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前,蕭氏有很多,但蕭氏卻很少。《第壹批異體字整理表》和《漢字簡化方案》頒布後,很多人認為蕭是蕭的異體字,或者說蕭是蕭的簡化字。所以很多姓“蕭”的人,為了簡單,就寫“蕭”;壹些部門的工作人員在為肖姓人員辦理身份證、戶籍、入學手續時,經常把肖寫成肖。所以近幾十年來“蕭”姓增多(不排除有些人原來姓“蕭”),甚至有取代“蕭”姓的趨勢。
工具書註釋中的問題是造成蕭、蕭使用混亂的另壹個重要原因。在《辭源》、《辭海》等工具書中,註釋蕭時有姓的意思,註釋蕭時沒有姓的意思。這是壹種遵循壹些舊參考書的符號。《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都在前綴“xiāo”下標註“姓”。這是對蕭的俗字,用作姓氏。《漢語大詞典》註蕭的時候說“姓也叫蕭”,而《新華字典》1962版註蕭(xiāo),說“姓同蕭”。這就是“蕭”與“蕭”作為異己的關系。無論把蕭看作俗體還是異體字,蕭和蕭其實都是壹個姓氏,註音都是平ā o,《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是獨壹無二的。它註意到“小”是壹個單音節的詞,前綴下的第二個意思是“姓”。這樣,“蕭”與“蕭”完全脫鉤,“蕭”成為獨立於“蕭”姓之外的又壹姓氏。如果是這樣的話,它的發音就會變成壹個去濁的蕭,從而成為另壹個姓氏。從國家有關部門頒布的語言文字規定來看,“小”、“小”既不陌生,也不復雜。人們認為“蕭也是蕭”、“蕭和蕭壹樣”是不是不可取?“蕭是通俗作品”蕭的說法呢?由於“小”在本質上不是“小”的簡化字,兩者的關系也不是異己的,所以有些工具書的編者把“小”當作“小”的俗字——即作為通用的引用。其實“壹個習俗造就壹個確定”是壹個很模糊的說法。
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如香港、臺灣省、東南亞等建國後未受壹字改革沖擊的地方,肖氏家族成員都姓肖,沒有人寫姓肖。
壹個人的名字是他自己的,但是壹個人的姓氏是祖上傳下來的,中國人最註重傳統。古人雲:“不換姓,不坐改姓。”畢竟“蕭”姓是壹個不規範的姓氏,並不是肖氏家族的全部姓氏。蕭何的祖上從春天就知道了,不會滿足。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中國越來越多的人將自己的姓氏改為肖。也是宗族團結。
幾十年過去了,壹些姓肖的年輕人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肖家的人(從身份證上看,他們的爺爺和父親也寫了自己姓“肖”),從而輕易否認自己姓肖。其實呢?這些人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研究:
1如祠堂,建國後無論蕭氏怎麽改,各地修建在蕭氏祠堂上的“蕭”字都不會改。
2.問問長輩,尤其是60歲以上的。他們年輕時壹定用過蕭這個姓。
3、祖墳,祖墳上刻的字壹定是蕭。等壹下。
但是,不管考證是什麽,有壹點是肯定的。毫無疑問,中國所有寫自己姓氏的人,99.999都是原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