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那些年有哪些文人被送到鹹寧五七幹校?

那些年有哪些文人被送到鹹寧五七幹校?

向陽湖位於鹹寧郊區,原屬鹹寧地區鹹寧市(縣),現屬鹹安區。60年代末70年代初,文化部在鹹寧創辦了五七幹校。文化部高級幹部、著名作家、翻譯家、出版家、藝術家、文化專家、學者及其家屬6000多人被送到鄂南向陽湖,經歷了約3年的勞動鍛煉。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壹支龐大的文化大軍聚集在鹹寧的壹個角落,人數之多,密度之高,是縱觀古今中外文化歷史所罕見的。

下放向陽湖的知名人士有:1。文化部領導:、趙新初、許任副部長,周(代部長)、惠敏思圖、吳雪、鐘、顧問馬任副部長。2.作家:沈從文、馮雪峰、冰心、樓適意、張天翼、孟超、陳、蕭乾、郭小川、、臧克家、張光年、嚴文井、韋君宜、韓牛、綠原等。3.評論家:侯進京、穆峰、許覺民、嚴剛等。4.譯者:、孫勇、那遜、趙少厚、劉遼義、溫潔若、徐磊然、陳雨倫、孫、等。5.畫家:余韶、鄒雅、劉繼卣、馮忠蓮、李平凡、秦嶺雲、盧光照、許麟廬、張世簡、林鍇、張立忱、張廣、徐熙、範曾等。6.書法家:李長路、劉炳森、謝炳炎、童偉、王景芬等。7.出版者:陳翰博、王、金燦然、、陳遠、王毅、王方子、丁、、宋木文、、薛德珍、陳早春、楊德彥等。8.專家:吳、、單士元、王、龍乾、劉久安、耿、、石樹清、王、羅、、謝辰生、呂繼民、楊伯達、胡繼高;9.學者:宋雲斌、楊伯鈞、馬、趙守彥、、王啟立、顧、傅振倫、、、周、、周紹良、金沖及、王士敬、傅玄聰等。10.編輯:鄭曉勛、、、姜炳祥、崔、何啟智等。11,電影人,如唐瑜、洪章、季紅、丁大明、、韓、史美因、王俊壯、樓青蘭、、康雨潔、徐震、後來成為電影明星的陳;12,圖書出版商,如王益謙、鄭世德、杜克等。還有書籍裝幀藝術家(如曹新之、張慈忠)和曲藝藝術家(如傅、黃妃)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有文化的人很多,專攻很多東西。他們是作家、翻譯家、評論家和編輯、文藝專家、書畫家、出版商和學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擔任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委員和常委,也有許多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和中華全國作家協會的成員。全國文物鑒定委員會有50多人,其中四分之壹下放至向陽湖。中央文史館30多名館員,“襄陽湖人”占三分之壹。

上世紀80年代,有壹篇轟動壹時的關於“將軍縣”紅安的報告文學,叫做《二百將軍同鄉》,而鹹寧的向陽湖可以說是“六千知識分子同鄉”。?當時,鹹寧幹校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毛澤東思想宣傳隊軍事代表的全面領導下成立的(以下簡稱“軍事宣傳隊”)。有5個旅,26個連。具體分布為:第壹大隊、文化部辦公廳、政治部、政研室、電影局、藝術局、出版局、文物局、財務計劃部、聯絡部、教育廳、群文部等。第二旅,包括北京圖書館(現更名為國家圖書館)、文物出版社、文博研究所、中國革命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葛力博”三個簡稱);第三旅,包括新華書店總社、北京出版社和儲運公司、中國印刷公司、中印器材公司、人民出版社和農村讀物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榮寶齋)、版庫、紅旗越劇團和金庸評劇團等第四旅,包括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人民文學出版社、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北京印刷技術學院等。第五大隊包括中國電影公司及器材公司、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新聞記錄電影制片廠、科學電影制片廠、中國電影科學研究所、洗印廠和幻燈廠、中國電影資料館等。這些單位大部分被調到鹹寧幹校,可以說北京的重要文化機構裏基本都有“襄陽湖人”。在極左的特殊時代背景下,襄陽湖上知識分子的集中程度是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據統計,當年中央辦的“五七”幹校有106所,各省辦的有1497所。比如江西中辦幹部學校,河南息縣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幹部學校,上海奉賢幹部學校,湖北沙洋幹部學校等。,都不如鹹寧幹校出名。所以這是壹種特殊的政治文化現象,可謂“國家對詩人是不幸的,文化對鹹寧是不幸的”。

鹹寧幹部學校本部位於甘棠“452高地”(海拔45.2米),現為向陽湖奶牛養殖場。當時的向陽湖區還包括現在的張弓和寶塔。學部主任為、許、楊炎、聶明久、常平。先遣隊下來的時間是1969年4月12。9月26日,1969,第壹批人離開北京,送到鹹寧。19年2月26日,第二組來了。1970 5月18,第三批下放。建校之初,鹹寧高中(現鹹寧師範學院)有中轉站和子弟學校。此外,武昌金口、五龍泉(均屬當時鹹寧地區管轄)也有家族公司;駐汀泗橋十三公司(人民出版社)燒石灰窯,雙溪二十六公司(新華書店儲運公司)挖煤。“超幹校”的勞動主要是環湖種地,做到糧油肉蛋“四自給”;同時開展了學習和批判,有壹個深化“五·壹六”運動的時期。壹年後,壹批約100名老弱病殘轉移到鄂西北的丹江分廠,也就是現在的文605廠。幹校初期,他是北京軍區駐地軍事宣傳隊的負責人。6月2日1970由湖北省軍區軍事宣傳隊接替。從1970年秋天開始,在周總理的關懷下,幹校學生陸續調回北京,到1973時,大部分離開了學校。1974 65438+2月底,鹹寧幹校解散,並入文化部另壹所幹校——原河北靜海(今天津)團泊窪。直到1979,隨著黨內“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國務院於17年2月發出《關於關閉五七幹校有關問題的通知》,幹校才成為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