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妳說的“像十八般武藝”是什麽意思

妳說的“像十八般武藝”是什麽意思

十八般武藝是中國武術的傳統術語,泛指多種武術,不同時期其內容也不同。

元曲中開始出現十八般武藝的名稱。比如《古今雜劇》收錄的《尊德不服老》中有壹句歌詞是“十八般武藝,他都學過,六書他都熟”。元末明初,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二回中說,九紋龍從王錦進入武俠的歷史,“十八般武藝是什麽?”矛、錘、弓、弩、矛、鞭、錘、劍、鏈、刃、斧、鈸、戟、卡、棒、槍、鎬。”他指的是武器。明末萬歷年間,謝在《五雜篇》卷五中說:“十八式:壹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鈸、十戟、十壹鞭、十二鐧、十三枷、十四枷。所謂白打,據明朝朱國楨(生於萬歷天啟)在12卷《兵器武功十八事》壹書中說:“白打是肉搏戰...俗稱拳腳,蘇州人稱之為打手。”清初的《肖敏紀》中,周亮公說:“白打即今手鬥,以短打著稱者也”,還說“十八般武藝終白打,可見其手無寸鐵”。十八般武藝以前是指兵器,現在包括白戰。

明代著名抗日軍人唐順之(1507 ~ 1560)在《武編》中說:“三十而有六兵,弓為第壹。武功十有八九,弓為第壹。”明朝末年,火器還不強大,作戰時仍以弓箭和弩為利器。因此,弓在三十六兵器和十八般武藝中被列為1。

自清代以來,關於十八般武藝有四種說法:

1語句認為是“刀、槍、劍、戟、□、棍、叉、耙、鞭、鐧、錘、斧、鉤、鐮、耙、弓箭、藤牌”(圖1叉)。

第二種說法與上述十八種排列相同,只是後三項改為:生成、審判、弓箭。

第三種說法是“九長九短”。九是槍、戟、棍、鈸、叉、鉤、鐐銬、環;九短是刀、劍、拐杖、斧、鞭、槌、錘、棒、杵。遠程武器的弓箭和防禦性武器的卡牌或藤牌不在九長九短之列,這是現代軍事教師普遍不學弓箭,只教套路的反映。

第四種說法,現代戲劇圈有人認為是18種武器,刀、槍、劍、戟、斧、鈸、鉤、叉、鞭、槌、錘、爪、棒、棍、拐杖、流星錘。

經常提到的“十八般兵器”,更早的時候被稱為“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壹詞,據說源於南宋狀元華嶽編撰的《翠微北遊》。比如《水滸傳》裏寫著史進學了十八般武藝:“矛、錘、弓、弩、矛、鞭、鐧、劍、鏈、斧、鏟、戈、戟、卡、棒、槍、叉。”其他古籍記載有:“壹弓、二弩、三槍、四刀、五劍、六矛、七盾、八斧、九鈸、十戟、十壹鞭、十二滑、十三招、十四燕、十五叉、十六把、十七棉繩、十八白鬥(即徒手武學)。”還有九長九短:“九短是刀、劍、鞭、槌、杖、斧、棒、刺、杵。九是刀、槍、棍、鈸、叉、鏗鏘、鉤、鐐銬、戟。”目前對十八種武器的解釋是:刀、槍、劍、戟、斧、鏟、鉤、叉、鞭、鐧、錘、搶、鏜、棍、矛、拐杖、流星。

刀是中國最早的武器之壹,分為長刀和短刀。按功能分,有彎刀(長刀)、斬馬刀、腰刀、扁擔刀、鞠刀、鉤刀、眉刀、匕首刀、三尖兩刃刀、飛刀等。刀出現在青銅時代,因為在大型騎戰中比劍更實用,逐漸取代了劍的地位。西漢時期出現了壹種環柄長鐵刀,壹邊鋒利,壹邊有厚脊,不易折斷。到了三國時期,刀已成為軍隊中普遍裝備的短柄格鬥器械。三國時期關羽的“關刀”,刀身狹長,形似月牙,刀背有龍紋,又稱青龍偃月刀,刀尖有鉤,背面有突出的鋸齒刃,故又稱“冷眼鋸”。之後,人們更加註重鋼刀的質量,並不斷改進。宋代《武景宗要》記載,當時刀的種類很多,有手刀、彎刀、月牙刀、戟刀、眉刀、鳳嘴刀等。明代模仿日本刀風格,制成雙手握柄的長刀。單刀包括斬馬刀、柳葉刀、樸刀、燕陵刀、大環刀等。他們勇猛堅韌,素有“刀如虎”之稱,而雙刀則有鴛鴦刀、蝴蝶刀等。

早期的矛與矛混合使用,是壹種用於刺戳格鬥的長兵器,由鋒利的槍頭和矛柄組成。分為穩坐和穩坐,早期的戰車也配有長矛作為進攻武器,在漢末大規模興起。矛比較長,壹般兩米左右,有的能達到四米多。《三國演義》中張飛使用的張霸蛇矛,就是矛的壹種。其矛長二尺余,扁平彎曲如蛇,兩側有刃,故稱蛇矛。長矛曾經在騎兵作戰中非常有效,但因為很長,不經過嚴格訓練不容易掌握,後來開始改為槍。

矛用起來不方便,槍在晉代開始流行。唐朝以後,矛常被稱為槍,唐朝以後,好槍很多。《五代王傳》說:“騎著鐵槍,興奮得別人舉不起來。這支軍隊被命名為王鐵槍。”可見馬上就有帶槍的軍隊出現了。宋明時期是槍的全盛時期,創造了各種樣式和用途的槍,廣泛應用於步兵和騎兵。有長槍、鉤鐮槍、九曲槍、梨花槍、鋼筆槍、炎陵槍、青重槍、渾鐵槍、龍槍、虎牙槍、虎頭槍等等。梨花槍是壹種特殊的武器,是長槍和火器的結合體。可以用來把噴火器和長槍綁在壹起,用火藥點燃,殺死敵人。也可以用矛尖刺。此槍套路為宋代李全之妻楊所創,號稱“梨花槍二十年,天下無敵手”。槍是“百兵之王”,長而鋒利,靈活微妙。許多著名的士兵使用槍,如趙雲,楊家將和嶽飛。槍法有很多種,但都擅長巧妙快速的出招,名槍使用者往往還會加上自己的別出心裁。

劍,壹種短兵器,有“百刃之王”之稱,脫胎於矛形刺兵和短匕首。壹度非常流行。無論是戰鬥還是僅僅作為文人的附屬品,都有劍。漢代的劍術和鬥劍顯示了武術造詣的深度。鑄劍體現了古代金屬加工技術的水平。古代傳說中有很多名劍,如幹將、莫邪、龍泉、泰亞、春君、湛盧、玉昌、巨雀等。劍的特點是剛柔並濟,優雅輕盈。但由於不適合戰場作戰,劍逐漸退出了戰場,先是作為將領佩戴的輔助短兵器,後來作為修煉、裝飾、禮儀、健身甚至辟邪的工具。

戟,由戈演變而來,是戈與矛的結合體。分為長戟和短戟,使用方式也不同,有馬戟、足戟、雙戟等。樹幹呈槍狀,前尖下有兩個齒輪,內嵌月牙形利刃,使戟具有鉤、刺、劈等多種攻擊性能。大戟分為方天戟、青龍戟、蛇戟、月牙戟。戟是兵中之龍,外形雄偉美麗。三國時期很流行用戟。《三國誌》中記載“孫權騎馬射虎,投雙戟”,“甘寧舞雙戟”,“滇軍背雙戟八十斤”。可見當時戟不僅流行,而且很重,呂布立即用戟,是天下第壹。金代以後,長兵器重視槍,戟開始淪為禮儀性兵器,到了宋代戰場上就很少使用了。但是,我很喜歡這個武器。既雄偉又美麗。

削山、浸金、月牙、撒花,都是斧的別稱。斧頭是壹種重型武器,刃薄背厚,殺傷力很大。分為長柄斧和短柄斧。前者多用於即時對抗,後者多用於步戰。使用斧頭需要很大的力量,所以使用斧頭的人大多是威嚴的戰士。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們喜歡練習斧頭武器。《三國演義》中的黃旭,《樂府傳奇》中的晉國將軍金兀術,《水滸傳》中的李悝jy都是用斧能手。元朝軍隊常用斧,清朝士兵喜歡用雙斧。斧頭的柄有壹英尺多長,而且斧頭的刀刃很小。兩軸都可以插在腰上靈活使用。

霰是壹種斧子,但比它大。它雖然存在了很久,但在戰國以後逐漸失去了作為武器的性質,變成了壹種禮儀性的裝飾品,壹種儀式性的舞蹈,可見它並不實用。

鉤是壹種多刃兵器,由古代兵器戈演變而來。顏師古註:“鉤亦兵器,彎如劍,故鉤殺人。”有單鉤、雙鉤、鹿角鉤、虎頭鉤、護手鉤等。晉代將軍冉閔用的是鐵鉤,勇猛無敵。

叉子是古代長刺兵器之壹。它原本是壹種生產工具。在古代,人們用叉子打獵和捕魚。有三叉,即三須叉,又稱三角叉,形似牛頭,有三足天之稱。有兩叉,又稱龍須叉。還有五個叉子,形狀像火焰。民間舞叉也很有特色:讓叉在身體周圍盤旋起舞,很有觀賞性。

鞭子也是壹種短兵器,起源與鐧大致相同。《武學總論》中寫道:“鐵鞭多結,為晉代所承。朱利安的三節鞭也是野蠻人的形狀。鐵鞭在唐代廣泛使用。”有幾種竹鞭,虎尾鞭,水磨鋼鞭等等。唐朝以後使用鞭子的將領,唐初的,後梁的王,都使用過鞭子。宋代使用鞭子的人很多,梁山好漢胡和孫犁都擅長使用鞭子。槍和鞭子的使用是古代軍事指揮官的壹種流行方式。

狼牙棒是壹種短武器,通常約四英尺長,由鐵或銅制成。權杖呈四邊形或圓形。兵器鍛造後,鐧身常經過鏝、鍍等工藝處理,增加其美觀性,故有金鐧、亮銀鐧等。狼牙棒在將領手中常作為輔助武器。鐧壹般不僅用,而且兩用,所以後世有雌雄鐧、鴛鴦鐧等名稱。隋唐雙鐧將軍秦瓊,以馳騁黃河兩岸而聞名。他和南宋嶽飛麾下大將牛臯都是古代使用狼牙棒的代表。

錘,又名錐,是壹種短而重的兵器,形狀多為球形或瓜形。由於它的重量很大,使用起來極具殺傷力。所謂“錘必無敵。”戰國時的戰士朱海,為了幫助信陵君盜取符救趙,用藏起來的40斤重的鐵錐殺死了。後來李氏博浪沙椎用早期的錘子砸秦始皇。錘子在宋代被廣泛使用。相傳嶽飛著名的“八錘”是四個揮舞大錘的女英雄,嶽雲錘出了金彈珠,廣為流傳。元朝的蒙古騎兵也善用鐵錘,後來的清初軍隊也喜歡用鐵錘。

運是十八般兵器中的重型兵器之壹,多用於即時作戰。由矛和棍演變而來,結構復雜笨重,多為權貴將領所用。在古代,手柄是實木的,長約2米,厚約壹把。手柄的末端裝有壹個長方形的錘子,上面密密麻麻地排列著六到八排釘子或鐵齒,手柄的尾部還裝有三角鐵。因為它的形狀與穗相似,所以也被稱為“穗”。早期的矛是混的,曹操橫著寫詩,大概用的是類似矛的武器。唐初丹所用的《棗陽韻》已經獨立形成。

老是壹種結構復雜的兵器。宋代有兩種長兵器,壹種是槍,長20尺;壹種抓桿,無刃有鐵爪,有打抓功能,可能是它的雛形。《武備誌》書中展示了壹個雙飛件,是純鐵制作的。若如鷹爪,則用五指釘住,用長繩系住。剛開始妳打男人,用很大的力氣把他們扔了,放在壹起,壹轉身就脫不下來。“老的五指有機械運動的能力,被抓住了也很難逃脫。後來的飛抓可能是繼承了吳北之的雙飛。

華是壹種又長又重的樂器。形似叉而重,中間有鋒利的矛尖,稱為“正鋒”。它分成兩邊,向上彎成月牙形。它與壹個手柄相連,大約有七英尺長。有鳳翼式、雁翼式、牛頭式、撇金式、鋸齒式、流星式等幾種風格。傳說隋朝大將宇文承鬥用的是鳳翼鎏金鏜,威力非常大,僅次於李元霸。

在武林中,棍被視為“武學之王”。大棒有八尺多長,跳舞時需要很大的腰腿力量和臂力。在實戰中,往往以其長度、大小、重量先發制人。梅綺棒在舞動時靈活多變,棒聲呼嘯,氣勢極為勇猛。水泊梁山的九紋龍史進,是壹位拄拐高手。中國有許多棍術流派。明代有少林、棒、張家棒、趙太祖騰蛇棒、河圖鉤棒、牛家棒、棒、余棒等十幾個著名棒種。少林寺的和尚聞名天下。據史料記載,曾點出少林武僧的棍法。

棍屬於同類棍,略短。棍的長度壹般在五尺左右,棍身兩端粗細不壹。壹端足夠粗,可以握住手柄,這壹端是握手的地方。越往上越薄,頂部越厚。棍有很多種,有鉤棍、爪棍、鐧棍、杵棍、棍棍、大棒、夾鏈棍。崗哨棍長約四英尺,比梅綺棍短,由堅硬的藤條制成,古代軍營中巡邏哨兵和守夜人使用。竿像眉棒,但也短。俗話說,“貼齊胸,貼梅綺”。據民間傳說,隋末靠山王善使雙棍,善使雙棍。有“壹棍大小相等,四百軍州皆姓趙”之說。至於《西遊記》中孫悟空制作的金箍棒,由於其降魔除怪的威力無窮,似乎應該更接近於金箍棒。

流星錘是壹種用繩子綁著,拿在手上,在壹定距離內擊中對手的暗器。屬於軟武器。又稱飛錘、飛錘、流星錘,用戶需要的技能很高。

鏟是壹種古代兵器,是壹種長兵器,體薄刃寬。鏟頭如月牙,月牙朝上,配長柄,刃與柄呈T形。鏟球起源於生產活動,後來演變成壹種軍事武術器械,在民間流傳更廣。例如,僧侶經常使用鏟子,鏟子通常可以代替扁擔或用於開路。所謂方便鏟也。

弓(弩)箭因其遠距離殺傷而受到古代軍隊的高度重視,用於非接觸作戰。古人開弓射箭靠的是膂力。優秀的弓箭手可以開出幾十公斤重的強弓,有效射程應該在幾十米以上。如果使用更強的弓箭和弩,距離可以達到數百米甚至更遠。古代名將把騎射作為必修技能,好射手也不少。弩的射程比弓更遠,三國和唐朝已經出現了各種威力巨大的機弩。弓弩在宋代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強調步兵的宋代,被視為對抗北方騎國入侵的武器。隨著射程更遠、殺傷力更大的火器的出現和發展,弩的地位逐漸喪失。

盾也叫幹,雖然也是武器,但很少作為獨立武器提及。盾牌主要用於防禦,抵抗攻擊性武器的殺傷,有時也作為輔助武器。材料有木材、皮革、藤條和金屬。壹般木材和皮革用的比較多。西漢以前盾的樣式都接近長方形,分為步盾和車盾。步盾用於防箭和維持陣形,短而窄的車盾有利於車輛防禦。長期以來,它壹直是個人保護的必要工具,在防暴警察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最後,我想說壹個曾經統治中國而後衰落的武器——葛。在大眾汽車大戰的時代,葛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葛有很多缺點,頭容易掉下來,所以葛用繩子把頭綁起來,看起來很簡陋,但是可以再綁起來。葛的長柄需要揮動,攻擊速度慢,攻擊動作單壹。由於使用方法的限制,隨著戰車的沒落,葛也退出了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