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西泠出版社隸書詞典

西泠出版社隸書詞典

東漢是隸書的巔峰。

漢承秦制,西漢初期實行六書,隸書成為官書。經過漢初的整理和推廣,出現了許多精美的隸書作品。康有為在《易洸周爽談》中說西漢沒有隸書。西漢初年的隸書不如漢末成熟是事實,但西漢末年的隸書基本成熟,接近東漢時期的隸書,因為字體的發展不會因朝廷的更叠而完全割裂和斷裂,始終是壹個漸進的過程。如果說其藝術和風格水平不如後漢,也不盡然。例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和竹簡(漢文帝在位前12年,公元前168年)仍有篆書的含義,但與秦律竹簡相比,這種含義已經少了很多,而且已經是隸書的書寫方法,結構也已經扁平方正,橫畫的波勢明顯。《老子與戰國策》初版(見圖130)更為粗略自然。安徽阜陽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簡牘以位置垂直、波浪分明、筆畫厚重、線條均勻、風格古雅為特點,已發展成為成熟的隸書。雖然基本成熟的隸書很長,但它們適應了長竹簡的形狀(見圖65438)。河北定縣出土的漢簡已經完全擺脫了篆書的影響,成為成熟定型的隸書,與東漢隸書沒有什麽區別,只是石刻和墨跡有所不同(見圖132)。敦煌出土的《天風五年竹簡》(公元18年)從字體上看都是成熟的隸書,但書寫水平不壹(見圖133)。可見西漢後期的隸書是成熟的。如果碑刻盛行,有可能出現後漢的隸書。但西漢時期物質相對不富裕,統治者的奢侈風尚不如後漢,立碑的習俗也尚未形成。不過,西漢也留下了壹些石刻,如著名的五鳳石刻,它始建於公元前56年,是漢代留下的最早的石刻(見圖122),也是篆書的過渡體。全石疏密相間,縱橫交錯,虛實變化,尤其是“年”字的長豎筆寫法,在漢簡書寫方法的影響下頗具特色,為後人所模仿。筱刻石也是較早的刻石,刻於和平三年(公元前26年),至今仍有篆書之義(見圖134)。《孟碑》刻於平四年(公元前25年),以卒年二月推算。羅振玉考證““字與“(瓊)“字相同,其書風博大雄壯(見圖135)。來子侯石刻是西漢時期最著名的石刻。它雕刻於天鳳三年(公元16年)。在山東鄒縣,楊守敬當時認為石刻書法風格剛健古樸,是韓立最古老、最高的石刻,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線條剛硬、有序、稀疏、多變,但不適合初學者(見圖136)。《三老人避光諱字刻石》(見圖124),該石為杭州西泠印社所印,線條幹脆剛硬,結構自然隨意,古樸莊重。永平六年(公元63年)刻的《永軍開褒斜路上刻石》,原刻於巖壁上,現已移至漢中博物館。由於石頭堅硬,線條細,結的大小、長度和寬度各不相同,因此形成了全板布局。但由於線條細硬,留白多,所以看起來空靈,構圖奇特,風格有趣,但不適合初學者(見圖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