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始社會,我國的糧食品種主要有:黍、黍、米、糯米(大豆)、大麥、小麥、薏苡等。北方主要種植谷子和黍類品種,南方主要種植水稻。
夏商周時期,中國的糧食品種有粟、黍、稻、麥、大麥、黍、麻七種。主要糧食品種有黍、黍。直到明朝,中國的糧食品種大致相同。在《詩經·瀟雅》中,農作物的排列順序是:黍、黍、稻。當時人們迷信自然,稱社為土地神,粟為谷神,於是將兩者合二為壹,稱之為國。因此,國家成了國家的代名詞。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鐵制農具的出現和灌溉的發展,人們能夠種植對水土要求很高的水稻和谷子。雖然糧食作物品種變化不大,但作物結構變化很大。這種變化的特點是大豆的地位上升,與小米壹起被列為主要糧食作物。這是中國農業發展史上的壹次歷史性變革。從戰國到唐朝,小米壹直是中國北方的主要糧食。西周以前,我國主要糧食品種是黍、黍,其他糧食品種不占優勢。春秋戰國時期,五谷的概念開始出現,說明當時的糧食作物品種已經初步成型。主要糧食品種有:黍(粟、黍)、黍(大豆)、黍、稻、麥、大麥、麻。
秦漢時期糧食結構發生變化,主要糧食品種為黍、稻、麥、大麥、黍、高粱、大豆。漢代董仲舒建議關中壹代普及小麥。漢魏時期,由於石磨的普及,小麥被磨成面粉,也促進了小麥生產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糧食品種順序為:粟、黍、高粱、大豆、小豆、麻、大麥、小麥、水稻、早稻。
隋唐五代時期,主要糧食品種的排列順序為:稻谷、小米、小麥。
宋元時期,稻麥兩熟制逐漸形成,雙季稻得到推廣。明朝以後水稻更加發達,所以有“湖闊熟,天下足”之說。同時從國外引進玉米、紅薯、土豆,豐富了糧食品種。當時主要的糧食品種有:水稻、小麥、谷子、玉米、豆類。
到1950,糧食品種指小麥、水稻、大豆、谷子、玉米、高粱、雜糧七大類。從65438年到0952年,谷物減少為四大品種:小麥、水稻、大豆和馬鈴薯。1957年,糧食增加到小麥、水稻、大豆、雜糧、土豆五個品種。1971中,雜糧改為“玉米”等,糧食為新五大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馬鈴薯。1979以後,《辭海》對糧食的定義是小麥、高粱、玉米、土豆等各種主要糧食的總稱。從65438到0996,按種植面積和產量排列如下:水稻、小麥、玉米、馬鈴薯、大豆、小米、高粱和其他雜糧。從65438年到0990年,國家定購的糧食種類有:小麥、大米、玉米和大豆。
在糧食商品類別中,糧食按其領域和功能對象可分為四類:1、原糧2、成品糧3、混合糧和商品糧4。
谷物品種的國際概念。聯合國糧農組織在1995中列出的糧食產品詳細目錄由八大類106種組成:1,谷類8種;2.五種塊根和塊莖作物;3.五種豆;4.13種油料、油果、油仁作物;5.蔬菜、瓜類20種;6.三種糖料作物;7 24種水果和漿果;8.畜、禽、畜產品28種。
糧食品種的概念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隨著人們對自然開發利用的不斷提高,它將被賦予更新的內涵和外延。這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深化和改造世界能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