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首古老的戰歌
在晴朗的天氣裏,我們上山掃描天空尋找火炬,
在黃色的黃昏,我們在邊界河邊給馬飲水。
當表鼓的悸動懸掛在沙風中,
我們聽到中國公主的吉他訴說著她無盡的悲傷。
三千英裏沒有城鎮,只有營地,
直到厚重的天空與廣闊的沙漠融為壹體。
伴隨著它們哀怨的叫聲,野蠻的大雁從壹夜飛到另壹夜,
韃靼人的孩子有很多眼淚要流。
但我們聽說玉關仍被圍困,
很快我們就把生命押在我們的輕型戰車上。
每年我們都會在沙漠中掩埋不計其數的屍骨,
空觀蒲萄入漢家。
作品欣賞:
“從軍”是樂府中的壹個古老話題。這首詩借漢獻帝開疆拓土,諷刺玄宗用兵。其實寫當代的東西,怕觸犯禁忌,標題上加了“古代”二字。它諷刺了當代皇帝的行為,他們傲慢自大,視人民的生命為糞土,這種行為與其說是強大,不如說是可悲。全詩記敘了參軍的苦難,充滿了非戰思想。千骨埋荒野,中原只種葡萄。顯然是得不償失的。
這首詩以緊張的軍旅生活開始。白天爬上山,看看四面八方是否有邊防警察手持篝火;黃昏時分,我去了交河讓馬飲水(交河在新疆吐魯番的西部,這裏指的是邊疆的河流)。三四句話中的“刁鬥”是壹種容量為壹桶的古代軍用銅鍋。白天,它用於烹飪,晚上,它可以代替手表。“琵琶公主”是指漢代西君公主嫁給烏孫國時演奏的琵琶曲子。當然,這不是喜悅的聲音,而只是悲傷的語氣。壹兩句說“白天”和“黃昏”,那麽夜晚呢?第三、四句繼續描寫:風沙彌漫,漆黑壹片,只聽得軍營中夜巡的節拍和淒婉的琵琶聲。多麽肅穆淒涼的景象啊!“行人”是指招募士兵,這與下壹句中公主的聲音相同,導致* * *發出聲音。
然後,詩人刻意渲染了邊關環境。軍營所在之處,四望曠野,無疆場可循,“萬裏”極其遼闊;雨雪接連不斷,甚至與沙漠相連,其寒冷寒冷的情況也可想而知。以上六句描述了軍旅生活的艱辛。接下來,似乎是時候正面指出“行人”的悲哀了。然而,詩人以壹種獨特的方式寫道:“野蠻的大雁發出哀怨的叫聲,從壹夜飛到另壹夜,韃靼人的孩子有許多眼淚要流”。胡巖和胡爾都是土生土長的人,但他們仍然哭了又哭,更不用說那些遠道而來的“行人”了。“胡”二字有意重復,“夜”與“雙雙”有意重疊,具有映襯雲霧、托月的藝術力量。
面對如此惡劣的環境,沒有人不想遣散這個小隊。但是我不能。“但我們聽說玉關仍被圍困”這個詞,以十倍的筆觸,似乎是壹個打擊,打斷了“行人的鄉愁”。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漢武帝元年,漢軍攻打大宛,進攻不利,請求停戰。漢武帝大怒,派人中斷玉門關,下令:“敢入軍者斬。”在這裏,王朝的皇帝被暗殺了,他決心走自己的路。後來,詩人又說,“不久我們將賭上我們的輕型戰車”不能停止戰鬥,而只能跟隨該部門的將軍與敵人拼命戰鬥,這超過了上面的八句話。下面這句話,再接再厲。拼命拼死拼活的結果無非是“白骨埋荒野。”詩人用“年復壹年”這個詞來指出這種情況的規律性。整首詩壹步壹步地從軍隊中的普通生活到戰時的緊急情況,最後到死亡。目的是甚麼?這十壹句話的壓力迫使最後壹句話的答案:“我看到蒲萄白白進入漢家。”
“蒲萄”是壹種葡萄。漢武帝為了尋找天馬(阿拉伯馬)而開放西域時,他隨意發動戰爭。當時,桃花和苜蓿的種子隨著天馬進入中國,漢武帝將它們種植在故宮旁邊,到處都是。在這裏,“眼看蒲萄白入漢室”這句話被用來嘲笑這位雄心勃勃、犧牲無數生命只為換取蒲萄的皇帝。言下之意就是皇帝就像是漠視人命壹樣。
全詩緊湊,刻意而緊湊,直到最後壹句,畫龍點睛,直入主題,表現出這首詩極大的諷刺意味。詩歌巧妙地運用音節來表達思想。第壹句開頭的“晝”字是入聲,有開鼓的意思。第三和第四句中的“刁鬥”和“琵琶”使用雙音來增強音節的美感。中間部分轉韻,“雙落”是江陽韻和入聲的配合,就像鈸鼓合奏壹樣,上寬下窄,音節最美。中段入韻後,最後壹段選擇了張口度最大的六麻韻。就五音節而言,第壹段是羽調,中間部分是牛角調,最後壹段是商調,音節分散,差異極大。全詩先後使用了“壹個接壹個”、“壹夜又壹夜”、“壹倍”和“壹年又壹年”等詞,不僅強調了語義,而且詞與韻重疊,在音節上誕生了許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