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和文學是中華文明的結晶,歷史悠久,是我們祖先智慧的體現。文學的本質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是意識形態的物化。在此基礎上,它可以對人的修養起到很大的作用。無論是人們的行為方式還是意識形態的變化,都起著很大的作用。
修養是壹個人內在的氣質,也是壹種外在的行為。修養分高低,也分好壞。不同的人,不同的氣質,有不同的修養。有些人勇敢,有些人袖手旁觀,有些人懶惰,有些人勤奮,這表明修養具有不同的性質和不同的表現。各種修養,總的來說,都有壹個質的規定性,即向著真善美的方向發展。這和文學的追求是壹模壹樣的。客觀地說,對文學的追求本質上也是對人類修養的追求。
1,漢語言文學可以提高人的修養。
文學是真善美的世界。只要妳進入文學的世界,妳就會被它所有美好的東西所包裹。對於人的修養來說,文學可以提高人的修養。修養,首先是“修養”,有什麽樣的“修養”。人的後天模仿力很強。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人們辨別好壞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後天道德的基礎上形成的。換句話說,栽培的質量與其栽培環境有很大關系。所謂“淮南之橘為枳,淮北之橘為枳”就是這個道理。
2.漢語言文學可以矯正人的修養。
人的修養各有特點,有好有壞。對於好的壹面,文學可以使其更加堅實,而對於壞的壹面,則可以仔細糾正。文學因其內在的規律性,對人具有感染力,使人陷入理智的思考中反思自己的行為。人們對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是壹個由來已久的課題。而文學恰恰對這壹主題進行了很好的解釋和規定,在很高的層面上對人們的感受和理論進行了合理合理的概述,這在壹方面對人們的不良修養起到了很好的糾正作用。
3.漢語言文學可以指導人的修養。
修養是後天的修養,需要模仿壹定的物質形態,而文學可以很好地引導人的“模仿”。修養的模仿可以是壹種現實的行為,也可以是壹種虛擬的行為。實際行為中總有壹些瑕疵。世界上沒有聖人。聖人壹詞只是對聖人的壹種客觀稱呼,它實際上是壹種意識形態的表現。在此基礎上,人們模仿的方式總會有或多或少的偏差。中國語言文學是世界文學的代表,是中國五千年人類文明的結晶,是中國人自我修養的客觀沈澱,對中國人的自我修養起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必須正視漢語言文學在人的修養中的作用,特別是在異化日益嚴重的社會中,規範和美化我們的修養,使文學和修養有機地聯系起來。
參考資料:
【1】蔡元培。中國人的修養【J】。工人出版社。
【2】鄭淑媛。先秦儒家的精神修養【J】。人民出版社。2006。65438+2月
【3】北京師範大學文藝研究中心。論文學審美意識形態【J】。中國社會科學。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