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大篆
篆書有兩種類型:大篆和小篆。大篆又稱篆書。從大的範圍來看,鐘鼎文,即金文或古文,也屬於大篆。石鼓文是這種風格的代表。另壹個例子是達、毛和潘,他們都有很好的興趣。他的書瑰麗奇特,簡潔厚重,經過長時間的把玩,壹定會發現充滿古意的氛圍,這是研究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壹個領域。
石鼓文的石鼓是壹種刻有銘文的鼓形石頭。《石鼓文》是壹首描寫秦遊歷的四言詩。有十個不同大小的鼓,高和直徑約兩英尺,中間刻有字符。它們是中國最古老的石刻,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現陳列於該院繪畫館。石鼓雕刻的文字介於古文和秦篆之間,其結構復雜,類似於西周時期的銘文,或“大篆”或“文淑”。
《小篆》又名《秦篆》,秦丞相李斯所著《泰山刻石》和《瑯琊臺刻石》最為出色。它是秦代小篆的傑作,筆法精湛,結構嚴謹。還有“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早期被破壞,現在由宋人復制。
這兩種已經失去了他們的秦篆風格和味道,所以他們不能學習,但他們的字形結構仍然可以借鑒。
篆書無論是大篆還是小篆,都具有筆筆居中、筆筆隱鋒、純圓筆的特點。筆畫圓潤流暢,剛勁挺拔。具體筆畫請參考“中鋒”、“圓筆”、“提按”、“轉身”、“粗短”和“逸筆”。值得註意的是,除了起筆和收筆的地方,幾乎都是提筆。
寫篆書的衰微,還需要參考墨跡,如唐代李、鄧、趙、、吳、吳昌碩、何等人的篆書作品。
要學習篆書,妳必須先認識它,然後再寫它。因此,有必要了解《說文解字》和金文甲骨文知識。具體的學習過程可以從小篆開始,然後學習大篆。同樣,要認識篆字,我們也應該先認識篆字。最好先背《說文解字》中的540個部首,然後逐步展開,這樣會更容易。
與楷書和隸書相比,小篆的點畫形式比較簡單,只有直和曲。線條粗細也比較均勻,沒有起伏、曲折和其他變化(這是指秦朝的小篆,但不是後來的書法家如何和日本今井寫的小篆),因此有人認為篆書簡單易寫。這是壹個誤解。因為越簡單越難表現出來。蕭篆的點畫要求柔而剛、圓而直、簡而厚重、有立體感,所以落筆很難,壹畫中寓疾而久之,轉折如簪。
劉熙載說:“沒有什麽比筋更好。然而,肌肉受其氣和緊迫性的影響。要想擺脫兩種疾病,筆自有妙招。”(《書綱》)因此,當妳開始學習寫作時,妳不妨慢慢地移動妳的筆,當妳成熟時,妳必須逐漸加快妳的寫作速度。如果用筆太慢,就會變成墨豬,無法達到圓、直、勁、順的效果。如果妳用筆太急,它會幹枯的。
潤澤,或拋筋骨,直白無韻。即在書寫過程中,提壓結合,剛柔並濟,年齡收緊,戰鬥激烈,使點畫有筋骨,陽剛氣韻有力。如果它是長壽的,它會像壹棵葡萄樹。孫的《書譜》說:“篆篆飄逸”,劉熙載則認為:“飄逸雄健,飄逸儉樸,可以接受。否則,恐怕會涉及到畫字。”其實都是寫的過程中的澀和別扭。
以下舉例說明小篆的點畫方法;
小篆的結構特點是整體方略長,取垂直方向之利,內部結構講究對稱、均勻、穩定。規章制度也相對規範和整潔。
學習《大篆》,可以先寫石鼓文。石鼓文的筆畫均勻,與小篆相似。有小篆的基礎,寫起來不算太難,筆法和小篆基本壹致。石鼓文最好的拓片是《明安國舊藏》中的“先鋒”、“中等力量”和“後勁”。
西周金文。在古代,“青銅”被稱為“吉祥的黃金”,因此青銅銘文,如丁羽,大丁可,壁盤,盤,毛和盤都是優秀的模型。
學寫金文的基本原理與小篆相同。但有幾點需要註意:西周金文雖與小篆相同,小篆筆畫粗細基本壹致,但金文偶有肥筆。此外,青銅器銘文的結構不像小篆那樣規則和對稱,而大多是拼湊和有趣的。其構成也比小篆復雜,在大小、長短、疏密、展促、聚散等方面多有變化。
此外,必須註意的是,由於青銅器銘文的時間較長,風格各異,每個時期甚至每個作品都有自己的書法特點,因此有可能臨時寫拓本。如果妳從《說文解字集》的帖子中學習撰寫金文銘文,不僅很難掌握它們的風格特征,而且可能出現A字刻有西周早期,B字刻有西周中期,C字刻有西周時期的情況。也有可能把幾個相隔幾百年、不應該同時出現的字形放在壹起,開了文字學的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