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廬州的範圍就包括今天的合肥、肥東、肥西、廬江、武威、六安。形成了獨特的江淮方言區,保留了古老的語調。第六,都城是“陸”,現在字典裏有兩個讀音:陸和劉。古讀音為陸,大陸,陸遊,陸,軍。安徽有個六安,在合肥以西,出產中國十大名茶之壹的“六安瓜片”。南京以北有江蘇六合縣。杭州錢塘江大橋附近有壹座六和塔,被視為古跡。水滸中的打老虎英雄宋武終於出家了。小時候看過郭沫若贊美錢塘江大橋的詩。我還記得:“六和塔紅彤彤地笑著,好像在說它比西湖好!“在這些地方妳只能讀到魯,卻讀不到它
劉.人名和地名的讀音最具代表性。從古至今都沒變過。這是壹個原則,我們應該“跟隨主人的名字”。
古聲的聲調分為平、升、降、入聲。到了近代,北方音的入聲消失了,入聲字的發音變化最大。本來U元音的入聲字是粥、軸、熟、六、肉,但在北方人的口語中,元音讀成ou、iu。肉,口語rou,書面語ru。口頭劉,書面陸。很多漢字的書面語和口語發音不壹樣,就是這個道理。在某些方言中,入聲字的元音可能是不分的。如西南方言,六、熟、軸、粥,都被讀作u元音。近幾十年來,按照普通話的標準發音,只把讀歐、iu的人與北方方言人為地劃分開來。
附:
“六安”地名的由來
六安歷史悠久。從出土的古文化遺址來看,說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就在這裏進行了廣泛的活動,臯陶部落遷到六代時就開始了建設。
根據歷史學家的研究,中國古代民族分為三個系統:
壹個是華夏集團,壹個是東易集團,第三個是妙曼集團。臯陶屬於東易集團,祖籍山東曲阜。東易集團除了還有蚩尤和徐。蚩尤被黃帝打敗後,為許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成為東夷集團中最強大的方部落。此時,由於徐的強大壓力,在曲阜無法生存,遂遷居淮水以南,即今天的六安壹帶定居務農,並取名“六”,古有六國之稱。位於六安城東9公裏、高濤墓北2公裏處,有壹處東城都城遺址。近年來,根據《史記》記載的考古實物,有關專家認為該遺址可能是《史記·夏本紀》記載的禹的原始封地,即六國城址。
臯陶是堯舜禹時期華夏聯盟領導集團中的重要人物。他與堯、舜、禹齊名,是古代四聖之壹。輔佐順政,制定各種刑罰,被譽為中國司法鼻祖。舜死後,禹繼位。他還成功地幫助禹治水。根據的品德和才能,於選擇了作為他的繼承人,並授予他處理政務的權力。不幸的是,先於於而死。在死後,於把現在的六安地區封給的後代,所以六安被稱為“槁城”。
夏商周時期,六安境內有郢(今金寨縣以西)、劉(今六安市壹帶)、遼(今霍邱縣壹帶)、周(今鳳臺、壽縣壹帶),與蜀勇、蜀久、蜀遼、蜀龍、(今舒城縣)合稱“”。春秋時期,崛起於江漢平原的楚國日益強大。公元前7世紀中後期,楚先後滅英、日、蓼、舒群、周萊。六安於是成了楚國的領土。
從禹“封為英六”到楚王滅六(公元前622年),後裔在六建國約1500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國家之壹。
當楚國越來越強大時,長江下遊的吳國也越來越強大。吳楚在六安展開了長期的爭霸戰爭。公元前510年,吳國入侵楚國都城,隨後吳國控制六安三十余年,直至公元前。
473年,吳國被越國滅,六安被楚國重新占領。公元前241年,楚國遷都壽春(今壽縣),稱郢。公元前223年,秦楚之爭終於結束,六安也融入了統壹的國家。
秦朝滅六國統壹中國後,推行郡縣制,全國分為36郡,下有郡縣。今六安、霍山、舒城東南大部分地區屬橫山縣,其余屬九江縣,下轄壽縣、安豐縣等六縣,壽春屬九江縣管轄。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和劉度(遺址在今六安以北6公裏的古城Xi)王。後來英布反叛楚國和,幫助劉邦打敗項羽,被年僅六歲的劉邦改稱淮南王。公元前196年,調兵遣將,英布戰敗被殺。此後,劉邦立他的兒子常陸為淮南王,並遷都壽春。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常陸企圖造反,將他流放。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裏壹分為三,封常陸的三子劉安、劉波、劉慈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壽縣、六安北屬淮南、金寨、晉安區,裕安、霍山、霍邱屬衡山,舒城縣屬廬江。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慈謀反,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安豐、安豐等六郡首字母,封衡山為六安國,封劉清為六安王,意為“六處皆安,永不謀反”“六安”這個名字,也因此得名,壹直沿用了好幾代。
摘自百度網友,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