必須報復。在復仇之前,他們會赤身裸體,光著腳,直到殺死敵人才吃肉。再說了。黨項人特別推崇白,所以自稱“國上大白”。黨項諸族中,有四族,即西鳳族、飛庭族、王力族、蠻朝族、葉莉族、方黨族、米朔族和拓跋族,合稱黨項八族。其中,拓跋族最初來自鮮卑族的拓跋部,後來成為黨項諸部之壹,在黨項諸部中最為強大。
隋開帝四年(584年),壹千多黨項羌人歸隋朝。次年,黨項首領拓跋寧聰等。,率領部落到徐州(今甘肅臨潭縣)請求依附,隋朝封拓跋寧聰為大將軍。開十六年(596年),黨項首領攻打徽州(今甘肅靖遠縣東北),接連被打敗,並派子孫到朝廷向隋朝道歉、進貢。初唐時,吳德中(618 ~ 626)屬於唐朝。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南匯總督鄭源?虞照,黨項的領袖之壹,帶領他的軍隊到唐朝。唐朝時,在其他設軌州(今四川省松潘縣西),封他為刺史。其他黨項部落也紛紛響應。唐朝建立了黃陂、嚴豐、元元四州,各州設原各部長官為刺史。貞觀九年(635年),塘廈詔書派遣使節在16州開辟河曲,黨項附員34萬人。當時,已嫁給吐谷渾王慕容復雲的黨項拓跋部土司拓跋,也在與唐王朝的戰鬥中戰敗,背叛了自己的親人,加入了唐朝。唐朝時,國土分為夷、本、林、柯等三十二州,任用依附其上的部落首領為刺史,以拓跋赤為西戎州總督,以李為姓,由松州總督署控制。
唐初興起於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日益向外擴張,北上滅吐谷渾,侵略欺淩黨項羌。散居在今甘肅南部和青海的黨項部落被迫要求內遷,唐從靖邊州都督府遷至青州(今甘肅省青陽縣),其所轄的25個黨項州也隨之遷移。黨項人原來的居住地被吐蕃占據,剩下的黨項居民屬於吐蕃貴族。吐蕃稱這些人為“毒品”。
唐中期“安史之亂”後,由於吐蕃、黨項、吐谷渾等民族對唐王朝的聯合打擊,唐延柴接受了我駐朔方使郭子儀的建議,將散居在靈巖、青州壹帶的黨項羌族部落,遷至鄞州(今陜西省米脂縣)以北、周霞(今陜西省橫山縣)以東。從此遷居慶州壹帶的黨項羌部落稱為東山部落;遷移到周霞地區的黨項羌族部落稱為夏萍部落。當時壹部分黨項羌人曾經東移至石州(今山西離石縣)。秦漢以來,黨鄉羌因聚居在陜北和河套地區,壹直是漢族封建文明發達的地區。黨項羌族與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民在經濟文化上有著密切的聯系,生產力發展迅速。從此,黨項羌進入了階級社會。
唐朝末年,黨項夏萍部首領拓跋思恭參與了鎮壓黃巢農民起義軍的軍事行動。唐朝的時候,是難軍,拓跋思恭是節度使,夏國公是封爵,然後是李。此後,黨項有殷、夏、隋、夷、荊五州。五代以後,黨項拓跋部利用藩鎮間的戰爭和朝代更替,逐漸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到了末代周朝,以周霞為中心的地方割據勢力已經形成。宋初,周霞定南軍使李義銀隸屬於宋朝,幫助將士抗擊北漢。宋朝還統治了的李政權。唐太宗和平興國第五年(980年),傳至李濟邦,黨項貴族間發生權力之爭。太平興國第七年,李繼鵬率眾入宋,獻夏、隋、殷、夷、荊之地。到了宋朝,季風被尊為我們的德使,留在了北京,這就造成了黨項內部的尖銳分裂。李的弟弟采納了他的部下張浦的策略,帶領貴族逃到東北300裏的金澤,以抵抗宋獨立。
從興國的第七年開始,黨項在領袖李的領導下,經過二十多年的開拓運動,占領了靈州,建立了穩固的根據地。後來經過李德明(繼遷之子)與宋、遼三十年的和平共處和休養生息,以及德明與吐蕃、回紇的戰爭,向西擴張,為李元昊建立西夏國奠定了基礎。
宋寶元元年(1038),德明之子元昊正式稱帝,建立了以黨項羌為統治民族的王國,史稱西夏。西夏建國後,基本沿用了唐宋的政治、軍事、文化制度。其勢力不斷發展,東有黃河,西有玉門,南有小關,北有大漠。方圓的疆域有兩萬多裏。總的來說,包括寧夏、甘肅的人武部和陜西、內蒙古的部分地區。
元昊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標誌著西夏社會的封建化。西夏王國從景宗元昊壹直延續到第10任皇帝、已故大師李歡,歷時190年,於1227年被蒙古所滅。黨項人在對外戰爭中異常頑強,異常勇猛。他們多次擊敗遼宋軍隊,甚至成吉思汗率領蒙古鐵騎六次進攻西夏。
西夏有畜牧業、農業、制鹽業、建築業、手工業和商業,其統治體系是藏漢分治,有藏官和漢官。國家制定了成文法典,實行科舉制度,建立了強大的騎兵和步兵。1036年,西夏模仿漢字創造了西夏文字,編纂了12卷辭書,定為“國文”,從佛教詔書到民間書信,都用西夏文字書寫。為了方便人們學習西夏,還出版了字典。這些字典,以及壹些佛經和書法作品,都是在內蒙古西部發現的。
西夏國的範圍是草原、西域、中原相互聯系的多面地區,是多種文化交流匯聚的地區。因此,中原的漢文化、北方的草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對黨項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形成了其獨特的文明。
當祥信佛,佛教藝術頗有名氣。鄂托克旗白巖窯洞寺是西夏壁畫藝術的寶庫,額濟納旗黑城、綠城發現的西夏佛經、釋迦牟尼塔、彩繪菩薩,是大漠中的大發現。
近百年來,在內蒙古額濟納沙漠發現了大量西夏文物。黑城遺址出土的西夏名畫、彩塑、文獻、佛經,綠城遺址的古寺、西夏墓葬、彩塑,幹涸的湖泊或河流兩岸發現了許多西夏人廢棄的村落、農田、水利設施。這些發現顯示了過去西夏國北部的繁榮。黑城遺址出土了著名的西夏字典《殷通》和《番漢會時珍珠掌》,使西夏研究者得以閱讀西夏資料。黑城遺址出土的西夏和漢文佛經殘頁均為雕版印刷,佛像和經文雕刻精美。
西夏於1227年亡於蒙古汗國,圍繞其都城的戰爭因為雙方的反復爭鬥而異常激烈,給西夏文物造成了極大的損失,所以流傳至今的很少。在內蒙古西部,由於較早被蒙古軍隊攻占,城址保存完好。再加上氣候幹燥,人煙稀少,保存了不少西夏文物。巴盟何琳市高油房西夏古城出土了大量西夏錢幣、金銀窖藏和西夏銅印。這座古城位於蒙古高原經河套進入寧夏平原的要道上。估計這些文物是西夏人倉促撤退時掩埋的。在沂蒙鄂托克旗白巖窯石窟也發現了西夏中期的佛教密宗壁畫,是珍貴的藝術品,另外在額濟納旗小廟遺址發現了15尊道教人物造像,工藝極高,也為研究西夏的宗教情況提供了新的材料。從綠城寺中殘存的五顏六色的佛像分析可知,佛像是用絲麻混合土或草混合泥制作,再塗上礦物顏料,所以能在沙漠中保存800多年。
除小型火葬墓外,沂蒙準格爾旗也發現了磚壁畫墓。寶塔墓是在額濟納旗黑水城發現的,那裏有壹個和尚的屍體坐在壹個高臺上。這是壹種獨特的埋葬制度,應該與佛教的密宗儀式有關。在沂蒙伊金霍洛旗發現,褐釉雕花瓷造型簡單,圖案大方,是西夏陶瓷工藝品中頗具特色的精品。在阿盟阿拉善右旗的曼德拉山發現了許多早期的黨項巖畫,包括家庭畫、狩獵畫和放牧畫。在內蒙古西部,許多絲綢彩繪的彩畫、銅鏡、符號、文獻等。在西夏時期也有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