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家對他的書法評價很高。阿清人張維平在《宋宣文》中說:“的書最初是從趙傳入的,但到了中年以後,就自成壹家了。其貌富,味濃,不為古人所寵,故超脫。”他博古通今,擅長水墨蘆花,擅長寫詩,擅長書法。柳永的書法,乍壹看,圓潤流暢,像壹團棉花。仔細檢查,骨骼清晰,內含僵直。柳永書法的境界可以概括為“靜”、“淡”、“清”,這是他優於常人的地方。有“濃墨宰相”之譽。他書法的特殊魅力受到了幾代人的喜愛。
乾隆皇帝非常喜愛書法,對書法家要求嚴格規範,偏愛“亭體”,扼殺了書法藝術的個性,使其趨於退步。柳永書法,不隨俗,先從趙孟頫入,研究魏晉,師從鐘繇,又受顏真卿、蘇軾及各種書法帖教。後不為古人所囚,貌富貴,味濃而隱。他超然物外,獨樹壹幟,壹時成名,“名滿天下”,政論文章全被掩蓋。劉的書法,與從碑刻中汲取營養的翁方綱,以及同時期頗為古雅多彩的程太子、並稱為“翁”、“劉”、“程”、“鐵”,與後來受漢學影響的金農、鄭燮,溯漢魏六朝,突破“亭體”的束縛,呈現書法新氣象,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在柳永的許多傳世書法中,有許多代筆者和偽造者,尤其是柳永的山治,都可以混淆視聽,以辨真偽。除了區分整體風格外,還可以註意印章,如簽有“世安”二字,並按下方形“世安”的腳印,或印上“騰飛七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