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倉頡輸入法的研究歷史

倉頡輸入法的研究歷史

倉頡輸入法是壹種常用的中文輸入法,由被譽為“中國計算機之父”的朱邦復先生於1976年發明。早期只有繁體中文版,原名“象形法”,用於解決計算機處理漢字的問題,包括漢字輸入、字體輸出、內碼存儲、漢字排序等。

朱邦復在為臺灣省第三軍事大學開發中文交流系統時,發明了這種輸入法。為了紀念古代倉頡精神,蔣緯國在1978將這種輸入法改名為“倉頡輸入法”。1980年,與宏碁共同發布了世界上第壹臺采用中文操作系統、中文編程語言和中文軟件包的中文電腦——天龍中文電腦。

倉頡輸入法適用於多種平臺,大部分主流操作系統和電子詞典都有嵌入。壹些在線漢字詞典也使用倉頡編碼作為檢索工具。

從65438年到80年代初,朱邦復在個人電腦上設計了壹個漢字系統,以倉頡碼為基礎,字數10000,效率高。

1982年,朱邦復出版報紙,公開放棄倉頡輸入法專利權,在計算機中大力弘揚文化。現在大部分操作系統甚至壹些電子詞典都配備了倉頡輸入法,倉頡輸入法是正規中文世界最流行的形碼輸入法。

朱邦復原本想根據他的“漢字基因”理論,建立壹個“倉頡體系”,用倉頡碼來處理漢字的形、音、義、碼、序、辨等六大問題。其中,倉頡碼最初的目的是對漢字進行搜索和排序,其選碼有前綴和詞體的概念,以前綴為分類,詞體為補充,讓計算機“看懂”漢字,進而實現單詞分組、詞義理解乃至與人交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