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倭寇”的由來,來源於《高句麗廣開圖王碑》(公元414年)中的“倭寇(壹地名)”碑文,其中“倭寇”作為動詞,意為“倭寇侵略(壹地名)”,後有“倭寇”二字。另壹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半島,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日本兩國人民都稱日軍為“敵人”。
二、“日”和“寇”的含義
“日語”這個詞的基本解釋是1。在古代,日本被稱為日本人。如:日本奴隸。敵人。日本刀。2.和古代的“易”壹樣。
“扣”字的基本解釋是1。土匪、侵略者也指敵人,如土匪、土匪等。小偷和強盜。2.侵略者來侵略:寇邊。3.姓氏。
三、戚繼光的抗日故事
嘉靖二十三年(1544),17歲的戚繼光繼父,執掌鄧州衛。二十五年(1546),分工管理我院墾荒事務。從二十七年(1548)到三十壹年(1552),他奉命帶領建康所的士兵每年壹次保衛積玉門(今北京東北)。二十八年(1549)考上武學,次年赴京試。正巧蒙古安達漢兵包圍北京,戚繼光暫守北京九門,兩次上書陳壽愚將軍計策。三十二年(1553)升任都督,管理鄧州、文登、即墨等地的二十五個衛生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戚繼光到任後,整頓衛生中心,訓練士卒,嚴明紀律,大大提高了山東沿海的防禦。
嘉靖三十四年(1555),戚繼光調任浙江省會刺史,次年升為大將軍,鎮守寧波、紹興、臺州。此後,戚繼光多次禦敵作戰,先後取得龍山戰役、岑崗戰役、陶鑄戰役的勝利。在實戰中,戚繼光認識到明軍缺乏訓練,作戰不力。他多次向上級提出訓練建議,最終被批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無意中目睹了義烏礦工與永康礦工戰鬥(數萬人戰鬥)的場景。戚繼光驚呼:“若有此旅,可達三軍。”戚繼光招募了近4000人,進行了嚴格的訓練。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齊家軍。次年,戚繼光針對沿海地形和敵軍分散的特點,建立了攻守兼備的“鴛鴦陣”。四十年(1561),侵華日軍大規模入侵浙江,戚繼光在臺州打了十三個勝仗,基本平定了日軍在浙江的入侵。
第四,鴛鴦陣法
戚繼光根據東南沿海地區丘陵溝壑、河渠縱橫、道路狹窄以及華僑土匪的作戰特點,確立了鴛鴦陣法。因壹對鴛鴦的出現而得名。
鴛鴦編隊由11人組成,隊長在最前面,第二個兩人拿著壹張長牌和壹張藤牌。長卡牌手持長盾,以屏蔽敵人的箭和矛,藤牌手持輕藤盾,以標槍和大刀。長卡座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以和敵人進行近身肉搏。另外兩個是狼-狼-狼。狼-狼用的是南方生長的竹子。選擇又老又結實的,把竹端剪成尖尖的形狀,周圍留尖尖的樹枝。每只狼大約有3米長。狼-狼用狼-狼前面鋒利的刀刃刺敵人來掩護盾手和後面長槍手的前進。然後是四個拿著長槍的長槍手,左邊兩個,右邊兩個,在前面左右照顧盾手和狼手。接下來是使用短刀的矮個子士兵。如果敵人迂回進攻,矮個子士兵就拿著短刀沖上去殺死敵人。“鴛鴦陣”不僅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而且充分發揮各種武器的效能,陣型變化靈活。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縱隊可改為橫排,壹會兒可改為左右兩個小陣或左右三個小陣。當變成兩個小陣時,稱為“二才陣”,左右盾手分別跟隨左右戰狼手、長炮手和短兵守衛其攻擊;當變成三小陣時,稱為“三才陣”。這時候狼,長炮手,矮兵在中間。左右兩側的盾手護衛。這個變陣也叫“變鴛鴦陣”。這個陣的靈活運用,恰恰克制了敵人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與敵每戰必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