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清代第壹造幣廠:曾為慈禧鑄造“紀念幣”。
來源:北京晚報隨著雍和宮街環境整治工程的進展,“雍和八景”將陸續呈現在公眾面前,分別是壹瞥城墻、儒道禪韻、婉約流年、淮城雅集、寶泉匠心、綠簾呢喃、庭院輔助、海眼集。其中,位於方嘉胡同東口的“寶泉匠心”壹景,因緊鄰古造幣局“寶泉局”和中國機床廠舊址而得名。作者:胡麗萍寶泉局,清代最大的鑄幣機構,有四個鑄錢廠,其北廠位於永和宮南的北新橋。通過追溯這座大型鑄幣廠的歷史淵源,我們可以壹窺明清時期的鑄造制度,了解古人的貨幣觀念...寶源局和寶泉局:清代最重要的鑄幣機構“寶泉局”,歷史悠久。早在元朝二十壹年(1361年),朱元璋就在天府(今南京)設“天府”。明朝洪武元年(1368),朝廷在各省設立寶泉局,與寶源局壹起為洪武鮑彤鑄錢。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在北京設立保元局,隸屬於工部。天啟二年(1622)在北京設立寶泉局,為住建部所屬造幣廠。清廷入京後,沿襲明制,分別在工部和戶部設立寶源局和寶泉局,在各省設立鑄造局。清康熙六十壹年(1722),朝廷規定各省只設壹局,各省局名稱統壹用“保”字。此後,各省設立的鑄幣局頻繁增減。直到清朝光緒年間,只剩下北京的寶源局和寶泉局,其他各省的鑄幣局陸續停產。光緒三十壹年(1905),寶元局廢。宣彤二年(1910),寶泉局也被撤銷。據《北京財政史》記載,清雍正四年(1726),寶泉局改組,設四廠鑄幣,都設在東城界。左東廠在東四牌樓四條胡同,有十二個爐子;南座廠位於東四牌樓梁倩胡同,有12臺爐;西作廠位於北鑼鼓巷千佛寺後,有十四爐;北座廠在北新橋三條胡同,有十二個爐子。有五十個主熔爐。東南西三廠,北三爐壹廠。如果銅和鉛過剩,則添加底座和鼓形鑄件。“它的北廠在今天永和宮大街東側的北新橋三胡同。北新橋三條位於東西走向的永和宮南面。它屬於明代的北居現房,被稱為王大仁胡同。清朝屬於黃旗,沿乾隆年間稱。在宣彤時期,東段被稱為趙公府,西段被稱為王大仁胡同。在民國時期,它仍被稱為王大仁胡同。1965地名整治期間,更名為北新橋三條。雍正年間,寶泉局北廠位於王大仁胡同。因為工廠已經消失了壹百多年,所以很難確定它的位置。相傳寶泉局位於胡同中間,三個大門朝南,中間懸掛著壹座黑底金匾的硬山瓦房,上書“寶泉局”。門裏面是壹堵影壁。院子有三個入口,幾十間房子。第三,院內有九間正房和五間東西向的房間,是寶泉局的辦公場所。造幣車間位於二院東西附房。最初設置了12個鑄造爐,後來又增加了。據《清惠殿》記載,寶泉局設滿漢右侍郎鑄錢,設滿漢官督鑄錢。兩個市政會派出的使者和驛卡,負責接受銅和鉛,執行錢法,監督爐頭和工匠的服務。大使的職責是約束工匠,看守物資,掌管倉儲;筆糊式是局中低級官員,負責滿漢文書的翻譯和收發;下壹關就是指揮鑄錢工匠搞鑄爐。寶泉局作為清代最重要的錢局,是壹個機構龐大、鑄造工藝復雜的中央鑄幣局。當時廠裏有看火、翻沙、刷灰、雜活、銼邊、軋邊、磨錢、洗眼等八條線,對工匠的管理非常嚴格。壹方面限制了他們的人身自由,同時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宣彤時期,全國各省幾乎都停止了鑄錢,只有寶泉局鑄造了壹種重量為壹錢的“宣彤鮑彤”小扁錢,數量很少。辛亥革命後,隨著清朝的覆滅,寶泉局被廢棄。如今,當年的四家工廠,只剩下位於東四胡同的東作坊,也是北京唯壹的清代造幣廠舊址。其他三家工廠都不見了,位於北新橋三條的北座廠也沒有了蹤影。古錢幣為什麽用“春”字,而不用寶泉局的“春”字,頗有深意。春,古聲與“錢”相連。因為錢像泉水壹樣循環,所以有人把“錢”叫做泉水。根據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錢最早也叫‘春’。”《李周帝官圖》雲:賈龔燕疏:“春與錢,今有異名。《漢書·食貨誌》雲:“故貨貴於金,益於刀,流於泉。”早在戰國時期,錢就已經被稱為“彈簧”。始皇帝建秦後,統壹了貨幣制度,規定“半兩”方孔圓錢為帝國統壹貨幣。因為秦半良外圓內側有“四面八方繞流”之意,“春”指的是外圓內的方孔錢。西漢時,錢常被視為貨幣。元壽五年(公元前118年),漢武帝劉徹下令廢除漢初郡縣造幣權,改由中央統壹造幣,設置“上林三官”,即管仲(主管鑄錢)、銅鑒(主管原料)、連損(主管造模)組成中央造幣機構,負責鑄造。元年(公元8年),王莽篡漢,奪取劉政權,改國號為“辛”,改朝換代,濫發貨幣。同時,由於“錢”、“朱”二字旁的“金”字與傳統的“劉”字結構相同,違反了其禁忌,故正式以“春”代替“錢”,鑄“品春”和“布春”,此後“春”代替“錢”的做法被廣泛使用並流傳下來,如三國時期孫吳的“五百春”、“千春”,唐五代的“幹封春寶”、“永通春品”後世的學者特別喜歡稱錢為“春”,因為這樣更優雅,對“錢”字也無所謂。寶泉局的“寶”是“財寶”的意思,也是“錢”的總稱。自唐代以來,“錢”就被稱為“鮑彤”。根據中國錢幣文化,“鮑彤”意味著流行的寶藏。自唐代以來,錢已由“重”改名為“寶”。唐武德四年(621),鑄“開元鮑彤”,幣面題字為書法家歐陽詢所書。“開元”的意思是開始壹個新的時代。之後“鮑彤”這壹名稱被歷代沿用,“鮑彤”壹詞往往被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被賦予和平、繁榮、昌盛、泰昌、永昌、金奎大、端平之意。清朝沿襲了歷代的舊制度,仍然視“鮑彤”為民間珍寶。《康熙字典》記載,錢文無論何時稱呼鮑彤,都有康熙鮑彤、乾隆鮑彤、嘉慶鮑彤、鹹豐鮑彤等常用貨幣。寶泉局曾為慈禧鑄造“紀念幣”。“紀念幣”是國家為紀念重大事件和傑出人物而發行的貨幣。寶泉局曾為康熙皇帝、乾隆皇帝、慈禧太後鑄造過紀念幣,但古代紀念幣的格式與現代紀念幣有很大不同。其實古代沒有“紀念幣”這個名字,叫“宮錢”。這是壹種特殊的硬幣,在皇宮的節日和慶祝活動中用作裝飾和獎勵。如果是為皇帝生日鑄造的,俗稱“壽錢”。銅和工藝比流通中的好。據說,為了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大壽,住建部寶泉局精心鑄造了壹批“長壽幣”(又稱“龍鳳吉祥方孔幣”)作為生日紀念。作品整潔而精致,有著深邃的面部表情,結實的磨損和邊緣輪廓,以及平坦的地面。上下寶珠楷書“寶”、“全”二字,吟誦,圖案大方美觀。康熙皇帝看後大加贊賞,將這枚“慶典紀念幣”贈送給王公大臣。光緒二十年(1894),慈禧太後六十大壽,朝廷將為她舉行盛大的生日慶祝儀式,為此還通知天下,各衙門、王公大臣都要為老佛爺準備生日禮物。北京大大小小的官員,到處尋找稀世珍寶,討好老佛爺。政務院寶泉局官員煞費苦心鑄造萬壽錢。他讓寶泉局滿清右侍郎丞相處理此事,又讓十個鑄造技藝精湛的老工匠聚集在永和宮附近的王大仁胡同北廠,買了壹爐鑄造長壽錢,並再三叮囑他,每壹道工序都要嚴格把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差錯。誰在哪個過程中出了事故就問誰。工匠YEATION提煉黃銅,並精心設計硬幣的樣式和人物,最終鑄造了獨特的長壽錢。正面寫有“萬歲無國界”字樣,背面采用慈禧官方禮品“戴亞”字樣,古樸雋永,凸顯此款錢幣是專為慈禧太後生日鑄造的。不料日本艦隊在黃海挑起戰事,清廷北洋水師聞訊趕來參戰,全軍覆沒。戰爭打亂了慈禧的慶生計劃,她沒有臉再揮霍了。她要傳旨意,取消頤和園的慶典,所有的貢品都要免費。只有寶泉局鑄的長壽錢提前入宮,呈獻給太後,受到她的寵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