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們不用文字寫詩。當時還有壹種用於查找音韻的字典,在古代被稱為“韻書”。古韻書按照聲、韻、調的關系來組織漢字,但重點仍然是劃分漢字的韻部。在古代,隨著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對韻的認識不斷提高,出現了許多韻書。在比較正統的官韻中,《廣韻》、《中原韻》和《略易通韻》很有代表性,這三部韻書對韻的劃分各有不同。
比如《廣韻》是根據漢字的聲調進行分類,然後在每個聲調下劃分韻部,再根據每個韻部中同時出現的字進行排列;《中原韻》分韻部,每個韻部以聲調分隔,再按每個聲調中的同時字排列;《韻略易通》也是先分韻部,但每個韻部都是按聲母分類,然後在同壹個字裏按聲調分別排列。
其實不管怎麽排列,都是以漢字的音、韻、調為基礎的。這些韻書已經非常細致全面地總結了漢字的韻律。然而,當這個認知達到時,已經是宋朝了。那麽,在這些韻腳定型之前,人們寫詩時是如何劃分節奏的呢?
有必要說壹說“反切”和“四聲”,這是韻書產生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反切說白了就是古代漢字的註音,就是通過兩個字的急讀來拼出另壹個漢字的讀音。例如,“舉之”讀作“莫”,其中“舉”是切字,“之”是切字,“莫”是切字,換句話說,切字的發音是用切字的音和切字的韻調拼出來的。
“四聲”的產生與古代文人對漢字音韻的追求不無關系。當時,壹些註重詩歌節奏的詩人創作了詩歌節奏的作品,這些作品被記錄在《高傳》和《文健集》中,還有人分別創作了《四聲切韻》和《四聲譜》來註釋漢字的四聲。
這聽起來很復雜。古代沒有拼音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反切法”可以準確地讀出漢字。除了反切法外,還有切法和讀法,這兩種方法與現代漢語拼音中古代漢字發音的方法相似。押韻相當於查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