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為什麽《三國演義》裏都是人名字?

為什麽《三國演義》裏都是人名字?

看完《三國演義》,有人問:為什麽三國裏大多數人都是單名?的確,如果看歷史,東漢三國三百多年來的人名幾乎都是壹個字,兩個字的名字很少。《後漢書》、《三國誌》中的人名,有時會有兩個字,但這些人有的是隱士,如龐德公、鄧;有的是出生名,如劉盆子、鄭曉彤;有的是詞,如黃、茍聚伯。知識分子、官員、達官貴人都找不到重名。這真的很奇怪。

問題出在王莽身上。西漢末年,王莽篡奪政權。為了鞏固統治,他拿起董仲舒的“神學目的論”,大搞迷信復古,並以此為核心,還推行了壹系列所謂的“新政”,從土地制度到雇傭制度,從貨幣到地名,都涉及人名。

王莽特別註重“名”。他壹上臺就掀起了壹股改名潮。先是改了中央的各級官名,然後是地名大改。今天改了,明天又改回來,讓人無所適從。後來甚至把“匈奴”改為“降奴”,“可汗”改為“侍奉”,引發了壹場民族戰爭。王莽在名字上下了很大功夫。他特別重視自己的“王”,把自己的姓“王”給了劉的許多皇族和功臣,以示寵信。

《漢書·王莽傳》中有這樣的記載:王莽的長孫叫王宗。如果他等得慢壹點,依靠他的祖父和父親,這個王宗可以當皇帝,但是他等得太心急了。我得到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讓人畫了肖像,刻了三個銅印,和我叔叔密謀奪權。但水平有限,事情暴露。雖然是親孫子,但這件事不能掉以輕心。王宗看到情況不妙就自殺了。人雖然死了,卻要被剝奪“政治權力”。王莽下達了這樣的命令:“將原來的門派名稱改為兩個,現在改名為門派。”這個順序,不動腦筋是看不出來的。“造”是壹種規律。原來的名字是兩個字,叫“王”,後來依法改為“王宗”。現在他犯了法,必須改回來,他也被稱為原來的“王”了。從王莽的這個順序可以看出三個問題:第壹,王莽以前的名字用的字數是無限的,自己孫子輩的名字都是兩個字。二是王莽上臺後,曾經搞過壹次“去二處”的“生產”,即以法律形式規定不允許二字名。三、犯罪後,恢復字名,以示懲罰。

《汪涵莽傳》也有這樣的話:“匈奴單於,順產,去二處”,意思是匈奴單於按照義順朝的法令,兩個字的名字去掉了壹個字。可見,當時不僅有法律禁止使用雙字姓名,而且對匈奴也有影響。

此後,由於王莽的政令,人們逐漸養成了用單字名字的習慣。後來王莽雖然不守信用,但壹直沒有改,甚至成了壹種潮流,認為用兩個字來命名是不光彩的。如果現在,大家都是單名,那就麻煩大了,因為單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當時人口並不多,人們的活動範圍和交往半徑有限,單字詞名字對社會並沒有太大的不利影響。所以單字現象壹直延續到三國時期。

三國的人名告訴我們,人名有很強的階段性,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命名特點。知道了這壹點,有些人看他的名字,看他是什麽時代,就能猜到壹樣。

“慕斯武定”是中國最著名的青銅器,其中“E”是商朝的壹個名稱。商周以天幹地支為名。繼商湯之後的商王有外丙、任重、太甲、沃丁、太庚、肖佳等。輔佐的傅定,以及後來我的師傅秦名將白,也都是以天幹、地支命名的。天幹地支,其實就是現在的數字,和12344意思壹樣。

春秋戰國時期,人的名字中常加“不”字,如任布岐、韓不信、申不害、陳布谷、、蕭布衣等。這種習慣壹直延續到東漢,那時候更是直爽,無知,不害大眾。這裏的“不”只是壹個口頭上的詞,沒有實際意義。春秋時期有在名字之間加“之”的習慣,如介之推、燭之力、夢之等。春秋戰國以前的名字都很隨便,經常是指事物的名字,比如孔丘、顏回、孔鯉、司馬牛、李二、翟墨等。所有這些名字都是以成人在出生時所看到的事物命名的。

漢代人名十分重視等級詞,人名或字裏往往有孟、伯、仲、紀、蜀、元、昌、詞等詞。漢代人常用子,如司馬遷、蘇武、趙雲、。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在中國盛行。名字也受佛教影響。呂叔湘先生在《南北朝時期的姓名與佛教》壹文中提到,直接用於姓名的佛教姓名或術語多達36種,如瞿曇、悉達多、菩提、菩薩、羅漢、阿彌陀佛等,更有甚者是用壹個與佛教有關的詞語,如“佛、僧、曇、法、道”等作為其他詞語而成名的。根據南北史表,當時“僧”字在命名上僅次於“智”字。這時的詞往往是由壹個名字加壹個字組成的,如謝安的字安石,賓洋的字解冰,樊宣的字紫萱,顏延之的字延年,侯景的字萬景。以“誌”為名也是這壹時期的特色,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裴松之、顧愷之、劉牢之等。

魏晉南北朝也是民族文化大融合的重要歷史時期。北方十六國絕大多數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北魏時,鮮卑人的孝順皇帝拓跋,下令鮮卑人改漢姓,先將“拓跋”改姓為“元”。A * * *有144鮮卑姓氏改為漢族姓氏。變賀哥為戈是壹種高,去金為艾,屈忽為屈,獨孤魂為杜等。鮮卑人宇文玨建立北周後,所有改姓漢人的鮮卑人都恢復了原來的姓氏,鮮卑人的姓氏都給了漢人。因此,出現了許多新的姓氏,如孫昌、宇文、土赫、普留如和小野。

唐代人名更多地繼承了南北朝時期的成語,其突出特點是喜歡使用等級稱謂,這在唐詩的稱謂中就可以看出:元二、、、張十八、劉十九、秋二十二、、黃四娘。因為古人都是大家族,排在壹起,所以有“李25”和“趙32”。到了唐代,像“姬”、“虞”、“燕”這樣的名字就更多了。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外國民族紛紛湧向朝鮮。比如李白的父親來自西域,安祿山、史思明都是胡人,但都用的是漢姓。很多外國人都有“李”這個姓,有的是想沾皇帝的光,有的是皇帝給的。

唐宋人不僅喜歡用排行名,民間名字中也常用數字。例如,壹個人的名字“劉四”原來是在他父親24歲、母親22歲時出生的,加起來是46歲。如果母親23歲,父親25歲,那麽她生孩子的時候就叫“4月8日”。從宋代開始,雙字姓名超過了單字姓名,此後,雙字姓名越來越多。

遼金元是少數民族政權,是我國命名史上的壹個特殊時期。壹是名字中經常使用“兄弟”、“奴隸”等字眼;第二,很多人有兩種語言的名字,比如遼太祖,壹個完顏阿骨打,壹個中文名;晉代的兀術,又名宗弼;金世宗的名字叫哈拉,也叫哈拉。同時,壹些漢族人也取了少數民族的名字。

現代名字時代的特征更加明顯。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山西大學用計算機對中國七個地區的人名用字進行了統計。女性名字出現頻率最高的四個字是:

北京舒、修、英、余

上海英語,中文,方和明。

遼寧玉,廣西,英國和中國

陜西英語,方,修,余

四川是中國,秀,英,明。

廣東亞洲,英國,中國和明

福建很美,很美,很美,很亮。

在新中國之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六個詞是:英、秀、玉、珍、華、蘭,而從1949到文革,則是:華、英、玉、明、秀、國。“文革”時是:紅、中、軍、文、英、明,但“文革”後變成了:中、美、春、小、顏、紅。從姓名和文字的變化,可以看出社會和人們思想意識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