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舊社會的許多戲曲演員壹樣,姚澄的家庭非常貧困,被迫謀生。為了讓女兒有壹個好的未來,父親把姚澄送到無錫顧佳班學習戲曲,姚澄的藝術生涯從此開始。但壹開始,姚澄並不想學戲曲。她覺得父親因為唱戲被人看不起,養活不了家人,甚至不關心自己。學戲劇的前壹天晚上,姚澄告訴了愛她的奶奶,她希望能和奶奶的實力在壹起。姚澄回憶說:“我跟我奶奶說,奶奶,我不學話劇了,我爸爸也學不好話劇,學話劇對我也沒好處。我沒有錢,還被人看不起。當時我給演員譚春坡打電話,我說我不想當譚春坡!後來奶奶說,我不去能怎麽辦?總比在家挨餓強。所以我去學了戲劇。從此,姚成走上了壹條艱難曲折的道路,有淚有笑,既卑微又輝煌,充滿坎坷。
也許姚澄天生就是做演員的料,也許她註定要把壹生奉獻給錫劇藝術。因為姚澄的天賦和前任父親的指導,姚澄在學戲劇的第二年就開始登臺表演。姚澄還清楚地記得她第壹次登臺的情景。姚澄說:“當時表演的是《契約》。我是老太太的丫鬟,小姐為了逃婚,躺在閨房裏裝病。我帶妻子上樓去見那位年輕的女士。我的歌詞是看著下面黑暗的頭。緊張的時候忘詞,焦慮的時候記得。但我沒有連唱,又唱了壹遍,“丫鬟帶路,老太太在後面領,要上高樓,到小姐房裏探病。“我太尷尬了,進來就用手帕打了老太太的背。我當時很尷尬。下面我不笑。我知道我是個孩子。扮演老太太的是我叔叔。他說妳怎麽打我的。我是妻子!這解決了我的困境。”
在錫劇中,花旦是人人羨慕的。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花旦不能上臺,或者不方便上臺,這就給了好學的藝人壹個出人頭地的機會。太倉的壹場演出,因為花旦當時是常州人,唱念都帶著濃重的常州口音,觀眾不喜歡。於是主角暫時換成了姚澄,當時的表演目的是“趙軍出寨”。這場演出很受歡迎。演出結束後,觀眾請姚澄吃飯,還帶了她的師父和師母。那時候,姚澄才十四歲。《昭君出塞》這部劇讓姚澄壹下子紅了起來。此後,姚澄經常在《玉蜻蜓》、《破山救母》、《子夜夫婦》等劇中擔任主要角色,逐漸登上了花旦的位置。
藝術是壹架沒有盡頭的梯子。
解放前,姚成因為家裏窮,上不起學。在演戲的過程中,她漸漸覺得沒有文化是不行的。首先,劇本無法理解,很難理解和把握劇中的人物。
看劇本,她不行,急得哭了。有人問她,她說她不識字。他們說妳壹天學幾個單詞。學了幾個月就可以看書了!她壹天寫五個字,幾個月後,她真的能讀了!為此,她失眠了很多。她在人們午睡時學會了閱讀!後來又有人說,這還不夠,必須學會寫字!於是她從1949年開始學文化,壹直記日記,直到文革開始!後來她能看紅樓夢了,就把《安娜·卡拉尼娜》、《巴黎聖母院》等書中的人物和感情,在幌子下放到戲裏。
姚澄對自己要求嚴格,認真對待每壹場演出。有壹天,由她主演的《挨打的兒子回來了》正在蘇南農村巡回演出,姚澄突然肚子疼,疼得滿頭大汗。他躺在床上,吃不下晚飯。領導勸姚成休息,她不願意。她出身農民家庭,懂農民。農民壹路走來不容易。她堅持演戲,上臺的時候大家都看不出她有病。後臺她打滾嘔吐,三個小時的戲碼她都挺過來了。後來去小鎮(醫院)檢查,醫生說是闌尾炎。不能吃藥。壹旦吃藥,在大醫院是找不到的。趕緊去手術吧。結果去昆山醫院,醫生說為什麽這個時候不來,再過壹個小時就變成腹膜炎了。於是我趕緊手術,手術結束的第二天,天已經亮了。
1953年,江蘇省錫劇團在南京成立。今年春節,姚澄主演的《梁祝》在南京與觀眾見面,這是南京觀眾第壹次看錫劇,打開了錫劇在非吳語地區站穩腳跟的局面。談及當時的情景,姚澄說:“我來南京組建省團後的第壹部戲是《梁祝》。那時候南京人沒看過錫劇。演出結束後,每個人都非常喜歡。那也是第壹次招待外賓。當時譚演,我演。這場演出很受歡迎。後來我安排了“羅漢錢”。演出結束後,觀眾寫道,我既能演古裝,又能演現代戲。後來羅漢錢招待外賓幾年。”
1954年,華東地區首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在上海召開。姚澄的《走新路》獲得六項壹等獎,姚澄憑借成功塑造女主角李瑞鎮獲得演員壹等獎。大會閉幕式上,姚澄作為35個劇種、158個劇目、千余名演員的唯壹代表發言。這場演出的成功奠定了姚澄在江蘇錫劇團眾多演員中的領軍地位。
走出玩耍的康莊大道
姚澄的演藝道路很寬廣。在舞臺上,她不僅塑造了許多優秀的女性角色,還成功地扮演了《雙珠鳳》中的主人公文碧正和《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其中《雙珠鳳》還被拍成了電影。但是,姚澄當時並不喜歡這兩個年輕學生的角色。她覺得演年輕學生不應該有女人味。當領導讓她在演出中扮演賈寶玉時,她拒絕了。姚澄說我們又不是越劇,為什麽要有女學生?越劇應該改造女學生。後來省領導找她談話,說* * *成員要服從分配,她就同意玩了。"
姚成的成功是由於他的巨大痛苦和巨大努力。她沒有上過壹次課,沒有受益於壹輩子的孩子的心血,沒有遇到壹個點石成金的名師。她沒有錢學習,也不能從書本中吸取營養。困難迫使姚成養成了壹種可貴的心理素質——好學!向觀眾學習,向背景學習,向幕後學習,向場外學習。向錫劇藝人、姐妹戲、女演員、學生學習。餓了,好好學習好好實踐,向別人學習,像蜜蜂釀蜜。這裏要提到的是,姚澄之所以能夠取得藝術上的成就,創立了戲曲藝術的姚派,這與她的愛人葉誌成,中國教育家葉聖陶之子,著名劇作家的幫助是分不開的。他們已經陷入困境半個世紀了。說起他的愛人葉誌成,姚成回憶說:“他在文化上影響了我。他借給我名著,幫我提高了很多。他仍然是我的活字典。當我寫不出壹封信時,我就把它空著,然後我問他。我和老人在壹起四十年了,夫妻從來沒有吵過架。關系很好,我覺得很幸福。”
壹個農村婦女闖入文學世家,就像壹個半文盲,被送進了文學“學堂”。壹場以家庭為單位的精讀開始了,從識字到讀書,從小讀書到論述,從古到今,從中到外。這種不斷提升的文學素養對她的表演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增添了文采,凈化了工匠精神。當我們欣賞姚澄優美的表演時,
姚澄的表演善於深刻細致地表現人物的內心活動。她的唱腔清晰準確,聲音甜美柔和,聲音委婉、華麗、優雅,具有蘇南民間曲調的特點。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她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瑤派唱腔藝術,為豐富錫劇唱腔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她所創立的瑤派錫劇藝術,如今正在她的眾多學生中逐漸傳承和發展!
如今年近八旬的姚澄還在為錫劇藝術的發展培養接班人,只要是學生排練,姚澄總會去現場指導。今年2月,姚成因為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當時,中央電視臺準備錄制她的兩個學生許和的唱段。她不顧身體虛弱,把病房當成排練場,指導兩位同學現場排練。她的學生們不僅從這位德才兼備的老演員身上學到了錫劇的博大精深的藝術,也學到了做人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