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恩來,壹年半留學經歷。
眾所周知,周總理懂英語、法語、德語、俄語和日語六種外語。
1965438+2007年9月,19歲的周恩來帶著為中華之崛起而學習的信念赴日留學。日語是我早年在日本留學時學的。雖然不常用,但我能理解並保持交流的水平。在京都,傳唱了壹首著名的詩《雨中嵐山——日本京都》,表達了振興中華的宏願。
2.魯迅先生先入讀東京弘文學院的預科,然後入讀仙臺醫學院。
初中課本裏提到魯迅去日本留學,筆記寫得很漂亮,被壹個老師欣賞。
這篇文章叫藤野先生。
另外,魯迅是著名的翻譯家,但他翻譯的不是英語,而是日語。22歲的魯迅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被兩江總督派往日本留學。
我精通聽、說、讀、寫。魯迅用日文寫文章,把自己的作品翻譯成日文,多次擔任翻譯。特別值得壹提的是,他親自教徐光平從1927到12學習日語,教學效果非常好。這樣壹來,學生就可以很快地從日語翻譯文學作品——這是《小彼得》,稍後出版。
許廣平回憶說:“第壹,我們教詞匯,但不是按照日語教學中排列的字母。而是魯迅自己編講義來教。教學時逐漸深入,但每天按時靈活學習。某* * *編教二十七課。”教學方法巧妙,效果又快又好,都說明魯迅對日語的掌握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不知道妳有沒有做過,比翻譯高。我不知道它在哪裏。
教書,翻譯小說,不能不說他的日語已經不是“好”的境界了。事實上,魯迅先生用日文翻譯的外國文學和文學理論著作比他自己的創作還多。據統計,魯迅先生留下的654.38+00多萬字中,有近壹半是譯詞。
此外,他經常用日語給日本朋友寫信,他還經常為在中國的朋友做日語翻譯。
3.郭沫若(1890-1978),1914進入九州大學學醫,1937之前在日本生活了近20年。
1914年,郭沫若來到日本留學。他萬萬沒想到這個偶然的機會,讓郭沫若在多年後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學者和詩人。郭沫若壹到東京,就直接去神田日本學校學日語,這是考官費生的第壹關。7月,郭沫若參加東京高等教育機構三專預科入學考試。壹周後,郭沫若順利通過考試,僅用半年時間就通過了留學生官費,打破了當年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中的紀錄。
郭沫若在日本留學的過程中,在日本開放包容的文化環境中,第壹次接觸到了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歌。泰戈爾於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當時留學生崇拜的文學巨匠。他如饑似渴地購買了泰戈爾的《新月集》、《園丁集》、《情人的禮物》等書籍,從中學習到壹種別樣的詩歌寫作方式,使他感到無限的喜悅和安慰。
郭沫若在迷戀泰戈爾詩歌的同時,也陶醉於泰國詩歌中濃郁的“清新寧靜”的詩風。他贏得安娜的愛情後,在1918創作了《維納斯》、《死亡的誘惑》、《新月與白雲》等詩歌,走上了新的創作道路。郭沫若於1923年在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完成學業,獲得醫學文憑和學士學位。但他選擇拒絕從醫,決定回國創作新文學,拯救民族精神。
4.李大釗(1889-1927),1913-1916,早稻田大學政治系。
5.陳獨秀(1879-1942),1901-1903,東京成城學校陸軍課。
6.王毅出生於6月1953,北京人。作為文革後的第壹個大學生,她於1977年秋考入北京外國語大學日語系。
畢業時,王毅寫了兩篇論文,壹篇比較中日兩國的歷史,另壹篇比較日本語言和中國的朦朧詩。王毅的畢業論文在那壹年獨樹壹幟。在中國的日本人社區中有壹份核心學術期刊《日本學習與研究》。王毅把論文放在那裏,很快就發表了。
他的職業老師秦(音)說:“據我所知,直到現在,學生在這樣的雜誌上發表文章還是很少見的。他的論文給老師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在外務省工作,由於日語很強,經常參加關於中日關系的會議。日本外相河野太郎曾在會上以幽默的口吻介紹:“王毅的日語很優秀,但他在會談中總是糾正中文,雖然他被翻譯成了日語。”河野對王毅的日語水平之高表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