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1.漢字演變簡介。5.關於漢字起源的幾點看法?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漢字演變簡介。5.關於漢字起源的幾點看法?詞義引申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漢字的起源與書法形式(書法風格)的演變

壹、漢字的起源:

關於漢字的起源,自古以來就有多種學說。主要有以下幾種。

壹個是綁繩子。“北史?魏本紀說北魏先人“獵為業,簡為俗,簡為變;不為文字,只為木雕結繩。“它記錄了原始社會的部落或者中國的壹些少數民族。在文字出現之前,它通過結繩記事的方式記錄了戰爭、狩獵、結盟、選舉、慶典、婚姻、生育、疾病和災難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周易裏?系詞下有雲:“古之民以結治,後世易以書行,百官治之,眾民察之。"

第二是八卦:孔安國《尚書·序》(此為贗品,但年代久遠)說:“古人以家之君祭天下,始畫八卦,立書約,以代替綁繩之政,故文學書而生。”伊薇?操?鑿度》認為:乾卦,田字古文;坤卦,古漢字;背離占蔔,中國古代的火字;坎瓜,中國古代的水字;海瓜,風字古文;中國古代占蔔和打雷的文字;艮卦,山字古文;對卦,澤子古文。

三、倉頡的造字理論:這壹理論流行於戰國時期。“陸春秋?”君壽“有”倉頡為書,侯姬為壹茬。“荀子和韓非子也有記載。到了秦漢時期,這個傳說更加流行。淮南子?倉頡生來就能看到鳥兒,了解書籍。許慎的《說文解字》?序言》有“倉頡寫了壹本書開頭,而蓋依就像壹個象形文字”。

倉頡據說是黃帝的歷史學家,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隨著社會進入大規模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的外交事務日益頻繁,迫切需要建立壹套交流符號供聯盟享用,於是收集整理* * *的工作就交給了歷史學家倉頡。宋代淳化時期,有壹部著名的書法集《淳化亭帖》,其中有五卷28字的古篆書,傳說是倉頡所寫。

四、圖畫論:現代學者認為漢字確實起源於原始圖畫。壹些出土文物上雕刻的人物,很可能與文字有關。陜西華縣胡荃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彩陶盆上有四種鳥形圖案,與古文字中的“鳥”(向上)和“衛”(向下)極為相似。《說文》說“魏”是短尾鳥的總稱。Xi安半坡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壺和商代晚期青銅器上的魚形圖案栩栩如生。將它們與古代漢字中的壹些“魚”相比較,其相似性足以讓人相信漢字是由原圖演變而來的。

第五,《赫圖洛之書》說

“容易嗎?系詞上:“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河流地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獵,作山有陽闕,臨元之水,著書,丹嘉慶撰以贈之。“‘畫’和‘書’出自河洛,多麽神秘啊!神秘主義是這壹理論的主要特征。徒然可以理解為圖書,其實可以理解為易經,史書。《辭海》“河圖之書”壹文下,說在《傅》中,壹龍壹馬從黃河中出現,載有“河圖”;有龜從洛水出現,背著“洛書”。伏羲根據這個“圖”和“書”畫八卦,就是後來的《周易》的來源。禹治水時,上天賜給他九域洪範(尚書?洪範),劉欣認為洪範就是羅叔。

第二,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古代文字的壹種字體,特別是商代末期用龜甲獸骨占蔔記錄的文字。殷人在遇到或大或小的事件時,如祭祀、征服、漁獵、出入境、成熟、陰晴、疾病或運勢等,都用龜甲和獸骨來預測吉兇。占蔔的方法是將龜甲(主要是龜甲版)或其他動物的骨頭(主要是牛的肩胛骨)打磨光滑,然後在其背面鉆孔,再用火烤,使正面露出裂紋。他們在占蔔的旁邊刻上銘文,記錄下問鬼神的內容,鬼神的啟示,以及後來發展的結果,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甲骨文詞,或者說殷墟的甲骨文。實際上,其他的專門銘文並不是用來占蔔的,主要是用來登記來源、數量、整修過程以及相關人員的姓名,內容往往非常重要。

王是識別商代龜甲獸骨文字的第壹人。1899年,王在八國聯軍進京時被殺。他收藏的甲骨屬於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劉鶚(字鐵雲)。他把自己收集的甲骨編成了壹本書,叫做《鐵雲藏龜》,這是第壹部用甲骨文寫成的書。

甲骨文約4000字,已識別約1500字。大部分的未登錄詞是專有名詞和生僻字。甲骨文很象形,但“六書”是完整的。前後期的字形有明顯的歷時變化。壹些詞在句號之間的寫法多種多樣,缺乏統壹固定的風格。因為是用利器刻的,筆畫多為直線,相當均勻。

2.金文

青銅器銘文是中國古代文字的壹種字體,也稱為金驥字、中鼎字、中鼎彜器。主要指商周時期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中國從夏朝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在商朝晚期達到頂峰。當時,青銅器上往往鑄有要祭祀的家族、私人姓名和祖先的名字。字體比較原始,字數從少到多,可以清晰地反映漢字的發展演變。商末周初,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有了很大進步,殷周朝將大量青銅器贈予貴族和大臣。這些人鑄造青銅器時,往往會刻上銘文,描述國王的恩賜,贊美祖先的功績,希望能長久地留給後人。

裘錫圭先生在《文獻學大綱》中說:刻有姓氏的青銅器,往往比早期甲骨文的青銅器要晚,甚至在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也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銘文。但是他們的象形文字比早期的甲骨文更具象形性。這種現象應該是古人對民族名稱的保守態度造成的。

1985,第四版容庚《金文辨》采用碑文3902條,其中正文2420字(可識字),附錄1352字(未識字),共3772字。這是今天能看到的銘文總數。雖然不壹定準確,但也差不遠了。金文與甲骨文類似,以象形為基礎,象形性強,六書齊全。筆畫大多比較粗,但不如甲骨文的整齊劃壹。這些是金文的顯著特征。

3.戰國文字

戰國文字處於從商周甲骨文、金文向秦漢篆書、隸書過渡的重要階段,內容豐富。根據記載的材料,有石鼓文、盟書、簡帛、篆書、貨幣文字,下面逐壹介紹。

石鼓文:石鼓文於唐初在天星縣(今陜西省寶雞市)發現。它大約有700個單詞,被刻在十塊石頭上。石頭直徑三尺多,形似大鼓,所以人們稱之為石鼓。石鼓上的字都是四言詩,壹* * *十首,主要描寫秦君主修路漁獵的盛況;因為它講了很多打獵的事,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打獵”。“結”是指穹頂的石碑。現在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鼓上的字大部分都被擦掉了,只剩下272個字。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長石刻“石鼓文”,在中國文字和書法史上也占有很高的地位。作為秦始皇“同書”之前的阿沁書,《石鼓文》是《大篆》書風的典型代表,堪稱“篆書之祖”。

蒙古文字:1965山西侯馬晉城遺址出土的蒙古文字,既是中國早期蒙古文字文獻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國早期書法文獻的典型代表。“盟書”又稱“攜書”,是記載盟誓、諾言的特殊文獻;壹般都有很多份,壹份收藏在聯盟的政府,壹份埋在地下,其他的由同盟國保管。侯馬的書信大多是用毛筆寫在壹塊桂形的玉牌上。字體雖與當時的青銅器銘文相似,但少了雕琢,多了自然。

簡帛上的字:簡指簡策,帛指帛書,以料稱之。出土文物證明,從戰國到魏晉,人們主要用狹長的竹片或木片書寫。竹片稱為竹簡,木片稱為竹簡或竹簡,統稱為竹簡。幾本簡編被稱為策略(通過“書”),甚至被稱為“簡單策略”。漢武帝末年,魯* * *王為了擴建自己的宮殿,拆除了孔子故居,在墻內發現了大量戰國竹簡,這是中國歷史上發現的第壹批竹簡。晉武帝時期,有人對戰國時期的魏襄王墓進行了盜掘,從墓中出土了數十枚帶有文字的竹簡,這是中國歷史上又壹次大規模的竹簡發現。由於簡牘上的戰國文字是用古李書寫的,筆畫銳利,末筆沈重,形似蝌蚪,所以人們稱之為“蝌蚪字”。

篆書:從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來看,篆書出現於春秋中期,戰國時期非常流行,與當時戰亂頻繁、貿易發達相對應。研究篆書有助於深入探討漢字的特點和應用。但是,沒有特殊的技巧和深厚的審美修養,要在有限的盒子裏合理地排列多個漢字,顯然是不可能的。

貨幣詞:商品交易媒介中使用的詞,如布幣、刀幣、錢等。

4.篆書

大篆和小篆合稱篆書,主要流行於漢代以前。大篆是壹個比較寬泛的術語,壹般指《說文》、《石鼓文》等先秦文字。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采納丞相李斯的意見,積極推行統壹全國文字的政策,對秦國的隸書形式進行了簡化和修改,形成了壹種新的官方字體,稱為小篆。李斯是歷史上第壹位篆書大師,也是秦統壹文字政策的主要策劃者和推動者。

篆書的特點是字體結構工整,無論畫多少筆,都是壹筆壹畫,要求筆畫的疏、密、長、短協調得很好。漢字發展到篆書階段,從筆畫到結構,對規範漢字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但小篆在實際應用中並不多見。有許慎的《說文解字》和壹些石刻。篆書字體莊重威嚴,楷書通用後仍用作篆書字體和匾文。

秦代石刻主要有沂山石刻、泰山石刻、瑯琊臺石刻、芝罘石刻、界石門石刻、惠濟石刻,都是以秦丞相李斯的篆書為藍本。

5.隸書

晉代魏亨在《四體書法》中說:“自秦用篆書以來,玩的東西多,篆書難成,連隸書都叫隸書。抄寫員也是印章的獲得者。”這些意味著與小篆相比,隸書是壹種更方便、更易寫的文字。因為政務繁雜,需要書寫大量公文,所以采用隸書,由普通小官輔助。

秦代隸書與小篆頗為接近,因流行於秦代,故稱“李芹”。經過演變,李芹逐漸脫離了篆書的含義,同時失去了漢字的象形意義,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字體扁平,字的結構多為方角,筆畫粗細,形成了波勢和挑法。所謂“三個曲折,壹個燕尾形蠶頭”,使漢字的形狀發生了質的變化。隸書以下的現代文字弱化了象形特征,強化了象征特征,成為古文字和現代文字的分水嶺。壹般來說,“壹波三折,燕尾蠶頭”的隸書主要是指盛行於西漢中期至金代初期的“韓立”。韓立又叫“八分”,是因為他講究波浪,特別是撇筆和握筆,像“八”字壹樣相互分開。

根據最新的考古資料,古李早於而存在。看秦代墓葬出土竹簡上的文字和說明,字體多了官義、波浪、挑法,書寫也比後來的《小傳》倉促、快捷得多。隸書之所以比篆書簡單易寫,在於“官變”。所謂“官變”,是指篆書轉化為隸書,改變其形制。

6、草書

廣義來說,草書是壹種潦草的字體。有古漢字的潦草書寫,也有現代漢字的潦草書寫。從狹義上講,草書是壹種書寫風格,特點是筆畫組合,結構簡單。

據蕭炎《梁凱蒂草書》記載,現在的草書之所以產生,是因為:“諸侯長期爭鬥,簡書代代相傳,又盼驛站,因難封官印,不能存速,故作急書,建此草書。”說明草書是為了方便書寫而產生的。歷史上第壹次提到草書的名字。敘”,敘明確指出“漢興有草書”。

字體特點:草書本身有壹個演變燕尾服的過程。總的來說,從漢代到唐代,主要有曹彰、曹金、狂草等形式。“曹彰”有嚴格的組織規則,所以人們稱之為“曹彰”,後來的楷書草書被稱為“今草”。草書通常指“今草”。

東漢末年,出現了著名的草書家張芝。他書法精湛,被稱為“曹聖”。唐代張懷瓘的《述端》把張芝的《曹彰》和《曹錦》列為神作。唐代出現了著名的草書大家張旭,其字“高波”首創“野草”,被稱為“草仙”。野草是這種草的進壹步藝術表現,往往壹個數量,無窮無盡,肆意放縱,形態非常美麗。

7.楷書

楷書可以作為學習漢字的法文範本,所以叫楷書。楷書是以韓立為基礎的壹種書寫風格,也稱“隸書”、“真書”。楷書是從韓立演變而來的,所以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楷書”。到了三國時期,鐘偉有和王進羲之,字體進壹步規範,使楷書成為壹種完全獨立的字體。

與隸書相比,楷書的線條更直,字體定型進壹步加強。具體來說,韓立的筆畫多為扁平向外展開,楷書筆畫為長方形向內集中。韓立用筆多為波浪形,粗細變化較大,楷書用筆或穩或硬折,粗細變化相對較小。楷書有嚴格的規則和非常規範的書寫形式,比如講究“千古字八法”。

在楷書史上,出現過各種楷書體式,如、歐體、楚體、燕體、柳體、瘦金體、趙體等。所謂“魏體”,是指北朝元魏時期石刻、摩崖、造像上的書法風格,又稱“北碑體”或“魏碑體”。魏體的筆法多變,以方正、凝重為主,是李楷變法時期的重要書法風格。“歐體”是唐代歐陽詢創制的楷書體。“楚體”是唐代褚遂良創制的壹種楷書體。“顏體”是唐代顏真卿創制的壹種楷書體。“柳體”是唐代劉公權創制的楷書體。“手勁體”是宋徽宗和趙霽在唐代薛基楷書體的基礎上創造的楷書體。“趙體”是元代趙孟頫創制的楷書體。在眾多楷書體式中,“顏體”蒼勁莊重,“瘦金體”尤其值得關註。

8.行書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壹種書寫風格,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壹種,所以可以說是草書或草書。唐朝的張懷瓘說:“這是壹種行書。”。行書其實只是為了補救草書的不清不楚和楷書的書寫緩慢。東漢末年,草書、楷書盛行。行書壹方面接受了草書的影響,但另壹方面又糾正了草書的不規範。壹方面接受楷書的影響,同時又避免了楷書的費力書寫。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有兩個優點。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的壹種文字。如果草書較多,也可稱為“草書”或“草書”。部件較多的楷書,也可稱為“行書”或“真行”清代劉熙載《美術大綱》說:“行書有真行、草書之行。真理近於真理而垂直於真理,草近於草而聚於草。”

歷代著名書法家很多,晉代王羲之是第壹個。王羲之話不多。因為右軍大將,兼修文史,故又稱王右軍、王會吉。他年輕時認真學習魏夫人的書法風格,後來又學習張芝的草書、楷書,博采眾長,研究風格,壹改漢魏時期古樸的書法風格,創造出優美流暢的書法風格,達到了神奇的境界,古今無與倫比。王羲之的書跡代代相傳,最著名的自然要屬被書法家列為最佳行書的《蘭亭序》。唐代壹些大書法家不僅寫得壹手好楷書,而且在行書方面也享有盛名,如歐陽詢、余士南、顏真卿、褚遂良、薛琦等。宋代出現了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眾多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