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體系

壹、評價方法

地下水功能評價方法采用層次分析法,評價指標體系由系統目標層(a)、功能準則層(b)、屬性指標層(c)和因素指標層(d)四個層次組成。系統的目標層只有壹個要素,即地下水功能的可持續性;功能標準層由資源功能(B1)、生態功能(B2)和地質環境功能(B3)組成。屬性指標層是描述每個功能層(Bi)的屬性指標,是功能評估的基礎。因子指標層是描述各屬性指標的指標,從不同方面反映地下水系統的某壹屬性,是地下水功能評價的具體評價因子。

在評價過程中,從系統目標層→功能層→屬性層→要素層自上而下計算權重,然後自下而上進行綜合評價。步驟如下。

(1)首先,構造判斷矩陣。以A層為標準,比較B層各指標的相對重要性,利用改進的9度標度法構造判斷矩陣計算B層對A層的權重,然後以功能層(B層)為標準,構造C層對B層的判斷矩陣並計算C層的權重。最後基於屬性層(C層)構建D層對C層的判斷矩陣,計算D層相對於C層的權重。判斷矩陣的標度分類及其意義見表11-2。

表11-2判斷矩陣的標度分類及其意義

(2)對層次列表進行排序,判斷矩陣構造的邏輯壹致性。當隨機壹致性比率小於0.1時,認為判斷矩陣具有滿意的壹致性。如果不滿足壹致性要求,則應重新調整判斷矩陣,直到滿足壹致性要求。分層單排後,進行分層總排序和壹致性檢查。

(3)根據評價模型計算評價指標,計算綜合功能指標、單項功能指標和屬性指標。

(4)根據計算結果,分析屬性層和地下水各自的功能。

(5)根據單項功能的分類和組合,進行地下水(主導)功能分區和評價。

二、評價指標體系

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體系包括四個層次,即系統目標層、功能評價層、屬性評價層和指標層。該系統的目標層是評價的總體目標,功能評價層由地下水的資源功能、環境功能和地質環境功能組成,屬性評價層由資源占有、資源再生、資源調節、資源可用性、景觀環境維護、植被環境維護、土壤環境相關性、地質環境穩定性和地下水系統衰減九個屬性組成。根據評價指標體系和松嫩平原的實際情況,選取23個因子(表11-3)建立評價體系的層次結構模型(圖11-2)。

表11-3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數及指數分級表

繼續的

三、評價指標數據的提取和處理

(壹)提取因子指標數據

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來自三個方面,包括定量數據和定性數據,反映了地下水資源的功能、生態功能和地質環境。

1.數據

地下水資源功能評價指標體系中D01 ~ D13的指標數據為定量數據,其值來自本次調查和資源評價獲得的數據。在2004年旱季和2005年旱季測量水位變化。利用Map GIS空間分析子系統,將提取的數據區文件與分區文件進行相交分析,形成新的區文件。利用屬性庫管理子系統,導出分區單元數及其屬性數據,轉換成文本文件導入地下水功能評價軟件。

2.質量數據

這類數據主要包括泉水、湖泊的變化、土地荒漠化、土地鹽堿化以及水質與地下水的關系等。,很難用數據定量描述。這些因素和指標按照無、弱、輕、中、強的方法進行分類,分別表明這些指標與地下水變化的密切關系,並給出數值表示。這種將定性數據轉化為定量數據的過程是通過專家評估和賦值來進行的,評估和賦值之間的對應關系如表11-4所示。

表11-4地下水功能評價定性數據定量賦值表

②數據處理

由於地下水功能評價使用的數據類型和維度不同,因此需要對數據進行歸壹化處理,即將數據轉換為維度在【0,1】之間的數據值。以單元號為關鍵字的標準化單元數據建立索引數據文件-D01.txt ~ D23.txt

定量數據處理:數據值不在【0,1】之間的定量數據應通過以下公式進行歸壹化:

圖11-2地下水功能評價層次結構

松嫩平原地下水資源及其環境問題調查與評價

式中:為單元I數據的歸壹化數據值;Xj為單位I的實際數據值;Xmin是所有單位中x指數的最小值;Xmax是所有單位中x指數的最大值。

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中,D01 ~ D13的數據文件均采用此方法處理。

定性數據處理,將定性數據評價指標按照與地下水的密切關系程度分為不同等級並賦予【0,1】之間的數據,可認為是歸壹化的。在地下水功能評價指標中,D14 ~ D23的數據文件采用該方法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