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成語翻譯中什麽時候用異化,什麽時候用歸化?

成語翻譯中什麽時候用異化,什麽時候用歸化?

摘要:歸化與異化之爭是翻譯界的壹個熱門話題,歸根結底是壹場關於文化態度的爭論。本文分析了英漢兩種語言中具有強烈文化色彩的諺語和習語的翻譯,指出歸化和異化是相輔相成、缺壹不可的。作為壹名“溝通和交流”不同文化的譯者,他應該在翻譯過程中努力實現它們之間的平衡。

【關鍵詞】諺語和習語翻譯歸化異化和異化平衡

作為壹名譯者,在介紹外國作品時應該以什麽樣的翻譯理論為指導?關於翻譯標準或指導原則壹直沒有定論。在中國翻譯界,最早由現代翻譯理論家嚴復提出的“翻譯三難”壹直被視為翻譯的三大標準。在當代翻譯理論中,錢鐘書的“轉換”理論和傅雷的“重神似輕形似”理論都註重翻譯轉換,並整合了標準和方法,但它們只是歸化和異化的延伸。在當代翻譯界,歸化與異化之爭已成為熱門話題。在傳統翻譯中,即歸化翻譯中,譯者利用母語的優勢使譯文易於閱讀,目標讀者可以產生與原文讀者相似的審美效果,即在審美傳遞功能上實現某種相似性,這與奈達的“動態對等”或“功能對等”相同。異化起源於1000多年前的壹些佛教翻譯家,即所謂的“求質信”類似於直譯。美國學者韋努蒂也主張保留源語言文化的差異性和陌生性,主張異化翻譯。

在中國翻譯界。自劉英凱發表論文《歸化與翻譯的分歧》以來,異化與歸化之間又展開了壹輪爭論,但這場爭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發生了變化。“語言層面的直譯與意譯之爭已經上升到文化、文學和政治倫理的高度。”徐軍還指出,所謂的“歸化”與“異化”之爭實際上是壹場文化態度之爭,其基礎是譯者所選擇的文化立場。從源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會導致異化;從目標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會導致歸化;而從溝通源語言和目標語言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會避免極端的異化和歸化,並以“溝通”為翻譯的根本目的,試圖找到壹套有利於不同文化之間溝通的翻譯原則和方法。因此,歸化和異化都不應該是絕對的,而應該努力達到壹種平衡。正如著名翻譯家張谷若提出用地道譯法翻譯地道原文壹樣,孫迎春在《張谷若翻譯藝術研究》中也把地道作為壹大翻譯原則,並指出地道不是極端的歸化,而是力求達到壹種異化的平衡。

以諺語和成語的翻譯為例,諺語和成語的翻譯需要兼顧語言和文化,以再現源語言信息的意義和風格。英漢兩種語言中都有大量的諺語和習語,但由於風俗習慣、語言和文化的差異,在翻譯中很少能找到意義完全相同、結構相似和詞匯對等的諺語和習語。在跨語言翻譯中,如何處理源語言和目標語言中表達方式不同且具有強烈文化色彩的諺語和習語?是歸化還是異化?對此,我只談個人看法。

(壹)歸化視角下的諺語習語翻譯

歸化是指采用壹種透明流暢的風格來盡量減少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例如:

物以類聚,英雄識英雄。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以毒攻毒。

物以類聚,龍生龍,鳳生鳳。

這些帶有“like”的諺語太抽象了,很難用異化的方法翻譯,難免有些尷尬。用歸化法翻譯中國讀者熟悉的習語簡單易懂。

諺語和成語來源於生活,是壹個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高度濃縮和集中體現。它可以反映壹個國家的地理、歷史、宗教、生活習俗等文化背景。英漢諺語和習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文化信息。無論是漢語還是英語,人們經常借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來指代具有相似特征的人或其他事物。然而,英語和漢語之間不同的文化背景決定了雙方對壹些事情的理解不同。在壹種語言中,壹種事物被用來表達某種形象,而在另壹種語言中,它可能由不同的事物來表達。例如,“在母雞的窩裏看到壹只野兔”意味著“在錯誤的地方尋找東西”。知道了這個深層含義,我們很容易將其與“從樹的邊緣找到魚”聯系起來。無論我們在哪裏尋找什麽東西,都沒有關系。關鍵是它們表達的意思是壹樣的。然而,如果翻譯成“在雞窩裏找兔子”,由於文化不同,繼承的壹些傳統也有所不同。當目標讀者讀到這裏時,他很可能處於困惑和迷茫的狀態。另壹個例子是無風不起浪。有些譯者可能會覺得沒有必要將原文中的“煙”和“火”翻譯成“風”和“浪”。既然“煙”和“火”、“風”和“浪”互為因果、密切相關,為什麽不直接翻譯成“無煙無火”呢?當然,由於意思相似,在翻譯中采用更流暢和熟悉的句子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原文的陌生感,使其更容易理解。

歸化有其必要性,但過度歸化也會造成某種意義的喪失、意義外延的擴大,甚至扭曲原意。例如,“真相比虛構更強大”被翻譯成“事實勝於雄辯”。但仔細看,這句諺語中有兩個關鍵詞“真實”和“虛構”,而“真實”可以翻譯成“事實”,但“虛構”在字典中查找時並沒有“口才”的意思。因此,這句諺語的翻譯歪曲了原意。另壹個例子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這是壹句非常地道的中文句子。看完這句話,會有壹種男人拍著胸脯發誓自己將來會有所作為的自信感,讓人耳目壹新。但閱讀原文,簡單的壹句“只要有生命,就有希望”。因此,閱讀原文和譯文會引起讀者不同的感受。譯者在翻譯時還應該考慮到目標讀者的情緒和心情。再比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翻譯過來就是“誰落後誰挨打”。雖然翻譯和原文意思差不多。然而,壹個元素“魔鬼”(devil)不可避免地缺失了。這是西方文化中對抗上帝的角色,頭上有角,是西方人非常熟悉的形象。譯者沒有翻譯它,這不可避免地使讀者失去了了解外國文化的機會。翻譯的後半部分“誰被打了”,不可避免地縮小了“拿”的含義,魔鬼會把他帶走,而不說怎麽辦。而且,當譯文被讀者閱讀時,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並且由於其落後性,它經常受到帝國主義列強的欺負。這無論如何都超出了原著讀者的想象。因此,在翻譯時,譯者不僅要註意譯文所引起的讀者的情感訴求,還要註意與之相關的特定歷史背景。

總之,只要準確地表達了意思,並且不涉及文化意義的損失,歸化翻譯是可取的。此外,歸化確實在緩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矛盾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它可以使讀者在自己接受和熟悉的語言環境中獲得與原讀者相似的審美效果。

從異化的角度看諺語和習語的翻譯。

長期以來,異化壹直沒有壹個準確的定義。與歸化相比,異化指的是壹種在壹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國情調並有意打破目的語常規的翻譯策略。以下面的成語為例:

“惺惺相惜”翻譯過來就是“鱷魚的眼淚”。眾所周知,鱷魚在中國之前是壹種不常見的動物。如果我們根據中國人的表達習慣盲目地將其翻譯為“貓哭老鼠”或“兔子死了,而狐貍卻很悲傷”,那麽我們將無法理解這種英美常見的外來動物。事實上,我只能在童話或漫畫中讀到“貓哭老鼠”或“兔子死了狐貍很悲傷”的故事。現實生活中不可能出現,但鱷魚的眼淚是真實存在的。動物學家觀察到鱷魚在吃獵物時會流淚,於是就有了這個成語。但後來發現,真正的原因是鱷魚通過淚腺排出體內多余的鹽分。所以,如果不直接用異化法翻譯這個成語,讀者會對這個他感興趣的科普知識刨根問底嗎?

“紙老虎”被翻譯成“紙老虎”這也是壹個典型的例子。這個詞是由毛澤東首先提出的。他在報告中提到帝國主義是紙老虎,只會虛張聲勢。在翻譯毛澤東的報告時,譯者試圖使用“稻草人”,但毛澤東堅持直譯“紙老虎”以保留其語言特色。因此。這個詞被註釋後傳到了美國,美國人後來慢慢接受了它,並成為英語中的壹個新詞。如果不是毛澤東的堅持,英語中就會有壹個如此生動的成語。

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文化交流。隨著交流的深入,不同文化的包容性越來越強。因此,我們經常聽到人們說“武裝到牙齒”、“瓶頸”、“酸葡萄”和“象牙塔”等壹系列外國詞匯。異化可以豐富我們的詞匯,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文化。因此,異化翻譯就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產生的。還是值得推廣的。

(三)從壹些例子看異常收益均衡

譯者孫迎春指出:“壹般來說,異化的均衡應該是最理想的”。文章還列舉了黃建華在《提高雙語翻譯水平》壹文中就如何翻譯好習語、諺語和成語應註意的三點。即翻譯準確的意思,盡可能表達其生動的形象,並盡可能保持其成語和諺語的格式。他引用黃建華的話並提出了壹個解決方案——“提供兩種翻譯,壹種是更直譯,另壹種是更接近諺語的形式”。例如:

壓垮駱駝背的是最後壹根稻草,壓垮駱駝腰的是最後壹根草。積羽沈舟。

空容器發出最大的聲音,空罐子發出最大的聲音。滿壺水無聲,半壺水叮當。

小中風倒大橡樹,用壹把斧頭砍倒它,不管這棵橡樹有多大。水滴石穿。

這些都是外星人均衡的典型例子,我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有壹次,我讓學生翻譯壹篇有很多成語的文章,其中壹些是“我希望妳不要覺得自己像壹條離開水的魚,哦,不要介意我的小弟弟傑森;;他今天坐立不安,這是妳的房間;雖然這些成語的意思是課後“感到不熟悉和不舒服”、“坐立不安和興奮”以及“幹凈和壹塵不染”。但大多數學生仍然翻譯了它的隱喻意義。以下是學生的翻譯:

“我希望妳不會感到像壹條離開水的魚。哦,請不要介意我的小弟弟傑森。他像壹只爬進褲子裏的螞蟻壹樣煩躁不安。這是妳的房間。它像哨子壹樣幹凈。”

前兩種翻譯都是可以的,既保留了原文的特點,又翻譯了深層含義。但後面的翻譯有點混亂,因為中文裏沒有這樣的比喻。但無論如何,我們可以看到學生們習慣於翻譯所有的意思以避免遺漏。翻譯的時候。我們不妨借鑒這種做法,尤其是對於壹些新引入的諺語和成語,比如前面提到的“惺惺相惜”,我們不妨以歇後語的形式翻譯“鱷魚的眼淚-鱷魚的眼淚”。既有異化也有歸化,很容易讓讀者產生親切感和熟悉感,很快接受。慢慢地,讀者只需看到前半句就能理解其含義,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總之,在翻譯過程中,我們不能只使用歸化而放棄異化,也不能只使用異化而放棄歸化。歸化和異化常常交織在壹起,靈活運用異化和歸化是解決翻譯中文化沖突的真正途徑。

④結論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各民族間理解的加深,各種文化之間的借鑒和融合日益明顯,文化的異質色彩似乎正在逐漸消退。但另壹方面,各民族也呼籲“文化多樣性”,要求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翻譯作為文化媒人,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中起著中介作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橋梁作用”。作為譯者,應站在溝通不同文化的立場上,以“溝通與交流”為翻譯目的,合理運用歸化和異化這兩種相輔相成的翻譯方法。異化和歸化都不應該過分強調,我們應該學會巧妙地交替使用這兩種方法來達到異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