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經典隸書
1.《義嬰碑》刻於東漢永興元年(公元153年)。原石現藏於山東曲阜孔廟。它與禮部、史部並稱“孔廟三碑”,為書法家所重視。
清代楊守敬評論說:“這是石碑的壹個很好的例子,翁西秦(翁方綱)說:‘骨肉平衡,情感流暢。’真誠不是奉承,但它的浪潮為唐人的粗俗開辟了道路。“這正說明了紀念碑的微妙之處。寫此碑時,要特別註意波浪畫的“反進平出”,尤其是起筆時的逆勢走勢不宜暴露。
例如,“蠶頭”的逆勢出現就暴露在側面,這已成為唐代“蠶頭”的庸俗趨勢。
2.《禮記》刻於漢永壽二年(156),收藏於山東曲阜孔廟。碑陽十六行,三十六字,文末有韓旭等九人封號。碑陰及兩側均有題寫。載於《晉·崔氏辨》卷九。
此碑自宋代以來記載最多,是書法藝術品質極高的作品,歷來被推崇為隸書的終極原則。全書文風精健,結尾嚴謹典雅,清麗兼美。紀念碑的後半部分和紀念碑的陰影是其最精彩的部分。藝術價值極高。它壹直被視為漢碑中的經典。
3.漢中平兒二年(公元185年),國寶曹全碑高272厘米,寬95厘米。明萬歷年間出土於合陽縣新立村,1956被Xi安碑林博物館收藏。東漢鐘平二年(185)十月建立。它出土於明萬歷初年陜西省和縣老城崔莉村,現藏於xi安碑林。
內容是王常對曹全勝平的記述。此碑是漢碑的代表作之壹,是美麗學校的典型。它的結構和筆法都達到了壹種完美的境界。清萬景評價此碑:“優美生動,不束縛,不倉促,又引人入勝。”
第二,篆書
1,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毛公鼎,清末道光年間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丁公》碑文長達497字,記載了毛公對周宣王的建言獻策,被譽為“壹部史書”。他的書法是西周青銅器銘文的成熟風格,奇幻、活潑、渾厚、渾圓而蒼勁,結構悠長。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石三圓盤以刻有“石三”字樣的碑文命名。有些人認為制造者是壹個陷阱,也稱為陷阱。它出土於晴川乾隆初年的陜西鳳翔。
石三盤以其古雅的銘文結構,圓潤簡潔的線條,潦草扁平的筆跡,看起來古雅而生動,並開啟了“草印”的結局。由於橫盤走勢導致重心較低,因此更加簡單和厚實。它的“鑄”感很強,表現出強烈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3.白盤何首烏被視為西周銘文中的傑作。其青銅器銘文在排列和字形處理上與西周其他銘文明顯不同,但與東周晚期戰國時期的吳楚文有壹定的相似性。
例如,它非常註意每個單詞的唯壹性。線條註重優美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則註重對疏密和避讓的追求。壹些錢條被故意拉長,造成壹種動蕩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致和精細也讓所有人驚訝於西周青銅器銘文中如此美麗優雅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