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學家?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學家?

有司馬遷、班固、陳壽、葉凡和司馬光。

1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或前135——不可考)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西漢歷史學家和散文家。

司馬談的兒子任太史令因保衛李陵戰敗投降而入獄,後擔任刺史。他勵精圖治,完成了自己的史記,被後世佛祖稱為石潛、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師從孔安國和董仲舒,四處漫遊,了解風俗,收集謠言。作為壹名初診醫生,他在西南部服役。元豐三年(108)任太史令,承父業,撰史。

他以“究天人關系,通古今之變,成家言”的史學知識,創造了中國第壹部紀傳體和通史史書(原名《太史公書》)。

它被公認為中國歷史書的典範,記錄了從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開國大典元年的3000多年的歷史。它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

2.班固

班固(32-92),扶風安陵(今陜西鹹陽東北)人,東漢時期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班固出生在壹個儒家家庭,他的父親班彪和叔叔班思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

在父親和祖先的影響下,班固九歲便能歸文學,吟詩作賦,十六歲入國子監,博覽群書,精通儒家經典和歷史。

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去世,班固從都城洛陽遷回故裏,在班彪《史記傳》的基礎上,與弟弟班超開始撰寫《漢書》。後來班超從軍,班固繼續寫作,歷時二十余年,在遇見初中基本完成。

漢永元元年(89年),大將軍竇憲率軍北伐匈奴,班固隨軍出征擔任中郎將,參與軍務。大敗之後,單於寫下了著名的《馮楊希嫣山銘》。竇憲因篡權被殺後,班固受到牽連,死於獄中,享年61歲。

班固壹生寫了很多東西。作為史學家,《漢書》是中國古代繼“前四史”之壹的《史記》之後的又壹部重要史書;

作為詞人,班固是“漢賦四大家”之壹,《二都賦》開創了京都賦的先河,被收錄在《文選》第壹篇。

同時,班固也是壹位經學理論家,他編撰的《白虎依桐》是當時經學的集大成之作,使陳煒的神性理論化、法典化。

3.陳壽

陳壽(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韓安縣(今四川南充)人。三國西晉時期研究蜀漢的著名歷史學家。

陳壽年輕時渴望學習。師從同縣秀才喬舟。在任大將軍魏主簿、東莞刺史、館閣吏、黃門侍郎。當時宦官黃皓獨斷專行,眾臣紛紛效仿。

陳壽多次被罷免,因為他拒絕向黃皓屈服。蜀降晉後,他做過作家、地方長官、學者和太子之子。他晚年多次被貶,多次受到批評。元康七年(297年)去世,享年65歲。

太康元年(280年),吳國分裂局面被金朝終結後,陳壽歷經十年艱辛完成了紀傳體歷史巨著《三國誌》。

這本書完整地描繪了漢末晉初近百年來中國由分裂走向統壹的歷史全貌,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稱為“前四史”。

4.葉凡

葉凡(398-445),南陽楊順(今河南淅川縣)人,南朝官員、史學家和文學家,東晉安北將軍王凡的曾孫,太守範寧的孫子,範泰的兒子

出生於貴族家庭的他博覽群書。元熙二年(420年),武帝即位後,稱王長史,遷其秘書程,改任蔡太守;

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司徒劉義康而被貶為宣城太守。他開始撰寫《後漢書》,並遷為寧朔將軍。

元嘉十七年(440年),他投靠始興王留君,歷任後將軍、長史、南邳太守、左將軍、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彭城王劉義康被孔希賢登基,後兵敗被殺,時年48歲。

他壹生才華橫溢,在史學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後漢書》壹書結構嚴謹,文字優美,與《史記》、《漢書》、《三國誌》並稱為“前四史”。

5.司馬光

司馬光(1019 165438+10月17-1086 65438+10月1),字君實,號尚迂。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司馬孚接班人。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進士,遷龍圖閣學士。他在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他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壹部編年史《子同治鑒》。

歷經仁宗、英宗、宗申、哲宗四朝,尚書令壹直是左仆從、左侍郎。元佑元年(1086),卒,謚號文國公,謚號鄭文。

作為壹名“元佑黨員”,他有權參觀宋哲宗神廟和繪有圖案的趙荀館;從被供奉在孔廟開始,他就被稱為“司馬子前儒”;祭拜帝王的廟宇。

要溫柔、謙遜、正直;努力工作,努力工作。它自詡“晝不足,夜次之”,堪稱儒家思想下的典範。他壹生著述頗豐,主要有《文國文公文》、《吉谷錄》、《涑水文姬》、《許倩》等。

百度百科-司馬遷

百度百科-司馬光

百度百科-陳壽

百度百科-葉凡

百度百科-班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