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小學二年級“羊死了再補”教案。

小學二年級“羊死了再補”教案。

作為壹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編教案。通過教案的編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過程進行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專註於教案?以下是我小學二年級收集的《羊死了再補》教案,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1的教學目標;

1,帶著感情閱讀背誦這篇寓言。

2.學習本課生詞,註意多音字“圓”的讀音和“洞”、“街”的字形。

3.理解“遲做總比不做好”這個寓言的內容,知道如何立即改正錯誤。

教學重點和難點:

引導學生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理解寓意,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受。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準備:

項目

教學過程:

首先,對話令人興奮:

1.學生喜歡聽寓言嗎?為什麽?

2.今天,我們要學習另壹個寓言。看老師寫題目:遲做總比不做好。

3、點名讀,壹起讀。

第二,理解問題的含義。

1,“遲做總比不做好”是個成語。這個成語裏有妳不懂的詞嗎?

2、說出疑惑的名稱,並說是用什麽方法理解的。

死亡:迷失。監牢:飼養動物的圍欄,文中指羊圈。

3.用壹句話解釋“羊死了再補”的意思。

4.看完題目,妳想問什麽問題?(為什麽要扔羊?為什麽要修羊圈?)

5.再讀壹遍題目。妳能從“補”字猜出丟羊的原因嗎?

第三,第壹遍讀課文,理解內容。

1,妳猜對了嗎?讓我們讀課文。註意:閱讀時要讀準讀音,通讀課文。

2.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引導評論。

3.養羊人已經丟了好幾次羊了。為什麽?

4.總結:可見我們閱讀前的猜測是完全正確的,所以要邊讀邊看。

思考,讀書前思考,讀書時思考。

第四,精讀課文,理解內容。

1,課文哪幾段講的是丟羊?

2.自由閱讀1-4節,思考:如果壹個牧羊人丟了壹只羊,為什麽又丟了第二只?

3.同桌互相討論。

4.集體交流:

(1)羊圈裏有壹個洞。

(1)出示新單詞卡“洞”,按名字讀。註意“孔”,輕聲讀。

②“洞”是——(孔)。怎麽記住這兩個字?指導學生寫“洞”

(3)壹起讀這句話。(第三句)

(4)第三句講的是丟羊的原因。前兩句說了什麽?引前兩句。

(5)理清本節三個句子之間的聯系,嘗試背誦。

(6)指名道姓。(引導方法)

他拒絕聽取鄰居的意見。

(1)“鄰”的意思是——(鄰居),關註“方”,輕聲讀。

(2)街坊是怎麽勸他們的?讀名字,讀建議的語氣。

(3)引導評論,壹起讀。

(4)會養羊的人呢?按姓名閱讀和評論。(妳看他沒關系,妳不在乎)

養羊人也是這麽說的。妳覺得他的心怎麽樣?

(5)妳看,好心的鄰居很真誠,養羊人卻大大咧咧,不聽勸告。同桌不同角色大聲朗讀。

(6)點名閱讀並評論。

(7)老師說提示,學生試著背誦對話。

看看他不聽勸會怎麽樣。

(1)按姓名和註釋閱讀第4部分。

(2)為什麽要把“妳”字讀好?聯系第壹節,想壹想。

(3)壹起閱讀第4節。

(4)我們剛才學的片段,在題目中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壹只死羊)。

6.給這個片段命名。註:可適當增加壹些內容。比如人物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語言和動作表現出來。

7.養羊人在第二次扔羊後是怎麽想的,怎麽做的?自由閱讀第五部分,在相關的句子下面劃線。

8.討論和交流:

(1)養羊人是幹什麽的?展示投影,看圖說話。

(2)按名稱朗讀課文中的句子,並進行評論。

為什麽要讀《快點》?能去掉嗎?及時糾正錯誤。

(3)養羊人為什麽要這麽做?閱讀描述他心理的句子。

(4)引導朗讀這句話,並讀出他的遺憾。

(5)把這句話換壹種說法。(如果...僅僅...如果...僅僅...)

但轉念壹想,亡羊補牢為時未晚。為什麽?

(7)他的想法對嗎?妳在哪裏讀的?從那以後,他的羊再也沒有丟過。)

(8)“從現在開始”是什麽意思?指導學生用“從今以後”造句。

(9)理清句子之間的關系,背誦第5節。

第五,體驗意義。

1,再次顯示投影。這個人在修羊圈的時候,本來是勸街坊路過的。鄰居們會怎麽說?養羊人會怎麽說?

2.同桌表演結束後,命名舞臺,引導評價。

3.如果這個人不重新修羊圈會怎麽樣?

4.揭示寓意:可見,養羊人如果犯了錯誤,只要(),就會()。

5.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同桌互相討論,然後點名交流。(近視,沙塵暴,環境汙染...)

這些可以用壹個詞來概括——“遲做總比不做好”。

第六,總結全文。

1,重讀題目,理解題目意思。(本義,引申)

2.所以“遲做總比不做好”後面往往會有壹句話——“還不晚”。自己去讀,理解它的意思。

3.總結學習寓言的壹般方法:理解題目的意思——理解內容——聯系實際,理解意思。

工作設計:

1,背這個寓言。

2.聯系自己的學習和現實生活,談談看完這則寓言後的感受。

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案二“遲到總比不到好”的教學過程

第壹類

首先,激發對介紹的興趣,看圖猜寓言

小朋友,妳喜歡讀故事嗎?今天,我們來玩壹個有趣的遊戲:看圖猜故事。依次展示六個故事圖片(等待兔子,言不由衷,自相矛盾,犯了幾個錯誤,雕舟求劍,井底之蛙)

2.壹起讀成語。同學們課內外都讀了很多故事!我來壹起讀吧。

3.老師總結揭示題目:這些故事和寓言同名。

“言”就是語言和故事,“言外之意”就是故事中蘊含的道理。今天,讓我們學習第九課,兩個寓言。

寫壹個題目,引導“於”和“澤”(註意書寫順序)(板書題目:9的兩個寓言)。

4.揭示題目:“澤”是量詞,“兩個寓言”是兩個寓言。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寓言“亡羊補牢”(板書:亡羊補牢)。

第二,傳授方法,理解問題的含義

(壹)念——念總督。

1.讀故事前,老師會檢查生詞預習。

(1)強調多音字“圓”的讀音。

(2)讀光字好:洞鄰錢固。

會寫:帶走洞勸羊圈(多音節)街坊(說明意思)後悔。

(3)學生提醒大家註意生詞中的錯別字:讀的很準,學生能寫出這雙鞋嗎?用紅色標記的單詞都是課後新單詞。誰來提醒妳哪些詞容易出錯?

老師相機指導寫“孔”。

其中筆畫最多的是孔字。觀察這個詞,我們發現他們的資本是壹個“洞”。老師點評:洞就是洞和洞的意思。這兩個字是形聲字,上面的“孔”是象形的。讓我們壹起寫這個單詞。筆畫更多,更緊湊。

2.寫新單詞:現在讓我們來寫這個單詞,看看誰寫得對,寫得好!(硬筆畫紅)

3.學生可以自由閱讀這個故事,並註意正確的發音,不加字,不漏字。

(1)有的同學讀的很流利,看起來對單詞掌握的很好。現在誰來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講這個故事?

(2)羊死之後秀——補,結合字典和課文內容理解死亡和監獄的含義。

知道了故事的內容,我們回過頭來看看主題。“監獄”在故事中的意思是(羊圈)。“死”呢?指向學生,展示字典含義,選擇含義,引導學生閱讀筆記。

總結:誰來總結壹下這個寓言的意思?妳看,故事的標題就是故事的主要內容,多有趣啊!

(二)品壹品——文聘對人的分析

1,指學生閱讀。(老師:誰想讀壹個牧羊人第壹次丟了羊的故事?其他同學想,養羊的為什麽會丟羊?)

2.理解“說服”的含義,引導朗讀。

(1)回憶:養羊人第壹次丟羊的時候,鄰居們勸他。他們是怎麽說服他的?

(2)誰會是鄰居?

(3)這句話裏有壹個詞可以反映鄰裏的焦慮。猜猜是哪個?(快點)是的,抓住了關鍵詞,就能更好的理解人物的情緒。來做這個暖心的街坊吧。

(4)老師的啟發:妳還能說服什麽?如何說服壹個脾氣暴躁的人?壹個有經驗的老人怎麽勸他?

(焦急,中肯,認真)

3、產品“答案”感知的性格特征:

(1)聽了街坊的建議,養羊人怎麽說?

給我看看聲明:羊都丟了,為什麽還修羊圈?

這是什麽句子?

牧羊人要去修羊圈嗎?(不打算)表明聲明:羊丟了,羊圈不修了。

老師:接下來,讓我們分角色讀這段對話。如果老師讀鄰裏,男生讀反問句,女生讀陳述句。

哪句話讓妳覺得養羊人不想建羊圈?學生談感受

老師:這就是反問句的表達效果:強調語氣,強調牧羊人不打算建羊圈。

老師:妳看,這個養羊人知道羊圈壞了卻不修理。真的是死不悔改!(板:不知悔改)

5、產品“端”感知人物:

總結:他第壹次放羊不聽勸。會發生什麽?誰來讀第四段和第五段?

(1)指閱讀第4、5段。理解“後悔”的含義,揣摩養羊人的心理。

(老師:如果妳不改正錯誤,第二天養羊人又會把羊弄丟。)此時他的心情可以用文中的壹個字來形容嗎?“後悔”這個詞與人的心理活動有關)

(2)他會想到什麽?他會怎麽做?

是的,如果我們不修理的話,(羊就沒人管了)。想到這,他拿起工具(迅速堵住洞口,把羊圈固定牢固。)

6.總結:當養羊人犯了錯誤,並且能夠改正的時候,那就叫錯誤,是可以改的。(板貼:有錯可改)

(3)理解——閱讀和分析。

(1)如何評價這個養羊人?

(2)學生,俗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說錯話,做錯事,但只要我們犯錯了,就為時不晚!所以後面經常會跟著壹句話——“還不晚”。(板糊:還不晚)

第三,團結統壹,舉壹反三。

(壹)舉壹反三“禁忌病忌醫”

老師:現在,讓我們穿越歷史,來到春秋時期的蔡國,看看寓言中蔡桓公死不悔改的結局。

播放視頻《不要怕病怕醫》

老師:怕病怕醫,就是隱瞞疾病,拒絕治療。怕醫的蔡桓公最終病死了,但補回來的養羊人再也沒丟過羊。所以在生活中,同學們壹定要及時改正錯誤。

(2)接觸生活

1,給定情況:

(1)因為壹個同學上課不認真聽講,沒有及時完成作業,最後成績下降。妳可以用“亡羊補牢,猶未為晚”來提醒他。

(2)同桌眼睛近視,她總是不理會。妳可以勸他:“壹定要保護好自己的眼睛,不然就來不及了!”

第四,拓展閱讀,激發興趣

學生喜歡讀寓言嗎?今天寓言《亡羊補牢》選自《戰國策》。這本書記錄了20xx多年前中國戰國時期的歷史,包含了很多寓言。比如鷸蚌相爭,狡兔三窟,高枕無憂,三人成虎,頭懸房梁粘股。

學生可以在課後收集更多的寓言,豐富他們的語言,增加他們的智慧,甚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