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官話,只有官話。“普通話”是官方標準漢語的第壹個名稱。官方標準漢語早期稱之為雅言、雅音、通用語、正音,明清稱之為官話。1909年稱官話,1956年在大陸改稱官話(臺灣省仍稱官話)。新加坡獨立以來壹直叫國語。官話壹詞演變成了“官話方言”的意思。
官話方言的名稱是從官方標準方言演變而來的。由於北方漢族人口主要使用官話方言,而非官話方言漢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方或東南,有人習慣把整個官話方言稱為北方方言。實際上,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方言的人口都分布在南方。
而且官話作為中國的標準語,從東晉南北朝開始就分成了兩個分支,而最早的以金代中原雅音為基礎的官話,曾經是中國很長壹段時間的官方語言。華、義官南渡之亂後,中原之雅南移,官話作為中國的官方語言,逐漸分化為兩大分支。明朝滅元朝,定都南京,“壹以中原雅音為正”,即以南京音為基礎音韻,以南京官話為國家標準讀音。
直到清朝中期,北方官話才逐漸取代江淮方言的南方官話成為中國的官方標準語。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講的流行漢語,基本上都是以南京官話為基礎,直到民國初年西方傳教士主持的“中國矯形會”,也是以南京音為基礎。經過清末官話的編纂和民國新國音的確認,北京官話成為中國的官方標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