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的傳統民居自成體系,具有極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它們屬於閩海建築區的閩東民居建築,這種建築形式的分布與閩東方言的使用基本壹致。福州典型的傳統民居材料以木為主,磚石為輔,其平面布局多采用“三位壹體內院式”,即“堂-內院-廳-廳……”在縱軸上壹次排列,以正廳為核心,有三、五、七個開間,天井兩側有回廊。大型住宅建築往往利用軸線兩側的重復格局單元,橫向擴展成壹個有多個水平方向和多個入口的院落,有時還在兩側設置防護房或花廳。花廳是休閑接待的場所,大多裝飾成小型私家園林,有假山、亭臺、樓閣、水榭,是體現主人審美情趣的空間。福州民居多采用穿鬥擡梁結構,由柱承重,挑檐為扁直梁。
福州民居外觀最顯著的特點是馬鞍型的堆積墻、大門等結構,這也是福州和閩東所獨有的。福州的火山封壁采用馬鞍曲線形狀,高大,梁架起落,兩端傾斜,動力強勁。也叫馬鞍墻或馬頭墻。這種墻體形式在中國除閩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幾乎不存在。墻壁用牡蠣殼灰或石灰塗成白色,而墻頭和上翹的角落則繪有雕塑,其中壹些雕塑包含了大量與海洋相關的元素。波浪形的馬鞍墻曲線形成了20世紀中葉以前福州城市天際線的輪廓。福州住宅大門主要有兩種模式。壹種是通過插入拱門支撐單坡屋頂,形成看起來像門套的防雨罩,另壹種是采用三個六門或三個明五個暗的門。玄關很寬敞,石雙坡的頂部和兩側都被堆積墻擋住了。在大門之後,壹扇紗門被用來堵住進入庭院的第壹個入口。二號門的中間正門只在重大儀式時開放,通常兩邊的小門用於進出。建築物的門窗、拱門、橫梁等部位往往用精美的木雕裝飾。福州的寺廟、祠堂等宗教建築和公共建築,也采用與福州民居建築相似的建築格局,寺廟內常有藻井。即使是明代重建的福州清真寺也采用了福州傳統建築布局和堆積墻等元素。在保持福州民居建築基本形態的基礎上,福州不同地區的民居建築細部有所不同。壹些山區的福州民居(如閩清地區的壹些民居)往往在建築平面的兩側或對角線上建有炮塔、城堡和吊腳樓,歷史上是為了防禦歹徒而建。福清地區的民居受莆仙民居的影響。他們經常用紅磚砌墻、飛檐和屋脊,大門裝飾精美。為了體現地方特色,福州的壹些當代建築還采用了福州典型的傳統建築元素——馬鞍型岸壁。
此外,為了抵禦臺風,福州的海邊或島上的民居建築大多是石材的,瓦片都是用石頭壓上去的。以前福州社會底層小家庭的住宅還有其他形式。許多下層的小家庭住在連片的排木屋裏,水邊的小居民經常住在高蹺(高腳屋)裏,而福州居民以船為家。這些生物都是由純木材制成的。福州的畬族民居大多規模不大,形制簡單,中間有廳堂,用木屏風隔開前院和後院,左右各有壹間廂房。很難找到壹家人住在壹起的大房子。
福州傳統民居建築分布在福州各地,其中壹些很有代表性。比如福州市中心的三坊七巷,壹直是福州富裕家庭的居住區,占地40.2公頃,現存明清古宅268間。它是中國城市中心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被譽為“明清古建築博物館”。整個三坊七巷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閩清縣紅林厝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古民居,占地17832平方米。有35個廳堂,30個天井,36道風火墻,13個大門,666個房間,從1795延續到1823。由於長期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福州的祠堂很多。據統計,福州有2000多座祠堂,祖先崇拜在福州的社會生活中也非常重要。祭祖壹般在宗族的祠堂裏舉行,儀式的細節各家都不壹樣,每年祭祖的次數和日期也不壹樣。在農歷的元宵節、中秋節和冬季至日祭祖更為常見,中秋節後往往伴隨著祭祖和宴會。宗族觀念還體現在福州傳統民居的空間分布上。在房屋的庭院裏,主廳被長者占據。
福州的婚俗要求男方先給彩禮,女方準備嫁妝。馬桶、梳妝盒、洗腳盆都是必備的嫁妝。訂婚結婚前,男方要先給女方家送禮,女方要有具體的禮物作為回報。婚禮當天,男方為了早點生男孩,還會找壹些家庭背景好的男孩在洞房的廁所裏撒尿,這叫“開桶”;新娘在男方家接到後,要拜見男方家的長輩,長輩會送新娘見面禮。在早些年,新娘經常有她的管家陪同,但在過去,她的管家很多是來自福州的女性。第壹胎孩子在家出生時,會給親戚鄰居分發扁平或紅色的雞蛋,新生兒的爺爺奶奶負責購買嬰兒用品和禮物。孩子滿月壹歲的時候,家裏經常會有酒席,有的家庭會讓壹歲多的孩子趕周。福州各民族過生日要吃得平,從虛歲50歲生日開始過生日。福州的葬禮往往要求後裔穿麻布和戴孝,男性後裔穿麻布和草帽,女性後裔穿粗布,其余親屬腰間圍白布。傳統喪禮也講究“做七件事”,即七月四十九日舉行喪禮,佛教徒或道教徒常在家辦道場或請和尚念經。
福州的民間信仰歷史悠久,與道教結合緊密,對福州的社會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滲透到民俗之中。福州有大量的民間神,很多社區、村落也有自己的土地神。福州各地每年都會舉行大型迎神拜神活動。福州是農歷正月的重要習俗活動。它通常在第壹個月的10號到15號期間舉行。活動多在村落或社區,有時幾個社區會聯合起來拜神。具體的儀式是將神像插在大轎子裏,在各社區的街道上遊行,而當地人也會經常迎接或觀看。信徒們會在家門口燒香,擺好供品,希望迎神的隊伍能更加賓至如歸。遇見上帝往往是社區壹年中最熱鬧的活動之壹。除了第壹個月,某些神會有自己獨特的紀念日來迎接神。此外,有些神靈會在中秋節前迎接神靈。
福州市中心有溫泉,福州人長期在市區開發溫泉資源,形成了福州的溫泉澡堂文化,稱為“金湯文化”。北宋嘉祐年間,福州建“官湯”“民湯”四十余家。福州市的壹些地名也來源於溫泉。比如鼓樓區的古三樓,就是以五代時修建的三個溫泉命名的。澡堂被福州人稱為“湯池店”(平話字:t?ng-diè-dáing).福州人用溫泉洗澡,養生治病,也用溫泉澡堂作為社交場所,所以澡堂成了福州人生活中重要的休閑內容之壹,尤其是老壹輩的人。但近年來,福州的澡堂文化逐漸衰落,以至於政府部門提出搶救澡堂文化。福州文學始於晚唐五代,早期以詩歌為主。宋代出現了張、等著名詩人,明代閩中十士中有九士出自福州,、葉等名臣也有佳作傳世。南宋梁克甲編纂的《三山治》是福建最早的地方誌,文筆優美,是早期地方誌的典範。明代福州開始出現小說,閩縣徐鉉創作了《十八娘傳》、《陳錦鳳傳》等文言歷史小說,其中《陳錦鳳傳》是唯壹壹部代表五代福建宮廷的小說。福州女詩人李貴玉創作了中國迄今為止最長的彈詞小說《劉樺夢》。從晚清到近代,福州既產生了林紓這樣使用文言文的老作家,也產生了冰心、廬隱、胡也頻這樣的新作家。
福州本土文學繁榮於清代。18世紀乾隆年間,壹位筆名為《人要什麽?完成小說《杜敏阿別記》,大量使用福州話,記錄了許多民間故事、福建野史、風土人情、俚語諺語等。它是福州歷史上最重要的地方文學作品之壹。此後,隨著基督教在福州的傳播,出現了許多用漢字書寫的福州聖經和贊美詩(如榮強贊美詩)。19世紀中後期平話文字發明後,也出現了用平話文字書寫的《福州聖經》等基督教相關著作。福州文學的另壹種形式是戲劇,例如,閩劇的劇本都是用福州話(漢字福州通用字)寫的。1949以後,用漢字或平話字書寫的福州話書籍停止出版,但閩劇劇本的寫作仍在繼續。
已知最早的福州話韻書是明末的《七神將八音義略》,後編纂為清代的《齊林八音》,清末出現了完整的《甲丁美八音》。平話發明後,福州基督教會編纂了榮英或英榮方向的詞典,如《福州方言詞典》、《福州方言英漢詞典》等。民國時期,李如龍主編的《福州話詞典》和馮愛珍主編的《福州話詞典-現代漢語方言詞典卷》出版成詞典。福州茶亭樊氏音樂、閩劇、福州評話、福州彜壽山石雕、福州脫胎漆器繪畫技藝、軟木畫、聚春園佛跳墻制作技藝、馬尾區馬尾媽祖燈會習俗、倉山區陳景谷習俗、羅源縣六神經絡及藥物制作工藝、畬族服飾等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