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過程始於現有的問題,或者更具體地說,現實和預期狀態之間存在差異。
問題識別是主觀的。在某件事被認為是壹個問題之前,管理者必須意識到差異,他們必須承受采取行動的壓力,同時,他們必須擁有采取行動所需的資源。
問題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差距。大多數問題沒有明顯癥狀。對問題的識別是主觀的。解決壹個根本不需要解決的錯誤問題的管理者與不能正確定義問題並不采取行動的管理者是壹樣的失敗者。那麽,管理者是如何感知差距的呢?他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將現實狀態與標準或理想狀態進行比較;(2)明確的標準是什麽?是過去的表現;是壹個預先設定的目標;或其他部門或其他組織的績效。
但是無壓力差異是壹個可以推遲到未來某個時間的問題。因此,作為決策過程的開始,這個問題必須給管理者施加壹些壓力,以敦促他們采取行動。壓力可能包括組織政策、截止日期、金融危機、老板的期望或即將到來的績效評估。
第二步:收集信息
壹旦確定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就需要系統地分析問題,調查研究,收集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信息,並進行整理。
在這壹步中,我們積累了我們認為解決問題所需的所有數據,收集的信息的數量和範圍主要取決於問題的性質和復雜性。管理者可以從過去的經歷、記錄、報紙和雜誌中獲得信息和材料,包括銷售、財務、生產、人事等方面。接下來,根據成本項目、程序、時間、領導、質量、產出等對數據進行分類。,並建立數據庫。準確、充分、及時的信息是決策的基礎,是有效決策的保證。
步驟3:確定決策標準。
確定決策標準,即通過使用壹套適當的標準來分析和評估每個方案。首先確定與決策有關的幾個因素,然後規定各種方案的評價、評估和衡量的標準。
第四步:擬定壹個可行的方案。
問題已經確定,收集和分析信息的過程已經順利完成,在確定標準後,接下來應該擬定可行的方案。擬定壹個可行的方案主要是為了找到實現目標的有效方法,所以這個過程是壹個創造性的過程。決策者必須開放思想,充分發揮集體的主觀能動性,提出盡可能多的替代方案。選擇越多,解決方案就越完美。
第五步:分析方案。
備選方案擬定後,決策者必須仔細分析每個方案的適用性和有效性。估計每個備選方案的預期和非預期結果的可能性,並使用第三階段確定的標準比較這些備選方案。根據決策所需時間等限制性條件,層層篩選。如果所有的替代方案都不令人滿意,決策者必須進壹步尋找新的替代方案。在這壹階段,依靠可行性分析和各種決策技術,如決策樹方法、矩陣匯總決策、統計決策、模糊決策等。,盡可能科學地展示各種方案的優缺點並進行相互比較。
第六步:選擇方案。
在選擇方案時,是在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權衡利弊,然後選擇其中之壹或取長補短,取其精華,去其短處。這個過程是決策的關鍵過程。壹項經濟計劃是否科學影響著經濟發展的速度,而具體經濟行為的效果則影響著壹個企業、壹個地區甚至壹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敗。因此,有時在該方案完全實施之前,會進行局部試驗,以驗證在真實條件下是否真的可行。如果驗證方案不可行,為了避免更大的損失,有必要再次審查上述活動和步驟,並修改或重新制定方案。如果方案可行,完全可以實施。
步驟7:實施方案
選擇了滿意的方案後,決策過程尚未結束,決策者必須將方案付諸實施。他必須設計所選方案的實施方法,並做好壹切必要的準備。實施階段是最重要的階段。任何完美的計劃如果不能付諸實施都是毫無價值的。同時,實施階段花費的時間和成本通常遠遠超過前幾個階段的總和。如果是重大決策,要落實部門和人員的監督責任,掌握滿意方案的實施情況。特別是在關鍵時期和關鍵時間,需要加強監督和控制,以確保組織內決策計劃執行的及時性、可操作性和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