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私塾是如何教學的?
古代學校的班級設置是縱向混合班。現在我們都是橫向混合班,這是我們從西方學到的。縱向混合班意味著不同年齡的學生壹起學習。蒙古族書院從3歲到18歲在同壹班級,縣書院從15歲到50歲在同壹班級。在課堂上,每個人都有壹張桌子。我不知道兩個人有壹張桌子,但他們也越過了桌子。有時桌子是不同的,因為它們是從每個家庭搬來的。每個學生都在大聲朗讀,但不影響其他人。古代有壹句話形容這種低聲的讀書,叫做“書聲大震”。現在很多人寫錯別字,把“郎”寫成朗誦。“書聲嘹亮”是什麽意思?也就是說,學生們在大聲朗讀。然而,玉旁邊的“郎”字是美麗的玉的意思。當兩塊美麗的玉塊碰撞時,它們仍然很響,所以它們沒有破碎。“書聲嘹亮”,意思是讀書的聲音就像兩塊美麗的玉石輕輕接觸,發出美妙的聲音。聲音很小很不壹樣,但是聚在壹起很開心。學生們在分頭朗讀,旋律很美。聚在壹起真的很愉快。它叫做“書聲響亮”每個學生都在低聲讀書,老師能聽到,當然學生也能聽到。但是聲音的音量不大,不想聽的時候可以屏蔽別人的聲音,可以專心看自己的書。就因為讀書聲不大,可以屏蔽也可以不屏蔽,所以別人的讀書聲對自己也是壹種學習。想象壹下,壹個3歲的孩子在讀《三字經》,旁邊壹個8歲的孩子在讀《論語》。3歲的孩子要到6歲才會教他《論語》,但到了那個時候,他已經聽人讀《論語》三四年了!妳能學得很快嗎?充分利用休息時間、分心時間和玩耍時間(學生經常坐下來玩,但他們現在沒有那麽自律,因為他們都是自學的,只要他們能背誦到最後,無論他們讓自己如何背誦)潛移默化地學習,利用潛意識學習,預習並利用量的積累產生的加速度。這是中國的古代教學。現在據說用屏幕閃光學外語,睡覺時用廣播學外語,同樣的事情,古人都有。剩下的好處,大孩子照顧孩子,高年級學生照顧低年級學生,很多問題可以通過問師兄來解決,比如《論語》。老師,別那麽擔心。它不僅對小國有利,而且對大國也有利。如果妳不想被妳的弟弟迷惑,妳必須努力學習。孩子們最重視自己的形象。老師不在的時候,大壹點的孩子可以代替老師管理班級,這也是壹種鍛煉。班裏有長幼之序,有師友之誼,有待人之禮,有進退之道。古代教育的教學方法分為幾個步驟。第壹步是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從學生的角度來看,它叫“寫作”。因為學生必須帶著書去先生的書桌前,所以他們被稱為“寫書”。評書有三個小階段。第壹階段稱為“訂書”,即學生拿起書,翻到要學習的那壹頁,然後教給老師。王先生給他指出要讀的句子。古代有專門的讀句工具,比牙簽略長,壹般用木頭、雞骨、鐵和高檔象牙制成。壹頭粗壹頭細,兩頭各有壹圈。用它來戳印泥,蓋住斷句的地方,就是壹個圈,表示讀句。通常,小圓圈表示逗號,大圓圈表示句號。還有小圓圈表示逗號和句號,大圓圈表示這個詞用得好。但壹般來說,在評論精彩的文字時,妳會用畫筆在文字旁邊點壹個圓點。在訂購書籍的部分,如果學生年齡較大並能閱讀句子,他們將自己訂購書籍並為老師修改。第二階段稱為“閱讀”,即教師示範閱讀,學生跟隨。逐句模仿。壹般情況下,張先生會將我們記錄的信息讀三遍。有些人讀了六遍,有些人讀了兩遍。第三階段是教“講故事”,也就是老師要講解。解釋學生在那個年齡可以理解的簡單含義,即談論它。最重要的是,講故事。那麽妳壹天給多少次書呢?壹次給多少本書?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古代蒙古博物館的學習時間壹般為每天2至4小時。圖書館的學習時間通常是每天4到8個小時。在古代,有許多繪畫作品,如“兒童十二點圖”。當妳觀察他們時,妳會發現除了吃飯和睡覺,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玩耍。很少有時間在課堂上學習,很少或沒有家庭作業。在這幾個小時裏,由孩子們決定給多少書。因為他寫完了書,他必須回去背誦。我已經記住了,所以我需要給老師檢查壹下。妳什麽時候背?只有他知道。他覺得自己已經爛熟於心,於是舉手通知丈夫,又走了上去。所以是學生控制了學習進度。壹本書的內容不多,像開悟時,它通常是十個字左右,像“人生之始,性本善。性相近,學遠。”這是壹本書的內容。再大壹點,也就二三十個字了。去學校圖書館的話,壹般壹次不會超過壹百字。妳壹天去學校幾次?記錄最多的先生是壹天十次。他說,我是個神童,壹天能讀十本書。其他人呢?他說通常只有三四次,有的甚至壹天壹次。可見上午壹次下午壹次,或者上午兩次下午兩次都是比較正常的。壹天學習的內容在幾十到壹百個單詞之間。這個進度現在看來很慢,但是妳可以算出來這是每天新學習的內容。壹天按100字算,壹年就是3萬字。在私立學校學習12到15年後,妳將積累至少35萬個單詞。關鍵是這些都背下來了!除了學習新課,我們還應該復習舊課。復習是每天都做的。古代文人能背多少字?壹般在幾十萬字到幾百萬字之間。大家都聽說過茅盾會背《紅樓夢》吧?只要翻開壹頁,他就能背出來。他不是唯壹能背誦《紅樓夢》的人。《紅樓夢》有壹百萬字。這還是為了好玩。妳真正要背的是十三經。需要參加科舉考試。八股文是根據從十三經中隨機選取的壹個詞、壹個句子和壹個段落組成的作文。所以十三經都要背。十三經有多少字?據南宋鄭綱統計,《周易》有24207字,《尚書》有25800字(黃侃去偽古文後為17925字),《毛詩》有39224字,《李周》有45806字,《禮記》有56115字,《左傳》有99020字。《公羊傳》(《嚴清若劇統計》)44075字,《谷亮傳》(《嚴清若劇統計》)41512字,《論語》13700字,《孝經》1903字,《爾雅》136544字。背這64萬字能進考場嗎?當然不是。因為妳還不會寫八股文。八股文以十三經為題,故古代高考復習資料稱為“高頭講稿”,即十三經的每壹句都有標題,下面附壹篇八股文範文。背誦十三經,掌握高水平的講座。夠了嗎?還是不行。明清兩代的科舉考試雖然以八股文為主要考試內容,但並非沒有詩文,詩文也是八股文的基礎。要掌握詩歌和散文,必須背誦或閱讀壹系列詩歌,如楚辭、樂府、漢魏六朝賦、古詩、唐詩、宋詞、元曲、百家爭鳴、選本、古文等,字數不少於幾十萬。夠了嗎?當然不是。沒有讀過史記的人是什麽樣的學者?沒有讀過《子同治簡》的人是什麽樣的學者?所以我必須學習歷史並背誦好的歷史。此外,天文和地理、農業和水利、醫學占蔔和數學以及武術都應涉及。琴棋書畫,文武雙全,可以算是壹個文人。因此,古代文人能背誦幾十萬到幾百萬字絕不是壹句空話。在古代教育中,沒有教科書,但所有人都閱讀原著和整本書。第二步是背誦,學生自己下去復習。復習的內容不僅僅是經典本身,還有經典的註解和老師的講解。古人教學的第三步叫復述。重新講課是指在學生背完書本後,他們舉手通知學生,因此他們再次走到老師面前檢查。如果妳通過了考試,妳可以重新寫作,所以決定學習進度的是學生。那麽什麽是重復呢?老師能再說壹遍嗎?不。是學生!請重復老師剛才告訴妳的話。妳說妳真的學到了什麽是什麽意思?就是能夠告訴別人。古代的孩子三歲就開始做這種訓練。我三四歲的時候,剛剛啟蒙。老師教的東西很簡單,他可以重復。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難度會逐漸增加,但在他這個年齡壹直是可以承受的。從贈書,到背書,再到復讀,壹堂課堂教學就完成了。所以我又把書給了他。其實老師的教學時間並不長,每個人壹次給書幾分鐘到十幾分鐘。說到底,老師還是有很多空閑時間的,因為學生主要是自學,老師只是引導和指導。這沒什麽,只要妳從小養成習慣。現在在我們的教學中,老師是學生的學習保姆。不厭其煩地講了又講,學生聽懂了又講,浪費了時間和教師的精力。學習的效果如何?除了教學,還有復習、講座和考試。這些都是閱讀的內容。除了讀書,還有其他的學習內容,比如寫作、唱歌、彈琴、跳舞、遊戲、武術、種地、下棋、學醫等等。復習是妳每天都要做的事情。繼續滾動和重復。是的,這是壹堂討論課。提出壹個問題,討論它,測試學習結果,並發表妳的個人意見。學習和討論也是獲得真知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創新。《論語》中,“曾冉有公仆於西華”,就是講的。將在最後發言,老師點評。朱、張瑋在嶽麓書院的講學和朱、陸九淵在鵝湖寺的講學都是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歷史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得到消息,從四面八方騎著快馬來聽講座。路上人流絡繹不絕,報告廳內外座無虛席。馬池中的水立刻被學生的馬喝掉了。臺上臺下的辯論持續了連續三個晝夜。作者:徐健順,中央民族大學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