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在賢對文學研究資料情有獨鐘。當他接觸到山東大學劉鳳君教授的甲骨文研究時,他對甲骨文中的圖像和圖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丁再賢憑借自己多年對書法藝術的研究知識,不僅破譯了近百個象形文字,還大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山東是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東夷人最早創造了甲骨文:很可能是中國文字的源頭!學者考古研究發現,在安陽發現甲骨文之前,昌樂、壽光、桓臺、章丘、鄒平、淄博、青州、諸城等地均有甲骨文(內蒙古赤峰、關中等地也有不少發現)。在骨雕之前,是山東莒縣發現的陶雕。巖畫也是古人最容易接觸到的自然載體,可以抽象地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可以長期保存。山東是東夷族的活動中心,到處都有骨雕、陶雕、巖畫。山東大學的劉鳳君教授根據他對刻有圖形符號的動物骨骼的研究,認為這是距今4600 ~ 3300年的中國早期文字,應該是在龍山文化時期產生和流行的,其晚期與甲骨文形成的早期交替使用。因此命名為“骨刻”,比安陽甲骨文早1000年。(《大眾日報》記者:劉穎2011 2月22日《看東夷——記東夷文化研究員丁在賢》)
東夷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
山東是東夷文化的中心,是人類始祖、東夷領袖太昊、黃帝、蚩尤、堯舜的故鄉,歷史上有山東壽光、倉頡創造人物的記載。反映這些人類祖先故鄉先民活動線索的甲骨文的發現,為研究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歷史,為研究文字的發展史,為探索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起源提供了難得的真實材料。由於象形文字是創造漢字的第壹種方法,而象形文字起源於對事物形象的描述, 東夷甲骨文正處於從圖像描寫向文字符號過渡的歷史階段,也是漢字象形字形成的初始階段。 基於此,作者大膽推斷,東夷甲骨銘文是漢字的源頭。轉引自丁再賢、丁磊《東夷文化與山東骨雕解讀》,第十九章第壹節,662頁,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