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文免費詞典奴隸

中文免費詞典奴隸

出題的人也是杜娘找的吧?希望對妳有用

最近在網上看到相關報道,具體報道如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各種各樣的現象:高考時,有人語文考得很差,但英語考得很好;在平時,有人寫紙條,紙條寫不出來。到處都是錯別字和病句。

我對這種現象有壹種感覺:我們要重視語文學習,語文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首先,我覺得作為中國人,作為炎黃子孫,我們連自己的母語都學不好,還能談什麽?

其次,畢竟在中國,從總統到普通百姓,大家都說中文。我們周圍的人都說中文,寫漢字。英語只是和外國人交流的工具,我們不能用英語證明什麽,比如就業等等。我們從未見過兩個中國人在街上用英語交談。甚至我們的英語課本都有中文註釋。

再次,眾所周知,大學畢業生要考四六級,不及格的不能畢業。有空來參加四六級考試,測試壹下學習漢語的水平,但是考不上就不能大學畢業。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合格人才,要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成為“跛腳虎”。現在不是提倡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嗎?比如像保護文化遺產。在我看來,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學習漢語,使用漢語,說漢語。否則總感覺與“弘揚民族文化”的宗旨相悖。

我們不是指以前外國侵略者怎麽占領我們,怎麽搞奴化教育,怎麽摧殘中國人民的心...如果看現在的趨勢,我們不是被別人奴役,而是成為外國人的奴隸。過去我們都說香港被英國人占領了150年,我們的領土丟了...現在看來,被英國人占領未必是好事。至少現在,我們不用花大力氣學英語,不用去考試,不用去想學外語怎麽壞了就業。想象壹下:如果中國以前被壹個國家占領了會怎麽樣...

話說回來,既然中華民族素有“不願做奴隸的人”之稱,那我們就應該學習漢語,學好漢語。我們不應該“崇洋媚外”,丟掉自己的母語。不應該把英語作為未來就業的唯壹砝碼。以上觀點並不是說要放棄英語,而是說不要把英語看得太重。

我們不是說過,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有意義的文字嗎?這可能是我們中國人說的,因為我們所有人自己的語言都說得很好。比如日本人說自己的語言好,英國人說他的語言好(這可能是真的,現在全世界都在學英語,英語當然好,不然我們不可能下大力氣學英語)。既然說漢語是最好的語言,就應該大力弘揚中華文化,提倡學習漢語、說漢語、用漢語。不要表現得像上壹課壹樣,直到民族滅亡,土地荒廢,妳才知道語文的重要性。

相關文章:

中國人,我為妳對盧新寧不公平。

最近壹條關於華人的新聞,讓人百感交集。

上海舉辦的壹場翻譯大賽出人意料:由於缺少最佳翻譯,大賽壹等獎空缺,二等獎頒給了壹位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不僅因為他的英語水平出眾,還因為他“流利優美的中文表達”。相比之下,國內玩家提交的作品有相當壹部分並不盡如人意,其中用詞不當、標點符號使用不當等小錯誤“比較常見”。

這則新聞讓人隱約看到了華人的處境。

作為壹個中國人,除了我們的身體和皮膚之外,是我們的母語使我們能夠不時地記住我們的身份。在中國無數人的心中,古老而優雅的中國人是我們五千年文明中最美的部分,也是讓我們成為我們的文化符號。縱橫的方塊字,把我們民族胸中的山山水水,變成了紙上無盡的雲。共有四聲,節奏平緩,構成了中國詩歌的音韻美。幾千年來,有意義的漢語承載了我們民族獨特的思維。我們依靠它來對話,利用它的思想,通過它來記錄,和它壹起穿越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隧道。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漢語正面臨著危機。壹方面,在“全民學英語”的熱潮中,以在校學生為主的龐大“外語族”的書面漢語表達能力嚴重退化。托福成績考試的高分可以壹次次被打破,但即使是高學歷的年輕人,中文水平也出現了下滑,日常語言單調。

應該承認,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語教學非常重要。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棄母語去消化它;並不是說不學就可以把語文當成天賦。詩人余光中說得好:英語充其量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工具,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事實證明,忽視母語培養的結果是非常嚴重的。它不僅導致了書面語的失範和生活用詞的平庸,也讓母語獨特的文化韻在我們的生活中漸漸淡去。

我們年輕壹代可能不再用“慈悲”,不知道“雖有千人會死”,不知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而只會說“我為妳感到難過”、“我要和妳壹起戰鬥”、“我要和妳結婚”。試想,壹個把列祖列宗寫成“下等祖、下等祖”的人,如何理解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壹個不知道“雖不可及,心向往之”的人,如何感受到精神世界的宏大與深邃?在我們這個時代,如何保護被莊子、屈原、李白、杜甫驕傲地展示給世人,綿延千年,最貼近我們心靈的母語?

發人深省的是,在家鄉漢語被忽視的同時,全球“漢語熱”持續升溫。目前,100多個國家的2300多所大學開設漢語課程,3000萬外國人學習漢語,漢語成為增長最快的外語。

“在話語破碎的地方,壹切都不復存在”。即使“漢語熱”正在全世界蔓延,即使我們的後代能說壹口標準的英語,如果“漢語危機”的聲音壹直不絕於耳,我們又怎麽能在中國人的家鄉和每壹個中國人的身邊表現出我們的喜悅呢?

僅存於古籍記載之間的希臘文和拉丁文,基本上已經死了,而漢語卻壹直活著,在壹代又壹代中國人的生活中延續著。它把我們五千年的國家帶到了現在。在我們這壹代人手中會走向何方?

中國人,我擔心妳,我對妳不公平!

誰動了我們中國人?

稿件來源:新華網

“我有粥,我有8個吃素的女人,我還有壹只恐龍。中級元素蝦東東……”妳能準確翻譯這句話的意思嗎?如果看起來莫名其妙,那只能說明妳已經脫離了互聯網時代。這是壹個女網友的聊天日記,意思是“我喜歡粥。我不是美女,我是恐龍。”這是什麽?"

“這是什麽?”陳女士正發呆地看著女兒的聊天記錄。陳女士大學畢業,反正她也猜不到女兒高壹剛寫了什麽。和陳女士有同樣經歷的不僅是家長,還有老師。有15年教齡的語文老師孫老師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寫作文時表達不出自己的想法,暈、蝦、東東、醬紫等詞匯泛濫。孫老師說,網絡語言嚴重沖擊了當今的語文教學。每次看到學生在作文中濫用這些詞,他都會制止,因為不符合語言規範。但是網絡語言在學生中已經形成了氣候,已經到了屢禁不止的地步。

回到N年前,誰也沒想到互聯網的影響力會這麽大,就像美式快餐以其全球統壹的產品和服務迅速征服了中國食客的胃,網絡文化以更快的速度成為年輕人的新寵,而且愈演愈烈。

也許是生動睿智,也許是粗糙臨時,可能讓正常人無法正常說話,或者讓沈默寡言的人從此幽默起來。這就是網絡語言。不管它的出現是好是壞,它無疑已經牽扯到了每壹個人,影響到了每壹個人。它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獨特的文化符號,雖然沒有被收入漢語詞典。

媒體:我有話要說。

“先給個理由。”我相信90%的年輕人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知道它出自周星馳的著名電影《大話西遊》。

如今大話西遊已經被年輕人奉為珍寶,連海賊都稱之為常青樹。《大話西遊》的語言也成為年輕人爭相效仿的語言形式。按照這種“我先走”“妳先幹活”的模式,漢語語法早就被遺忘了。

壹輛公交車赫然寫著:“壹站式服務,讓妳安心”。記者搜索《現代漢語詞典》、《習語詞典》,甚至《康熙字典》,只看到“高枕無憂”兩個字。我想知道“坐下來放松壹下”是從哪裏來的。

公共汽車、出租車、雜貨店...在報紙和雜誌上,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類似的話。這些詞不是普通的漢語,而是英語中的諧音詞。如果把它們還原成中文,應該這樣表達:公交,出租車,便利店。

外語:精英必須從小開始。

“晚飯準備好了,我們下樓找大小姐大小姐吧”,這是趙本山小品中引起壹陣笑聲的幽默。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這卻是壹個讓人哭笑不得的“幽默”。就像可口可樂和中國生姜成了治感冒的良藥壹樣,外語和漢語正在進行“重組”。

英文歌曲成為胎教音樂。社會上很多人把精通英語的人稱為“精英”。“21世紀什麽最貴?”“天賦!”想成為最貴的人才,首先要成為“精英”。於是,各種外語培訓廣告鋪天蓋地。許多孩子從母語不流利的年齡就開始學習外語。更有甚者,有的準媽媽在懷孕的時候用英文歌作為胎教音樂,並且鄭重其事地說:“這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語言天賦,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

從幾百元到幾千元的培訓費,家長都不皺眉頭。某小學二年級班主任孫老師說,雖然學校有英語課,但班裏三分之二以上的學生都在外面上英語補習班。壹些學生在寫作文時夾雜著英語單詞,他們的父母很高興知道這壹點。他們以為在中國生活還在為學好中文發愁?孩子只有盡快學會地道的英語,才能為自己的未來“上壹份保險”。對此,孫老師認為,英語只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工具,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

另外,用英語作為選拔人才的硬性標準也不是什麽新鮮事,很多優秀人才都因為這個原因被“流放”。母語和外語之間本末倒置的現狀讓人無奈。很多人能說壹口流利的外語,卻寫不出像樣的中文。英語的這種“霸權”行為讓很多人鋌而走險,於是“槍手”成了壹種新的“職業”。

作者:柳巖

中國人,我想對妳哭!

作者:嶽倩轉貼自:中國青年報。

日前,著名作家余光中、莫言、蘇童、馬援等齊聚上海同濟大學、復旦大學“文學與人文關懷”論壇。兩岸學者作家在論壇上幾乎不約而同地高喊——我們的華語世界瀕臨失守與救贖!

難道世界上沒有什麽,無事生非,還是真的如作者所擔心的那樣,漢語越來越稀缺?這個好像不是壹兩句話能說清楚的。但是,從主持人現場朗誦鄉愁,從余光中現場大聲朗誦“據說北方有壹首民歌,只有黃河肺活量才能唱...從早潮到晚潮,醒來聽見;看著“夢,也聽見”的緩慢表達,拯救中國人的呼籲並非危言聳聽。

坦白說,與英語相比,漢語的命運越來越差幾乎是不爭的事實。令人深思的是,漢語受限的地方不是海外,而是大陸。筆者住的小區新開了壹家雙語幼兒園,收費很貴。印出來的條幅公然直言,加強英語教育是加強雙語教育的有效途徑。招聘廣告更是發人深省:“來自歐美日,風靡臺灣省,紮根古北——雙語、貼身、跟班,我們的宗旨”。筆者曾以過於強烈的“脫亞入歐”情結嘲諷過這則廣告。少數人,對漢語不感興趣,希望孩子忘記漢語語法,最好脫口而出純正的英語。看到狗能把“不”、“黃”、“藍”念成“不”,是多麽令人欣慰啊!

據說新加坡把精通英語的稱為“精英”,精通中文的稱為“精華”。在所謂“全球化”的浪潮下,精英和精英多了,但很多人並不是很幸福。筆者曾經看到壹個大學生,手裏拿著壹本英文詞典,在每個英文單詞旁邊放壹個不到壹橫的“羊”字的人民幣標記。他問他為什麽。他說他每背完壹個英語單詞,就在旁邊打上這樣的標記,表示以後可以賺更多的錢,以此激勵自己!“重視”英語,忽視漢語的直接影響就是漢語太弱。除了能給父母寫壹封“缺錢趕緊寄”的信,其他的稿子很難寫或者勉強完成,而且大多語法不通,文筆不佳,難看,難看;在公司做白領、灰領、金領,當然不能叫“嶽倩”什麽的。反正妳買得起“大衛錢”或者“跳錢”之類的稱號,否則會顯得老氣橫秋;延伸到社會上,連商品的品牌都不屑於中文名。而是會想盡辦法給假洋鬼子起個“什麽納斯”“什麽迪奧”之類的名字。好像壹碰中文名他們就會有罪惡感,喊不出好價錢。這真的很可悲。

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廣泛,掌握外語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維護語言的民族性,堅持不懈地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語言意識,應該是中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從這個意義上說,余光中的提醒是意味深長的:“英語充其量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工具,而漢語才是我們真正的根,我們文學創作的根!”妳女朋友改名瑪麗,妳怎麽會送她壹首《菩薩蠻》?"

武漢大學的壹位教授曾在壹次演講中感慨地說,漢語現在已經成了弱勢語言,是二等語言。這裏充滿自由辯論精神的同學們壹片嘩然,用“語言沒有階級”的觀點反駁。但是,聽了演講者的“壹個外國人升官、升中學、升大學、考研、拿獎學金需要考我們的中文嗎?”反問之後,全場變得鴉雀無聲。

我不否認今天我們必須學習西方的科技知識,掌握它的語言,了解它的文化。但是,如果我們普遍陷入對外來語言(這裏主要是英語)的畸形崇拜,那麽這其實是壹個關系到我們民族文化生存前景的嚴重問題。

隨處張貼的考研英語培訓班五顏六色的廣告,已經成為當前校園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的研究生錄取剛剛結束,2003年的研究生英語培訓廣告已經鋪天蓋地。廣告中的教學“明星”十年來換了壹個又壹個。這些來自皇城腳下的專家,從每年9月份開始,就在中國各地飛來飛去,把標榜的“當年命題組的消息”帶到各大城市。壹場相聲的門票往往要100多塊錢,但聽眾還是成千上萬,盛況都快趕上二流影視明星了。

大多數聽眾也理解在那種狂熱的氛圍下很難學到什麽新東西,但他們認為花時間和金錢來換取心理平衡是值得的。因為,英語對於考研人來說,具有壹票否決的功能,早已成為考研博弈的前提。而且,隨著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其難度也在上升。具體來說,壹個報考中國現當代文學甚至中國古代文學專業的考生,如果英語達不到“國家線”,即使專業很優秀,也是白搭。相反,專業水平壹般,英語成績突出的考生往往成為錄取的亮點。

這種遊戲規則給人壹種錯覺,認為對中國的文史哲等領域的研究都要依賴西方漢學,所以英語是應該掌握的首要工具。每年研究生錄取後,老師們常常會惋惜地感嘆:XXX專業很優秀,但這次英語有點差,招不到學生。即使少數幸運兒在英語離上線還有壹兩分的時候被導師“拉”進去,也需要幾萬元才能補回那壹兩分。窮學生負債累累,如何專心學習?

太多英語系的大專和本科畢業生,對自己所報考的專業知之甚少或壹無所知,卻憑借英語專業優勢擠進去大模大樣地讀。就我所見,這種情況在博士招生中更為常見。這兩年在武漢,大學英語系的講師、副教授,壹天不看中文,用幾本文史書籍考中文系博士,似乎成了壹種時尚。他們都馬上通過了考試,甚至有的中文專業課只考了50分,卻憑借“強大”的英語專業優勢脫穎而出,著實讓那些在專業領域苦苦掙紮的人羨慕嫉妒恨。有人感嘆:在中國,英語專業,什麽學位都有,只要妳願意。中國的這壹特點如何讓人們對英語保持冷靜?

然而,我們對英語的態度是矛盾的。我們真的重視英語嗎?2000年武漢大學博士生英語線劃分為:今年和往年文科考生分數分別為55和50,而今年和往年理科考生分數分別只需要50和45。也就是說,我們都是博士生,英語試卷成績的差異只有100,可以大到100。而且,更令人費解的是,壹個研究空間物理的博士生,或者壹個研究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博士生,更需要英語。

不知道有沒有專業人士對國內壹些大學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入學英語試題提出質疑。我真的很懷疑那些論文上發現的賣弄的語法問題,那些斷章取義為四到五篇短文設計的謎語式選擇題,是否是培養專業研究者英語水平的合理舉措。華中師範大學英語系的壹位副教授,曾在美國做了壹年的訪問學者,在湖北省2001博士入學英語考試中只考了57分。可想而知,應該是壹篇關於如何堅決“不及格”人家考試的英語試卷!

我絕不是文化原教旨主義者,我從不懷疑外語對於培養專業研究人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我認為把壹門外語作為最重要甚至幾乎是唯壹重要的錄取標準是荒謬的。為什麽不能降低英語的門檻,實用壹點,讓考生更關註自己的專業領域,同時給導師更多的選擇?

在壹次研討會上,來自福建的南帆先生表達了對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前景的深切關註。因為包括中文專業在內的當代大學生對中文表現出了令人震驚的冷漠。這種冷漠源於現在找壹份“含金量”很高的工作只需要學好兩項技能,那就是英語和計算機。我自己曾經在講授現代文學的課上遇到過壹個女生的問題:“老師,學這些有什麽用?”在這個工具理性極度膨脹的時代,她讓我無言以對。

近年來,在壹些城市,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實行中英文雙語教學,以此擡高價格。我們對英語的態度終於邁出了“更決定性的壹步”。以前的英語課,老師只教,學生只學。現在,所有科目的老師壹起努力,讓中國學生感覺他們呆在英語和美國的課堂上。多好的意圖啊!雙語幼兒園不是什麽新鮮事。我們喊了很多“從娃娃抓起”的口號,我覺得只有“從娃娃抓起學英語”最令人滿意。

相比之下,我們年輕壹代對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漠不關心,理解淺薄。我參加過湖南省高考的作文復習。在我看過的近兩千篇文章中,很少看到文字完全通順的,更談不上文采奢靡。令人驚嘆的是,他們文字中太多的“準大學生”,主題把握模糊,表達幼稚,材料單壹,價值觀迷茫!

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世界潮流。面對強勢文化的入侵,我們知道其他民族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的嗎?大部分時間在美國教書的法國人德裏達來北大演講時,應學生要求開始打算用英語,但法國領事館堅持要他用法語,因為他是法國人。幾十年前,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獎領獎臺上演講時,這位英語說得遠比漢語流利的科學家堅持說漢語,因為漢語是他的母語。據說德國在講臺上教學時,政府規定所有的課都必須用德語。另壹方面,在許多最需要母語的國際論壇上,我們聽到中國代表用外語說話。最近驚聞武漢某知名大學也將實行雙語教學,據說包括其中文專業也不能幸免。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在中國大學的教室裏用英語教授中國語言文學將成為世界教育和交流史上的壹大奇跡...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最後壹課。我覺得這個凝聚了壹門語言命運的著名短篇之所以舉世矚目,是因為老師在最後壹課表達了壹句超越國界的感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這句話可以換成:世界上任何壹種語言都是最美的。遺憾的是,這種美好往往只有在危及語言的生存時才被意識到。我們非得演壹次那個不值得的學生嗎?

英語對我們意味著什麽?意思是“狼來了”。來了壹只我們趕不走也趕不走的“狼”。但我想,即使我們沒有與它共舞的氣度、勇氣、膽量和能力,也沒必要把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好肉送到它的嘴邊讓它咬吧?

中國人,我想對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