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中國古代為什麽用絲綢作為貨幣?

中國古代為什麽用絲綢作為貨幣?

在中國古代,絲綢(或絲綢、布料和絲綢)長期被用作實物貨幣。因為政府征收的稅收大多是實物(如糧食和布匹等。),費用還得用實物。西漢官員的俸祿以糧食單位的“石”來表示,如2000石、400石。再次,古代貨幣經濟和商品並不發達,特別是在農村地區,大量的交易是通過以物易物來完成的,布帛糧食等實物貨幣比硬幣更方便、更容易獲得;最後,以銅幣為代表的金屬貨幣很容易受到戰爭、貨幣崩潰等因素的影響,導致貶值。政府和人民都更願意接受實物,避免交換過程中的損失。具體到漢唐時期,有人說他們實行“多元貨幣政策”(錢帛並行的標準),即以錢幣為主,也混合使用金銀帛。在漢朝,曾壹度想只用糧食和絲綢來廢幣。唐代規定“絲值與錢值並重”,將其視為法定貨幣,嚴禁錢絲並用。禁止在大規模交易中只接受硬幣,並且有壹種趨勢將布料和絲綢視為各種商品的換算單位。絲綢的價格在開元時定為每匹550元,在安史之亂時達到1萬元,並在歷年下降到4000元,這表明貨幣價格的劇烈波動和實物貨幣的保值作用。這種現象不能說在所有古代都存在,但在秦漢及以前最為明顯,而隋唐開始變革,宋明清逐漸結束。因此,這個問題應該僅限於古代,而不是近代。或者,我們應該采用西方學者對中國歷史的劃界,將先秦、秦漢、隋唐作為古代,而宋元明清作為現代中國的開端,不予討論。在這三個版塊中,先秦時期畢竟是由貝類、錢幣、谷物和絲綢組成的多元貨幣體系,所以絲綢的地位只是在後來越來越突出;隋唐時期,隨著外交和商業的發展,“鮑彤幣”成為主要流通力量,糧食絲綢成為稅收俸祿。至少就流通貨幣而言,絲綢不再是更發達的商業貨幣。因此,這個問題在秦漢時期最為典型。下面我將從秦漢開始,並對我的觀點和不足之處發表壹些意見,並希望您能批評和糾正我。從貨幣本身的生產來看,特別是自秦漢統壹穩定以來,夫耕女織的法定基本生產方式使農業帝國中的糧食和絲綢最容易生產。在壹個社會中,70%或80%的農民、農民和婦女提供谷物和絲綢,只要不遇到自然災害或大規模和長期的戰爭,其供應的持久性和規模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保證。用糧食和絲綢作為硬通貨,實行糧本位或絲本位是最堅實的。從貨幣本身的使用角度來看,糧食和絲綢是人類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充足的食物和溫暖的衣服,因此盡管它們會腐爛和破損,但它們可以隨時分配給有需要的人和地區,糧食也可以作為陳糧儲存在倉庫中以應對災害和穩定糧價(這壹功能在今天也發揮了作用)。硬幣和麻紙是不可能的,而且只能作為貨幣使用,但無法應對古代的經濟危機,因為壹旦出現經濟甚至政治危機,硬幣和麻紙就不值錢了。如何使用它們?從同期其他可選貨幣的生產和保存成本來看:①麻紙在秦漢以前乃至整個宋代的古代社會都是壹種非常昂貴的東西:生產成本高、制作工藝復雜、保存時間短。生產成本和技術決定了這種紙只能用於記錄重要的政府文件,以及供官員和士紳交流和把玩的高端奢侈品。即使是基層行政和中下層官員也只能使用竹簡。今天,像使用珠寶壹樣使用紙張作為貨幣是不現實的。而且麻紙的保存時間壹代比壹代好,但妳看看現在用來寫毛筆字的紙(明清用現代技術)就知道保存不容易,更何況是作為貨幣不斷流通?現在的錢可以通過印刷刮花,但經過幾年的使用(尤其是那些低價值的鈔票),它是極其柔軟的。如果是古紙,新紙連手指都刮不到,更別說舊紙了。即使在宋朝,紙幣也只是在大宗貨物異地轉賬時作為支付工具使用。與它的面值相比,它相當大。看看明清時期的銀票就知道紙在古代有多貴了。(2)漢代的錢幣雖有壹定進步,但遠不如冶鐵技術飛躍後的隋唐錢幣精良。不用說,這個點是如此專業和化學。比如在古玩市場上,先秦、隋唐時期的錢幣往往銹跡斑斑、綠油油的,而隋唐時期的錢幣則少了壹點銹跡,多了壹點光澤,以至於明清時期的錢幣都能吹出銀光閃閃的聲音。這當然與生產時的年代有關,但金屬很容易生銹,往往不是壹千年,而是五六年的事。再比如,歷史書籍在描述盛世時,總會出現許多硬幣在倉庫中生銹、繩子斷裂的現象,這說明硬幣不易儲存。後代的合金更加合理,易於儲存,並且開采和冶煉鐵的技術得到改進,生產和儲存成本降低,這使得鑄幣逐漸成為宋元明清時期貨幣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