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世界上只有難以告人的愛情。

世界上只有難以告人的愛情。

王六兒

萬歷二十六年(1598)秋,湯顯祖的《牡丹亭》完成。

興奮之余,他為這部傑作寫了壹篇短文——《牡丹亭銘》。隨後,它被送到鄰近臨川的金溪縣萬虎鎮樸樹街進行雕刻。

“天下女子有情,不如杜理科麗娘!夢見那個人病了,病得很均勻,用手繪描繪出來。它傳遞給世界,然後死去。去世三年後,能重拾夢想的人誕生了。如麗娘,是情人的耳朵。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但它很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活。生而不能生而死,死而不能復活的人,都是不深情的。夢裏的愛情,為什麽不真實?世界上很少有夢想家!他們將通過推薦枕頭而結婚,那些保持親密關系的人將成為廢墟...我丈夫!天下之事,非世人所能及。既然不是普通人,就要壹直講道理!初雲必無,知之處必有惡!”

這個碑文是“愛”的宣言。雖然只有二三百字,卻有著壓倒性的力量,喚起了中國人全新的“愛”的超越意識,以及對夢想和幻想的執念和贊美。其激烈程度不僅在晚明文學中,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我不知道那是什麽,但它消失了,而且很深。活人可以死,死人可以活。”這段話,常被後人引用,也算是唐哲學的壹種文學表達。然而,世人只知道唐是壹位文學家和戲劇家,很少有人知道他是壹位思想家。

?唐家為什麽執著於“愛”和“深入”?

?在思想史上,晚明是異端突出的時期。唐對“情”的重視,實際上與當時士人觀念的演變有關。

明中葉,越南和中國的王(陽明)學派興起後,泰州的王(艮)學派亦步亦趨。

?陽明心學“致良知”、“心即理”的思想對唐重視“情”具有重要意義

?因為這種“自得、自足、師友獨立”(陸九淵語)其實是肯定人的獨立意識,強調人的個性和常態。既然“心即理”,世俗欲望的心就是理。只要他跟他的情欲走,他也會得到身體功夫。

泰州學派王艮提出的“尊身”、“以道殉身”思想,對唐重“情”思想的形成有著更為內在的影響。

作為王艮弟子羅汝芳的學生,湯顯祖自然對王艮的思想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王根很少講“良心”和“心”,但壹講“身體”,他就把心付諸實踐。

在王根看來,“身體也是世間萬物之本;天地萬物皆在盡頭。知體為基,亦以明德親民。”這與湯顯祖的“人貴”、“天地之性貴”、“成人之學始於知命”等理論是壹致的,都強調感性生命至上。

?“尊身”不僅是對血肉之軀的尊重,更是對生命和情感之軀的尊重的內在本質。

王艮提出“以道殉身”,反對“以己殉身”,實際上包含著對生命情感的極大關懷,這正是唐極力宣揚的。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杜麗娘這個他精心塑造的“最深情”的化身,本來就是有根據的,絕非空穴來風,或者只是神來之筆。

唐重視“情”的思想可能更多地受到了同時代李贄的影響,他對“情”的理解顯然與李贄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處。比如,在董潔源的《西廂記》碑文中,湯顯祖說:“有誌者,亦有情。古人說,言為心聲,止於禮法的人,也是如此。呼呼!凡事都有自己的目的。董對董的情在花月間徘徊,對董的情在筆墨間徘徊。”

?在這裏,所謂“萬物有其誌”,即誌在情,情即誌。簡而言之,“有誌氣的人也有情懷。”這和過去把“詩言誌”的“誌”解釋為“理”和“禮”完全不同。換句話說,誌向是情感的誌向和目的,不是超越情感的,情感之上還有壹個獨立的“誌向”。

?在這裏,我們可以窺見唐文學創作的思想背景,這是整部文集的“情感本體”。

湯顯祖與佛教也有很深的淵源。晚年寫下《戚跡仙蓮社尋友》,欲隱居廬山。他和他的好朋友道士有“愛”和“性”(朱說:“性即理。”)辯論。在他看來,道士說的“有情必無理,有情必無理”太絕對了。

他們觀點不同,認識的人也不多,但卻是終生摯友。道家佛家認定他“性艷,色淺性深,真求利器”,壹直想出家。他得有哲理,懂他,像白居易,蘇東坡。白居易和蘇東坡對禪宗都有很深的信仰和研究,但仍然找不到禪宗的解脫。最終,他們被情感驅使,忘不了這個世界。雖然唐說“自受教以來,壹直意氣風發”,但要他“消氣”,他還是不敢茍同。

對於湯顯祖來說,“愛”和“性”並不是對立的。愛是由人而生的,只有擁有了愛,才能看到性,才能理解性。

他寫了壹首名為《江中見月見侯爺》的詩,用藝術的語言把這個問題表達得更加精辟:“只是無情的感情太多了,有太多的感情要窮盡。解感傷之情,月無影無波。”(《湯顯祖全集》卷十四)

萬歷二十六年(1598),湯顯祖棄官歸臨川,時年49歲。他買下了壹塊廢棄的宅地,建造了余明大廳,用於生活、寫作、會見客人和家庭宴會。考慮到他將在余生寫劇本,他還在湯余銘東部建了壹個小舞臺來排練歌劇。園中亭書有“壹鉤壹簾遠,半榻琴書日長。”

?余明是壹種白色的山茶花,陸遊稱贊它“韻中有雅”。湯顯祖用它作為堂名,比喻花的性格,表示他要做壹個任何時候都不俗,獨善其身,格調很高的人。錢在《唐遂昌顯祖》中說,湯顯祖“居廳,文史淩亂,賓朋同坐,蕭閑唱俯仰”,且“胸中有塊,未寫完陶,遂作歌。”

?在湯余銘時,《臨川四夢》只完成了壹部《紫釵記》,其余都是回國後完成的。

?夏誌清先生認為,湯顯祖的前三部歌劇《紫霄記》、《紫釵記》、《牡丹亭》主要講的是“情”,確定了它的價值,超越了時間的至上性。後兩本書《柯南紀》(1600)和《邯鄲紀》(1601)講的是“夢”,在人生短暫的前提下考驗愛情的價值,用夢縮短時間,戲劇化人生的短暫。

湯顯祖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進行劇本創作,並從事演出活動,這消耗了他的余生,直到他去世約16年。每排壹出新戲,湯顯祖都要親自下劇場“作樂”教唱。

戲曲是“角兒”的藝術。國劇舞臺沒有燈光和布景。要表達戲劇的“意義”,主要靠《焦耳》的演唱及其音樂伴奏來達到效果。

但演員文化水平不高,對歌詞理解不好,對“曲藝”的理解也不到位。郁郁不得誌的湯顯祖只好捏著檀板,教蕭陵“打樂”:“湯余銘春暖花開,新詞唱牡丹亭”。傷心得拍了壹地,沒人會,又教小玲從譚痕。”(《兩醉七夕答董軍之壹》,《湯顯祖全集》第18卷)

《牡丹亭》問世後,“代代相傳,西廂記降價”。

杜麗娘的悲劇命運,在閨女中產生了強烈的* * *聲:尚小玲唱《尋夢》,在舞臺上失去了悲憤;婁江女子余二娘,傷此曲,“怒而死”;看完劇,馮小青寫了壹首詩來抒發自己的心情:“幽窗聽不到冷雨,燃燈看牡丹亭。也有人為我癡狂,傷心的是小青。”

?湯顯祖聽說婁江壹女子讀了這首歌而死,也寫了壹首詩譴責自己:“為何為愛而死?壹定有壹個悲傷的上帝。壹時間,寫作界,天下人心。”(《兩個哭泣的婁江女人》之壹)

?唐重視"情"的思想和他的造夢手法在清代乃至《紅樓夢》中都得到了延續。曹雪芹在處理“情”的問題上,深受戲曲尤其是湯顯祖作品的影響。原因在於歌劇本身所體現的矛盾:只有通過虛擬才能實現自我表達,只有通過偽裝才能說出真相。曹雪芹正是以這種方式完成了他獨特的真假自白模式。

今年是湯顯祖逝世400周年,車間裏的紀念活動幾年前就開始了。具體如下:昆曲《牡丹亭》最初由湯顯祖改編,在美國紐約林肯中心上演,引起轟動(確切地說是爭議);徐朔方先生修訂補充《湯顯祖全集》出版;最早的《牡丹亭》刻本(影印本)發現於美國。前年,臺灣省何創世書法藝術基金會與上海京華藝術院在同仁路92號“京華藝術空間”聯合主辦明萬歷書畫展。展品中,湯顯祖寫了詩人馬震的詩《懶在紅塵》。這首七絕非常難得,特別珍貴。詩中說:“懶於紅塵,石路壹路入混沌山。扔在雲上種黃渡。我什麽時候有三個房間?”鐘朱文的《湯顯祖印》和柏文的《若石》。帛書左右各有上海藏家姚的兩篇長長的後記。根據觀者的描述,這本書的軸心完好如新,令人嘆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