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名詞解釋虛詞

名詞解釋虛詞

虛詞壹般指沒有完整意義,但具有語法意義或功能的詞。它具有必須依附於實詞或句子來表達語法意義,不能單獨作為句子,單獨作為語法成分,不能重疊的特點。

虛詞的基本解釋

1.【虛詞,虛詞;沒有完整詞匯意義,不表示真實意義的詞。除副詞外,壹般不是短語或句子的成分,但具有語法或功能意義。漢語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和擬聲詞。

2.【誇誇其談】:誇張的話。

虛詞詳解

1.不能單獨造句,但有抽象意義,但有助於造句的詞。

2.空談;謊言。

《尚軍書神法》:“他所說的,是愚生之勢;讀書人若學說話的人,百姓講道理,背虛詞,百姓講道理,背虛詞,力量反而少了,而不是多了。”?

唐·蔣芳《霍小玉傳》:“玉生晚,故數訪新聞。”每天都不壹樣是神話。"

《紅樓夢》第六十八回:“朝廷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拿了贓款,第二天又回到朝廷,只說張華是個無賴,因為欠了賈家的錢,誣告壹個情人。”

孫犁《魯修集·讀書》:“歷史最正直公允,不需要虛詞,最痛恨虛詞。”

現代虛詞

根據語法功能,詞可以分為實詞和虛詞。虛詞是與“實詞”相對的詞。虛詞是不能單獨充當句法成分,具有連接或附加各種內容詞的語法意義的詞。根據虛詞能與什麽內容詞或短語發生關系,有什麽樣的關系,虛詞可分為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感嘆詞、擬聲詞六大類(見《中學教學語法體系概要[試行]》)。漢語是壹種虛詞豐富的語言,這是由漢語的特點決定的。漢語虛詞是封閉的,包括很少使用的1000左右。掌握漢語中上百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可以說是學好漢語的關鍵,價值重大。

副詞可以修飾動詞或形容詞;名詞不能修飾,1。意思是程度,2。意思是範圍,3。意思是心情,4。表示時間和頻率,還有5。表示否定的意思。副詞除了不,不,當然,壹般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副詞在句子中是狀語或補語;有些副詞可以和連詞連用。介詞不能單獨充當謂語;常附於名詞、代詞、動詞後構成介詞結構;有些介詞可以附在動詞後面形成壹個整體,相當於壹個動詞。

內容詞是開放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的《現代漢語詞典》有5萬多個實詞,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有9萬多個實詞,就常用詞而言約2.5萬個。虛詞的數量要少很多。就現代漢語的虛詞來說,大概是800個左右,常用的也就350個左右。

虛詞雖然數量少,但總體上和實詞壹樣重要,個別詞比實詞更重要。有人把實詞比作人體的血肉、骨骼和毛發,把虛詞比作人體經絡。這個比喻當然不恰當,但主要說明虛詞數量不多但很重要。因為虛詞的使用往往涉及整個句子的結構,影響整個句子的意思。如果取消壹些內容詞(比如“桌子”、“饅頭”、“電燈”),當然會對我們的發言有壹些影響,但不會有太大影響,至少不會影響正常的交流。但如果把現代漢語中的“得、了、吧、不、也、莫、妳”這些詞去掉,影響就大了,會影響正常的交際,這在漢語中尤為重要。

因為虛詞在數量上要少得多,而且和實詞壹樣重要,甚至比實詞更重要,所以在交際中虛詞的使用頻率比實詞高得多。像“的”、“了”,它們的使用頻率高達3~5%,是任何實詞都無法比擬的。虛詞在各種語言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漢語中。從語法上講,漢語是分析性的,它“缺乏嚴格意義上的形態變化”。漢語既沒有俄語、法語、英語的形態標誌和曲折,也沒有日語、韓語的黏著形式。這樣,虛詞在漢語中就承擔了更繁重的語法任務,發揮了更重要的語法作用。所以,我們漢族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漢語素養,外國人要想學習漢語,壹定要註意虛詞的使用。

用好實詞不容易,用好虛詞更難。可能就是這個原因,我們說煉詞,只說煉實詞和實詞,不談煉虛詞和虛詞。其實提煉虛詞和虛詞是寫作中非常值得註意的壹件事。如果壹個虛詞用得好,不僅能使其所在的句子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還能使整段甚至整篇文章生動起來,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比如王安石《登瓜州》詩中的“春風與綠江南岸”壹句,壹直被認為是講究修辭的典範。好東西在哪裏?平時重點在“綠”字上。據說王安石在草稿中最早用“道”字,後改為“國”、“金”、“滿”,又改了十幾次,最後才選定“青”字(洪邁《容齋續》)。這個“綠”字用得真好。用“到、到、到、到、到、到”不可能不準確,但“綠”的含義要豐富得多。它不僅包含了“要、要、要、要”的含義,而且比它們更新鮮、更生動。所以“綠”字真的可以稱得上是煉字的典範。不過,這首詩中的虛詞“有”也用得很好,但大多數人都忽略了。

古代虛詞

文言文有***18虛詞——【呃,他,胡,奈,氣,和,如果,什麽,什麽,怎樣,也,由,因,於,和,然後,誰,什麽】。

古代虛詞是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有些相當於現代虛詞。虛詞不能獨立成句,只能與實詞配合完成語法結構。虛詞對實詞有幫助,實詞包括介紹、聯系、幫助、感嘆、副和形象音。虛詞在連詞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有些連詞因為壹個虛詞的不同而遠非真實。巧妙運用虛詞,可以使連詞更加豐富多彩,妙趣橫生。

請查看下壹個鏈接:

妳的恩典像大海;

部長節就像壹座山

原來這幅對聯是明末陜西巡撫洪承疇的門聯。原來沒有結尾兩個空字的對聯,叫做“君恩如海,臣節如山”。是壹副抒發自己,歌頌皇帝恩情的對聯。洪承疇後來投敵賣國,遭到了別人的唾棄,於是有人在原對聯的末尾加上了“義”和“胡”兩個字,意思大相徑庭,成為壹副絕妙的諷刺對聯。

看這樣壹副對聯:

人民還在,國家還在,沒有南北之分;

總之,壹句話,它不是壹個東西。

這副對聯是王湘琦為了諷刺袁世凱而寫的,被現代人稱為明廉。對聯中嵌有“中華民國總統”二字,並在聯尾指出“不是東西”二字。對聯中的“葉”字和對聯中的“之”字用得很好。如果去掉虛詞,就很難稱之為傑作了。

聯虛字多用於古人祠堂,收字造句。如山東濟寧魯茲廟工會:

允聖人,聞善而行,聞之而樂;

大師的勇氣是偉大的,見危必救,見義必行。

[功能]

用來造句,文意工整,比如“耳”“眼”這兩個字都是實詞。如果把“耳”和“眼”兩個字組合成“耳和眼”,就有敏捷、活動的意思。唐代劉知幾說:“紅衣主教夫人之發,++不窮,必有許印祖之句,是始是終。它是以伊、魏、傅、丐、終為語言的;何、哉、易、、破句之助。”去了就缺詞,加了就全章全句了。"(《史通》卷六《浮言》)所以,古書用虛詞來造句,是工整的,妳看。比如用“魏”字,《左傳·相公十七年》:“而何以田魏?《左傳》相公二十二年:“何以為聖?於今:“妳要做什麽?”《荀·子怡並州》...軍人為什麽要這麽做?“因為句尾,不加詞就成不了句。此外,還增加了“為”字,《臯陶休謨實錄》是“以時為本”,以及《昭古》中的“無界,唯息”。只有“時”和“息”沒有成句,加了“為”來達到。然後加上“或”字,《詩經·瀟雅天寶》:“如蒼松翠柏,無壹例外。“如果這句話中省略了“或”字,而只有“沒有繼承”,則句意倉促,加“或”字以緩和語氣。如果加上“之”字,可以分為三種:

1.加“之”字,增強語氣。宋代詩人陳淑芳說:“老子雲:”...道是生出來的,德是育出來的,成長是培育出來的,成功是成就出來的,熟稔是培養出來的,‘八重’二字用之不盡,只在壹助中耳。”(《潁川小英》)

2.句末無意義,連詞有意義。《詩經》:“左為左,君子當取之,右為右,君子有之,次元有之,故相近。”很明顯六句話用了八個“之”字,但沒有“之”字,意思就不完整。

3.在句中用“之”字,使句子整齊,這在《詩經》中隨處可見。比如《詩經·瀟雅》中的正月:“妳停在誰家?”用“之”字使句子整齊。《詩經》中有很多“之”字。據黎錦熙先生統計,《詩經》用詞***1039個,其中動詞4個,形容詞52個,代詞400個,助詞583個,其中助詞最多。(李瑟娥金溪《漢語釋義詞隨筆》)除了書寫中作為語言輔助手段使用的詞外,印刷標題中使用的詞也有使用。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看到開封城下有個“朱雀門”,就問趙普為什麽不寫朱雀門,為什麽用了這個字。趙幫忙回答道。印章還加了""二字。比如漢朝的人喜歡用五個字作為印章,如果是在宰相的位置上,印章就是宰相的印章。在後世,印刷的字是均勻的,公平的,多用的。如果單個名字不足四個字,就是“口碑之印”。(見《編愛齋示童書》卷十二《印文單上帶量字》壹文。)今天還是有用的。另壹個有用的詞和其他詞經常用在句子中。比如《詩經》中的高峰雄羅“道之雲遠”,占音“人之雲亡”,只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和“人之死”這兩個詞不能用來造句,但這兩個詞可以加起來造句,在詩詞中相當常見。

壹篇文章只能用虛詞寫。清代劉啟《齋藤優子略》說:“作文之道,只有實詞虛詞之兩端,實詞為其體骨,而虛詞之性情也。”加文為自己辯護,接受了沈皛的理由,拒絕墮落。空言表現好的時候,因為怪杜作惡,判了顏悅和柳宗元!”(見《杜的故事》後文)我們在談古代文言文時,壹定要用實詞和虛詞,“虛詞被授予顏悅色的稱號”,這充分說明虛詞的重要性。本來“實”和“空”的意思是相反的,但是相反的就足以相輔相成了。似乎真善美的對立面就是假惡醜。沒有假惡醜,就沒有真善美。

虛詞來源於實詞(後面詳述)。都是外來詞,如“也”、“者”、“壹”、“二”、“胡”、“惡”、“顏”、“之”、“義”、“於”,在今天都沒有本義。清代郝懿行說:“凡字(虛助詞)非原字,而取其音。”(《爾雅義疏石霞》)因此,虛詞有壹個不確定的“見”義,在句中固定為“見”,在句首(如轉折詞)、句尾(如謝玉詞)也為“見”。無論是“中間”、“第壹間”還是“最後壹間”,都不是它的本義,發生了質變。壹個變化了的詞不能從它原來的意思來解釋,只能從它的位置和發音來解釋。比如“索”這個詞,原來是伐木或擡木頭的聲音,原來的意思是動詞。在成為名詞的“前提”的幌子下,如警察局、衛生所,從前提引申出來,成為虛詞,如“給那些拒絕的人”,“如果”壹詞的意義發生了質的變化,與本義無關。

我讀過劉啟的《辨略》、王的《荊詞》和的《詞全》,只知其所以然,不知其所以然。他們不解釋為什麽,甚至當我寫這本書的時候,我也是三思而後行。清代朱說虛詞是“倚聲寄事,情誼不在形而在聲。意義不在文字,而在精神。若精神相近,則字原不拘,音簡形可不理會。”(《說文通訓·丁勝》卷壹,借用)。比如《詩經·瀟雅·廷遼》:“夜呢?”《尚書·巍子》中的“和氣”應該讀成濁音。音在“戚跡”之間,虛詞只取音,甚至只取音不取詞,或者介於詞與音之間。故《爾雅》曰:“虛者,間也。”孔子,豪放,儒雅,延宕,虛無,樸質也在其中暗含。“所謂‘空間’,就是虛詞介於詞和音之間。如果它們在“base”兩個字之間,那麽它們既不是base,也不是its。用濁音發音就行了。可見,虛詞在詞的幌子下的使用,不是在詞,而是在音。意隨聲轉,聲隨意轉。因此,解讀古書文言文,了解虛詞的作用和借用是非常重要的。對虛詞意義的把握取決於語境句的語氣和意義。不是斤斤計較正義,也不能只拿正義說事。

虛詞主要分為尾詞、連詞、介詞、連詞、感嘆詞、動詞和副詞。在這裏,我將重點討論詞尾和連詞的順序...(以下略)。(摘自黃先帆《古籍解讀初探——黃先帆學術論文選》,410-412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