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後崔在書寫隸書的過程中,發現"用"字的結構包括八個基本的點畫。指指點點就像鳥兒側著身子轉;跨畫就像畫壹匹拴著韁繩的馬;豎畫如用力拉弓;勾畫就像壹個人踢腿跳躍,力全在腳趾上;蕩秋千就像用鞭子騎馬;長發就像用梳子掃長發;短撇就像小鳥啄食;握筆如刀割肉。
因此,他用側、握、劃、掃、啄、舔八個動作,形象地描繪了漢字的點、橫、豎、鉤、擡、左、右等基本筆畫,稱為“永字八法”。
“永字八法”是法度在基礎點畫中的體現。在寫作過程中,只有掌握基本的法度,自由運用點畫的寫作規範,才能實現結體結構的自由,融入寫作者的氣質,形成自己的風格。歷代書法家都非常重視對雍字八法的研究。相傳王羲之潛心書法,專攻雍字八法十五年。他認為寫好“用”字,就能看懂所有的字。
不知有“天下第壹行書”之稱的《蘭亭序》第壹個字是“永遠”,是不是巧合?相傳王羲之七僧孫智勇原保存《蘭亭序》,經潛心研究,認為“勇”字涵蓋了中國書法在點畫方面的基本要求,是他的旨趣,並將要領傳授給了於世南。此後,“雍子”八法影響更廣,被越來越多的書法家學習。
總結:中國的書法崇尚基礎,永字包含八筆,古人稱之為“永字八筆”,但這八筆也構成了所有的漢字。“勇”字的比例也很好,所以提倡練“勇”字!
趙露說:“永恒之字的八法,就是點畫。”但是,八法並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正在考慮如何安排每壹個點畫,這實際上涉及到字的結構規律。因此,《八法》作者擬通過對“用”字的分析,來說明基本點畫的書寫和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