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06 10:28
語文學習實際上是壹個提高語文素質和能力的過程,而語文素質和能力的提高離不開閱讀和寫作。語文是壹門藝術,需要我們從讀、說、寫中學習、品味、發展。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和欣賞,而說和寫是語文的體現,是學習語文的真正目的。
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學前、初年級、中年級、高年級。每個階段在學習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們要在相應的時間內讓孩子的學習符合它。
入學前
從小到大的過渡是壹個關鍵階段,幼兒園的學習習慣和小學完全不同。如何讓孩子順利過渡,對他們的心理至關重要。這個時候,我覺得家長應該幫助孩子調整狀態,為小學做好準備。提前教孩子漢語拼音很有必要,要規範孩子的學習習慣,比如如何嚴格的握筆和坐姿。
拼音通:有些家長認為孩子學漢語拼音很繁瑣,不容易記住。不如直接學漢字,這是漢字不了解就難學的特點。第二,沒有意識到學習漢語拼音的重要性。學習拼音是孩子自學中文和其他書報的壹把鑰匙。不學漢語拼音,教壹個字,認識壹個字,不教是學不會的。學漢語拼音,孩子可以查字典,不教也可以讀。以後妳會用到字典、詞源等參考書,相當於給孩子雇了壹個終身老師。拼音通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關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孩子剛接觸拼音的時候,單元音和聲母比較好記好學。但是復音相對來說比較難,不好記,容易記。最難的是幾個音節的拼寫。有的孩子不會彎,聲母和韻母都能讀,就是不會拼。這是壹個突破。
識字:識字能使孩子盡快進入“早期閱讀”階段。泛讀是語言充實的前提,應該是語言學習的目的。盡早學習拼音識字,可以為孩子增加壹雙自己獲取知識的眼睛。識字的過程就是激發孩子的觀察力、想象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低等級部分
子曰:“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樂之者。”這也說明學習壹定是對所學的東西感興趣,對學習感興趣。對於大三學生來說,培養學習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習基本的知識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這可能會影響壹個人的壹生。
看圖說話:在低年級,最難的就是看圖說話,這也是最讓家長頭疼的,因為家長總是抱怨“孩子連壹句完整的話都寫不出來。”孩子說話完全是壹個問題,因為孩子無法整合圖片上看到的東西,或者有整合的能力,但是前後的語言無法按順序組織。結合腦海中看到的信息,有條不紊的說出來。
基礎知識:幫助孩子準確、熟練地掌握漢字筆畫、獨體字、偏旁部首,引導孩子仔細觀察、辨別字形、理解字義、準確讀出讀音。詞匯的積累是初中語文學習的關鍵,形容詞、量詞、動詞、同義詞、反義詞。我們不僅要完成單詞的聽寫,還要用單詞來理解在具體的情況下如何準確地使用單詞。
中級
閱讀:在學校教學中,教師更容易完成對每篇課文的理解,不利於學生對文章結構的把握。孩子在學習中對知識點的掌握不夠系統和清晰。比如,學生在學校的學習中可能會知道“總分,按照事物發展順序”等壹些知識,但如何對這些知識進行分類、比較、感知和體驗,學生是做不到的,所以在閱讀時往往不能把所有的題都做對,也找不到做這些題的方法和技巧。
作文:小學中年級是學生小學學習的關鍵時期。就語文教學而言,小學生進入中年級,已經學了壹千多個漢字,積累了壹定數量的詞匯,提高了對周圍事物的感知能力。所以要求學生在低年級練習說寫的基礎上開始寫練習。從閱讀到寫作,這是語文學習的客觀科學規律,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也嚴格遵循這壹規律。幾乎每個單元的作文訓練內容都與該單元的語言息息相關。在中學階段,建議孩子以閱讀和寫作為主,快速閱讀,然後根據所學內容進行寫作。
高年級:
高年級的孩子要準備初中,大部分孩子學習水平差不多。為了讓孩子脫穎而出,需要對整個小學階段所學的知識進行系統的梳理,並對這些知識進行深入的學習。而且要分片區學習,根據每個片區甚至要考的學校的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學習。比如海澱區的“十壹”學校,在考試中註重作文的訓練和語文知識的積累,所以在備考時要做有針對性的學習。另外,在閱讀中,不局限於非常簡單的閱讀內容,而是通過對景物和環境的描寫,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感受和看法,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體驗和感受。閱讀時無法體會故事的內容。
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實踐經驗告訴我們,語文學習基本靠“懂”,學習方法是“三件事”——多讀、多記、多理解。目前,小學語文課堂上還存在著“填鴨式”、“說教式”、“提問式”的現象,這不僅破壞了課文的內在魅力和整體美感,也擠掉了學生直接接觸語言的時間。學生聽得多,讀得少(練得少),久而久之,語文教學形成了“耽誤少,收費差”的頑疾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批評前蘇聯的語文教學,他說:“學生上課讀得很少,但關於讀書的談話很多。”
學習語文最基本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閱讀課文。其實這是所有語言學習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任何語言學習都會事倍功半,尤其是漢語學習。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中高年級註意默讀。讓學生充分閱讀,在閱讀中感受整體,在閱讀中感悟東西,在閱讀中培養語感,在閱讀中受到情感的感染。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認為,語文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自己閱讀課文。因為“閱讀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也是語言積累的過程”。因此,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保證閱讀時間,加強閱讀訓練,盡力指導學生閱讀文本,激發閱讀興趣,傳授閱讀方法,豐富閱讀形式,讓學生在閱讀中理解、領悟,逐步形成強烈的語感,提高閱讀、寫作和文學鑒賞能力。
祖國的傳統語文教學非常重視閱讀。宋代教育家朱說:“讀得好,就明白是什麽意思了。”“閱讀時,妳必須熟悉它。等妳熟悉了之後,妳就可以自己去看了。”復旦大學中文系陳教授曾說:“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很大程度上是帶著學生反復讀課文。通過閱讀,學生可以欣賞文章中壹些內在的東西,甚至有的老師教學生反復閱讀,也不講解。”在談到少年文學時,巴金也說:“我在私塾讀書時,老師通常說話很少,很簡單。他唯壹的辦法就是要求學生多讀書,多背誦...多讀多讀之後,他們往往能流暢地背誦出來,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好處,才能慢慢摸到文章的基調。”
為什麽古今學者壹致強調多讀書?因為“對於很多精彩的文字或片段,學生未必能理解透徹,也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字、句、篇布局上的匠心,但用心去學並不難。”當課文的語言轉化為學生自己的儲備和積蓄,將來會受益無窮。現在大部分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用白話文寫的,只要多讀就能聽懂,但是浪費口舌會破壞語言本身的美。對此,清代學者唐彪有過精彩的論述:“文章讀得好,便與我人性化。不知道是不是人文,我的文章也是。寫作文的時候,我想說的都是我想說的,要寫出來,像彈簧壹樣。”意思是文章讀得很好,就“融”進我腦子裏了,分不清是別人的文章還是我自己的。我寫作文的時候,心裏想說什麽就寫什麽,沒有不隨我意的。(那些優美的句子)隨筆而出,如泉水般噴湧而出。
所以要學好語文,就要多讀書,可以讀名著,也可以多讀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多讀書自然會提高語文水平。沒有反復的吟誦和琢磨,就不可能提高理解和認識漢語的能力;沒有大量的文學閱讀作為背景,孩子的文學積累不可能深厚,表達能力不可能強大。貧瘠的土地上長不出健壯的莊稼。學生讀書少,語言積累差。如果強迫他們寫“生動具體”的文章,他們只能“趕鴨子上架”。
中國傳統的語文教學法,不僅註重多讀,更強調多記。為什麽壹定要多背?吉林教育學院教授鄧安智先生說:“背誦有很多意義,比如規範語言、積累語言材料、積累篇章、幫助理解有用的文字、積累學習習慣、培養學習興趣。”對於背誦,大文豪郭沫若在回顧自己小時候的詩歌時也說過:“我小時候背了很多唐詩,當時不懂它們的意思,但我是鉆進腦子裏的。”再大壹點,妳會逐漸理解它,解決它,融入妳的內心,安排在妳的筆下。”而朱光潛先生的體會更深:“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在幕後講解。我在‘說’的時候能聽懂的很少,但是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當我熟悉它並壹句壹句地在我的舌頭上滾下來的時候,這是壹種享受...我現在記得的書,大部分都是小時候背的。雖然當時知道的不多,但現在回憶起來,又有了新的感悟。意思都是。
俗話說:“舊書百讀不厭,要熟讀,要深入思考,要認識自己”。中國古代教育的經驗證明,加強背誦是語文學習成功的前提。曾經有人做過壹個有趣的統計:古代科舉考試的考生,要想“當狀元”,必須把《論語》、《孟子》、《詩經》、《禮記》、《左傳》等40萬字以上的書全部讀完、背熟。除此之外,我們還得看好幾倍於原文的註釋以及其他必讀的經典、史書、文學書籍。很難想象,沒有閱讀和記憶,在我們古老的土地上,怎麽會有“唐詩宋詞”的全盛時期。
後面是閱讀的延伸。背誦壹定要建立在情感熟悉的基礎上,要摒棄那些枯燥的機械背誦——那種“小和尚背經書,口無遮攔”的朗讀或背書。對於壹些優秀的作品,要引導學生情緒化地大聲朗讀,直到熟悉並背誦。因為感性閱讀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是內化的過程,是語言積累的過程。所謂“厚積薄發”。學生不僅要“積”,還要積“厚”。沒有這種“厚積薄發”,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就不可能“如泉湧”。語言大師巴金對背誦深有感觸。十二三歲的時候,他就能把《古文》背下來了。他曾說:“這二百余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老師。我後來寫了20多篇散文,都和這位啟蒙老師很有關系。”可見,語文教學必須從多讀多背文章入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紮實的語文素養,才能真正解決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弊端。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長大後都被要求成為作家。但是壹個人積累的文學是深厚的,他的人格發展會更全面,會讓他成為壹個更好更完美的人。這是毫無疑問的。而且從小練好記性對他們以後的學習生活都有好處,壹個好習慣的養成會讓人受益終生。
因此,我們必須學習傳統語文成功的教學方法,掌握語文的學習規律,努力引導學生多讀多背,培養良好的讀、背、寫習慣。書本上要求記憶的東西必須壹字不差地閱讀和記憶。這是所有學生通過努力都能做到的。語文基礎差的孩子,如果能把這些基本的東西讀出來、背出來,就不會成為“差生”。中國文學不好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很多人怕讀,怕背,怕寫,這是主要原因。
當然,僅僅上幾節語文課,背幾篇課文,是很難提高壹個人的語文素質,達到“積累”的目的的。語文學習最終需要引導學生走向課外閱讀的“海洋”。而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熱愛文學、閱讀和寫作的陣地。在這個位置上是打“持久戰”好,還是引進“洋武器”或“祖傳秘方”有效?還是“中西合璧”?這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冷靜思考。建國幾十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走了很多彎路,有時似乎在扮演著邯鄲學步的角色。在如此決絕地否定傳統教學的同時,我們也拋棄了語文學習的規律,在母語教學中迷失了方向。
學習漢語,這種中國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如何學好語文,中國幾千年的教學方法最有發言權。不學漢語,很難機械地照搬別國的“先進經驗”。語文的教與學實現了“返樸歸真”,在引導閱讀、加強背誦、積累語感等基本功上下了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