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元前30世紀,埃及草紙卷軸出現,這是埃及書籍的最早雛形。與蘇美爾人、巴比倫人、亞述人和赫梯人的泥板相比,莎草紙卷軸更接近現代書籍的概念。
2.中國最早的官方書籍是公元前8世紀左右出現的簡單策略。西晉杜預在《春秋集序》中說:“大事之書,以策為上,小事之事,以簡為簡。(白話翻譯:大事記寫的是簡單的攻略,小事只是紙上談兵。)"
在紙張發明之前,這種以竹子為書寫材料的“簡牘”(或“竹簡”)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將竹木切成狹長的竹片或木片,統稱為簡,稍寬的長方形木片稱為“方”。壹些刪節版被稱為“策略”(卷),也稱為“簡單策略”,用於編織的皮條或繩子被稱為“編織”。
3.中國的古籍記載,如《尚書》、《詩經》、《春秋左氏傳》、《國語》、《史記》、西晉出土的《竹書紀年》和近年山東臨沂出土的《孫子兵法》等,都是用竹木書寫的。
後來,人們用絲綢來書寫,這被稱為帛書。《墨子》有記載“書刻在絹上,刻在石頭上”。絲綢書是由特殊的絲綢織物制成的,被稱為“絲綢書”或“絲綢書”,因此也被稱為“絲綢書”
4.公元前2世紀,中國出現了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如1957年在Xi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時期,蔡倫總結前人經驗並加以改進制成蔡侯紙(公元105年)後,紙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卷軸逐漸取代了竹木書和帛書。
中國首先發明並實際應用了木刻印刷術。在7世紀初,中國已經使用木刻印刷書籍。印刷術發明之前,中國的書籍主要是卷軸。公元10世紀,中國出現了樹葉形式的書籍,並逐漸取代卷軸,成為世界各地相同形式的書籍。
5.165438+20世紀40年代,活字印刷術首先在中國產生,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其他國家。東至朝鮮和日本,南至東南亞國家,西經中近東至歐洲國家,促進了書籍的生產和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公元14世紀,中國發明了套印彩色印刷。15世紀中葉,德國人j .古騰堡發明了金屬活字印刷術。活字印刷加速了書籍的生產過程,被歐洲國家廣泛采用。從15到16世紀,制作了壹種經濟、美觀和便攜的書。荷蘭愛思唯爾公司印刷了袖珍版的書籍。
從15年到18世紀初,中國編纂、編輯和出版了大量的百科全書和叢書─《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
6.18年底,造紙機的發明促進了紙張的生產,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帶有插圖的平版印刷的出現為膠印奠定了基礎。
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和其他印刷機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對圖書生產日益增長的要求。
擴展數據:
歷史進程:
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書是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莎草紙制成的書。到1世紀,希臘和羅馬使用獸皮記錄國家法律和歷史等重要內容,這與中國商代甲骨文是相同的重要古籍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籍的復制是手工完成的,其成本和勞動力相當高。
在中世紀,只有少數教堂、大學、貴族和政府使用書籍。
直到15世紀古騰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成為普通人買得起的東西,從而得到廣泛傳播。20世紀90年代,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圖書擺脫了紙質的限制,電子書以其空間小、易於傳播、易於保存的優勢成為未來圖書的發展趨勢。
人們可以了解3000多年前中國的奴隸社會,了解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閱讀優美的漢賦、唐詩、宋詞和元曲...這些都依賴於古籍。
中國最早的書出現在商朝,是用竹子和木頭制成的。竹子和木頭很常見,也很容易得到。在造紙術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狹長的塊,用毛筆在上面寫字。用竹子切割的縱切片稱為“竹簡”,用木頭切割的縱切片稱為“木簡”,統稱為“簡牘”。
簡通常只寫壹行,如果她寫錯了,她會用小刀把它刮掉並重寫。因此,在古代,她把刪除的文章稱為“刪除”,這個詞壹直被使用。
書籍的版式有大有小,古簡有長有短,最長的有三尺,最短的只有五寸。寫壹本書需要很多簡,把這些簡書串聯起來就成了“書”。麻繩多用於編書,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緯編”)也有使用。
古籍中提到的“邊巍三傑”指的是著名思想家孔子。由於他經常閱讀《易經》,劍變的皮條客被磨破了三次。根據簡書信的長度,應該編多少本書?壹般要編兩三本,很多書要編四五本。代表書籍數量的“卷”字是壹個象形文字,很像繩子連接簡版的方式。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簡牘被廣泛用作書籍。春秋戰國時期,也有壹種寫在帛書上的書——《帛書》,比竹簡輕便易寫,但帛書價格昂貴,所以帛書的數量遠不如竹簡。
東漢時期又出現了紙質書籍。紙質書輕便、易寫、便宜,很受人們的歡迎。之後,紙質書逐漸普及。到了晉代,紙質書完全取代了簡牘和帛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