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就是兩個人互相跟隨。
“比”的意思是兩個人很親近。
“放牧”的意思是用鞭子趕著牛。
(臭)來自狗。鼻子的表意字符。臭味的本義是氣味的總稱。氣味是看不見的,用鼻子聞得到,用眼睛聞不到。但根據狩獵生活的經驗,古人知道狗的鼻子的嗅覺對氣味最敏感,所以狗了解自己,引起人們從有形到無形的聯想。
發自內心。人和很多動物都是發自內心的呼吸,在鼻腔中行進,所以用心去理解,表示氣息和呼吸。
“莫”字甲骨文的“莫”字是這樣寫的:上下有草,中間有太陽,表示太陽已落入草中,此時已是黃昏。是“草”和“太陽”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官改後,簡化為“莫”。“莫”的本義是太陽落山時,後引申為“不”、“別”、“沒人”、“什麽都沒有”,以及表示推測或反問的意思,如:莫如、無奈、莫不、墨菲、墨菲、不可測、莫如等。作為日落時“莫”的本義,後來被新造的詞“暮光”所取代。
“洗”這個詞有洗手和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寫法,下半部是盆(碟)的形狀,上半部是壹只手伸進盆裏的象形,表示妳在洗手,是“碟”和“手”兩個象形的組合。金文和小篆說得更清楚,左右手在壹個盆(碟)裏洗,盆裏有水,是“碟”、“手”、“水”三個象形字的組合。官方改後不再象形,盆的形狀已經寫成了“盤”。
理解是壹種造字方法,是為了彌補象形文字和指稱物的局限性而創造的。與象形字和指示語相比,會意字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它可以表達許多抽象的意義;二是有很強的造字功能。象形文字和能指是以它們自己的身體和靜態命名的,而認識是以它們的組合和動態來表示的。所以在語法上,象形字和能指多為名詞,而認識字多為動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