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很多去火防暑的方法,最常用的是刮痧、拔罐、點穴。如果自己做刮痧或者拔罐,要特別註意。它並不適合所有人。最好先咨詢專業醫生再做,以免脫熱傷身體。
夏天高溫、濕熱、中暑、上火的幾率也大大增加。《黃帝內經》說:“熱生於南,火由熱生。”臺灣省地處亞熱帶,夏季濕熱,容易生火,反映在身體上就是中暑、口幹、便秘、易怒、情緒起伏等。
中醫可以通過中藥和針灸來調節內火的強度。臺北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中醫外科主任、病房主任陳堅紅提到,在治療上,根據體質和火的虛實癥狀,使用藥物或針灸。
壹般來說,燥熱的人更容易得真火。這些人通常身體強壯,喜歡喝冷飲,尿紅,大便臭。最好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他們可以多喝菊花茶等清火降火的茶。治療以清熱利濕為主。他們可以服用清舒益氣湯,藥方主要是車前草、黃連、石膏。但是陰虛的人容易虛火。這些人大多身體瘦弱,口幹舌燥,容易煩躁,手腳發熱,容易失眠,大便幹燥。對策是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枸杞麥冬茶之類的茶或服用六味地黃丸,以彌補陰血不足。
政變1
刮痧,散瘀
刮痧是臺灣省特有的民間療法,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尤其是夏天,經常可以看到有人徒手用勺子或者指關節上下刮另壹個人的背。然後就會出現紫色斑點,說是可以解暑,對中暑有很好的效果。
陳堅紅指出,刮痧確實有祛瘀的作用。所謂“刮”,就是體內的氣血積聚,堵塞。通過刮痧體表經絡,可以將體內積聚的氣血排空。簡單來說就是把體內不舒服的癥狀刮出來。
另壹方面,刮痧也像* * *,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堵塞。它的作用不僅是降低體內的熱度,消除體內的暑熱,還可以用不同的穴位和經絡來反映不同部位的健康狀況。所以刮不同的部位會有不同的效果。萬芳醫院中醫科主任黃也同意,如果是類似於暑濕感冒現象的熱感冒,刮痧確實有助於體內熱量的釋放。
根據中醫經絡理論,背部的足太陽膀胱經與脊柱中間的經絡相連,控制著體溫和免疫功能的調節。刮痧的作用是疏通經絡氣機,醒神退熱,可以說是最傳統的消暑方法。
刮痧QA
1.刮痧越紅越有效?
很多人認為刮痧顏色越深越紅,效果越好。其實刮痧不壹定非要痛到不管用力才有效,也不代表疤痕壹定要深到發紫才能完全刮幹凈。刮痧更容易造成問題部位疼痛。如果是正常部位,壹般會很快變紅但很快退。但如果刮的位置和力度不對,紅紫現象可能只是微血管破裂,不僅無效,還可能受傷。
2.每個人都適合刮嗎?
雖然全身穴位經絡都可以刮,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還是要避開眉毛到嘴角的三角,因為皮膚壹旦破了,很容易感染大腦。此外,還應避開血管、神經較多的區域,如頸前側、鎖骨、脛骨前骨等。更重要的是,刮痧不適合有皮膚傷口、血友病或出血、心臟病、孕婦、身體虛弱、骨傷、經期婦女和皮膚傷口感染的人。
3.用什麽工具刮比較好?
除了刮痧板,妳還可以找到邊緣鈍而光滑的器具,如磁性湯匙、硬幣、梳子背面等。,只要它們不傷害皮膚;刮的方向應自上而下,由內向外,與皮膚成45度角為宜,保持角度壹致,力度均勻適中。最好是單方向刮。刮約5 ~ 10 cm,刮1次,顏色不變時停止。另外,也可以在刮之前塗上潤滑劑,每次刮不超過20分鐘為宜。
4.刮痧後需要註意什麽?
剛刮完,最好不要待在空調房裏,以免著涼。工作前建議在空氣流通處停留約1和2小時。刮完後也要多補充溫水,避免喝冰水。如果過程中感覺不舒服,立即停止。
政變2
拔罐放血退熱
在民間療法中,拔罐也是放血和消暑的常用療法之壹。中醫認為,拔罐通過負壓吸引、牽拉擠壓肌肉、經絡穴位,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效果。因此,當人體受到外邪侵襲,使五臟六腑、經絡氣血功能紊亂時,就會考慮拔罐治療。
拔罐可以緩解疼痛和疲勞,促進傷口愈合,調節免疫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調節內臟功能等。對於有上火癥狀的人,還能適度緩解和改善不適。但是,也有壹些禁忌。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人們接受拔罐後,皮膚上出現淤血甚至水泡,可能是拔罐次數過多或拔罐時用力過猛所致。這跟個人體質和承受能力有關。通常在正統中醫診所進行的話,會根據個人體質進行,待瘀血消失後再進行第二次拔罐。現在人們可以很容易地買到拔火罐設備,並在家裏做,所以在使用時要特別小心。
拔罐QA
1.應該在哪裏拔罐?
拔罐的位置壹般在多肉的部位,壹般在背部或腿部。如果是在身體前部皮肉較薄的部位,拔罐時間不宜過長,遵醫囑為好。
拔罐應避開心臟區、腋窩、腹股溝等血管、淋巴結密集的地方,療程不宜過長。拔罐後壹般局部塗消炎藥膏,防止感染,同時要加溫水。
2.拔火罐要多久?
壹般拔罐時間在5 ~ 10分鐘左右。如果拔罐時間過長,可能會對皮膚或肌肉造成損傷。如果罐內空氣抽出過多,很容易在皮膚上留下疤痕或水泡。通常拔罐壹次後,血瘀大概3 ~ 5天就能代謝掉,少數人需要1周才能代謝掉,但如果超過這個時期,最好回去再做進壹步檢查。
誰不會拔罐?
心血管疾病、血友病、孕婦、高熱痙攣、老人或幼兒、過敏性皮膚炎癥患者不建議拔罐。
政變3
* * *,氣血通暢
相比較而言,* * *是壹種相對無害的祛暑解暑方式。通過對體表穴位施加手法產生的外力,刺激和引導經絡系統的運行,促進氣血暢通,達到調節機體的作用。
陳堅紅特別推薦四個降火穴位,人們在家時可以用來消暑:
曲池穴
位置: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的中點,屈肘完成時在肘橫紋外側端。
功效: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穴位,可治療發熱、咽痛、目赤、牙痛、皮膚病、中暑、高血壓。
按壓方法:用拇指指腹順時針方向按壓揉捏,每次5次。
內庭穴
位置:位於足部,第二趾與第三趾間隙的交叉處,因其像壹個被門覆蓋的小房子而被稱為“內庭”。
功效:內庭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具有除胃火、化滯的作用,對上火引起的牙痛、頭痛、口臭、咽痛等不適有緩解作用。
按壓方法:用指尖按壓,按壓時吸氣,放松時呼氣,每次20次左右,早晚各按1次。
太沖穴
位置:位於足趾與第二趾間隙向上約1.5cm的凹陷處。
功效:屬足厥陰肝經,疏肝理氣、三焦,對頭痛頭暈、面紅耳赤、口苦咽幹等癥狀有效。
按照方法:* * *前,可以用熱水泡腳,用大拇指從上到下按摩。
少府穴的位置:手掌上,第4、5掌骨之間,握拳時,就是小指指尖點的地方。
功效:屬手少陰心經腧穴,居神門後掌部,故稱“府”。常* * *有清心瀉火,緩解心悸、掌熱、心律不齊的功效。
按壓方法:用拇指指甲或指腹按壓,再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