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邏輯分為本體、本質、概念三個部分。這是黑格爾對邏輯的劃分。他認為這三部分是遞進的,但概念是這三部分中最重要的,因為概念是真理,而存在和本質只是直接和間接的東西。如果存在和本質是孤立的,那麽兩者都不能算是真理。
《本體論》這本書的第壹部分分為三個小部分:質、量、度。品質就是展示它是什麽,比如我們穿的衣服,住的房子,騎的車。有了這種品質,我們就不會對概念的存在感到困惑,也就不會有穿房子和穿衣服生活這樣的困惑。在我看來,存在是以“質”為基礎的。沒有質量,就沒有存在。
存在的第二部分是數量。數量很好理解,只是數量。書中的量有壹個作用:衡量存在尺度的同壹性。以我們用的書為例。壹本50頁的教科書和壹本2000頁的字典都是書,質量是壹樣的,所以數量不會影響存在,但它是無處不在的。量和我們初中學的不壹樣。初中,量變導致質變,但這裏的量只是壹種類似於度量衡的存在,不影響質量,或者說對質量影響不大。
本體的第三部分是度,度是度量,是質與量的統壹,量與質的統壹。這部分主要討論吞吐量的增減並不影響存在的本質,或者可以說影響的範圍是有限的。讓我們以我們的書為例。1000頁的書是書,999頁還是書,800頁也是書。但是,縮減到兩頁、七頁、八頁,就不能稱之為書了。只能說是宣傳冊或者別的什麽。
壹部分壹部分讀小邏輯,否則無法繼續。從存在的尺度出發,可以進入本書的第二部分:本質論。與本體論相比,本質主義是非常難以理解的。看了半天也理解不透徹。我只是在這裏寫壹些小觀點。
黑格爾認為本質是壹個設定的概念,它包含著規定,但規定是相對的,並不完全回到概念本身,所以本質上概念是不自持的。本質是相對地反映在自身中的存在。黑格爾在他的書中表達的是,本質是存在的真理,也就是他的過去或內在的存在,是反思的,自我反思的。
看完第二部分就看不懂了。簡單來說,事物的永恒性是事物的本質。如果只從量變到質變再到量變的角度來看,只能看得手足無措。以我們日常照鏡子為例。鏡子裏的自己受各種因素影響,不是原來的自己,原來的自己才是本質。
存在通過相互轉化體現,本質通過反思體現,概念不通過這兩種方式體現。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概念就是發展。“概念是自由的原則,而且是壹種獨立的實體性力量。概念是壹個整體,這個整體中的每壹個環節都是概念的壹個整體,集合和概念是不可分的。因此,概念是在它自己的同壹性中由它自己來定義的。”這是本書概念論的第壹段,意思是概念是壹種絕對獨立於其他對象的存在,或者說是壹種自由,妳不需要通過其他方式證明它的存在。比如動物,人是動物,老虎貓狗蛇老鼠都是動物。這些東西都有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我們分化的物種中有不同的地位,但歸根結底,這些都是動物。動物是永恒的東西。它的存在也許不是永恒的,但卻是永遠存在的。概念不取決於存在什麽,但它需要各種形式來表明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