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市的自然地理環境
東營市位於山東省北部的黃河三角洲。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在東營市流入渤海。東營市地理位置為北緯36° 55′~ 38° 10′,東經118° 07′~ 119° 10′。東、北瀕渤海,西接濱州市,南接淄博市和濰坊市。南北最大縱向距離123公裏,東西最大橫向距離74公裏,總面積7923平方公裏。地質東營市位於華北坳陷濟陽坳陷東端。地層包括太古界泰山群、古生代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和二疊系、中生代侏羅系和白堊系、新生代第三系和第四系。元古代、上奧陶世、誌留紀、泥盆紀、下石炭統、中生代三疊紀缺失。凹陷和凸起自北向南主要有城子口凸起(東端)、車鎮凹陷(東)、義和莊凸起(東)、沾化凹陷(東)、陳家莊凸起、東營凹陷(東半部)、廣饒凸起(部分)。地貌主要是市區內的平原地貌。由於歷史上黃河頻繁改道決口,地表多次被洪水沖淤,形成復雜的微地貌。地勢沿黃河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西南最高海拔28米(大沽海拔,下同),東北最低海拔1米,自然比降為1/8000 ~ 1/12000。西部最高海拔11m,東部最低海拔1m,自然比例降為1/7000。黃河過境,近江高,遠江低。河後河自然比下降到1/7000,河漫灘高出河後河2 ~ 4m,形成“地上懸河”。全市微地貌類型有五種:古河漫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4.15%,主要分布在黃河決口地段上遊;河漫灘高地,占全市總面積的3.58%,主要分布在黃河河道與大堤之間;略傾斜的平地,占全市總面積的54.54%,是丘陵和窪地的過渡地帶;淺窪地,占全市總面積的10.68%,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的古河漫灘高地之間,以及小清河以北的緩丘與老黃河低窪地帶之間的略傾斜的平地上。海灘土地占全市總面積的27.05%,呈與海岸線平行的帶狀分布。氣候東營市地處中緯度,背靠大海。受歐亞大陸和太平洋影響,屬暖溫帶季風大陸性氣候。基本氣候特征是冬冷夏熱,四季分明。春季幹燥多風,早春氣溫多變,常伴春寒,晚春回暖快,常伴春旱;夏季高溫多雨,高溫高濕,有時還會遭受臺風襲擊;秋天,氣溫下降,雨水銳減,天高氣爽;冬天天氣幹燥寒冷,冷風頻繁吹,雨雪稀少,北風西北風多吹。主要氣象災害有幹旱、冰雹、風暴潮、大風和大霧。中國沒有明顯的南北氣候差異。年平均氣溫12.8℃,無霜期長達206天,≥10℃的積溫約4300℃,可滿足兩年三熟作物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613.6mm,多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5%。年降水量變化大,易發生旱澇災害。200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3.6℃,比常年偏高0.8℃。全年降水量634.1mm,較常年略偏多14.5438+0%。光照時數為2516.0小時,較常年略少。總的氣候特征是:冬季氣溫以偏高為主,冷暖交替頻繁,降水較常年略少;春季氣溫波動明顯,冷熱不均,降水豐富,南多北少。5月初,發生了歷史罕見的暴雨洪水。夏季氣溫偏高,高溫日數較往年偏多,極端最高氣溫已超過近40年極值,降水量接近常年,但時空分布不均,雷暴、冰雹、暴雨時有發生;秋季氣溫接近常年,呈現前期高後期低的特點。降水以偏少為主,降水時段集中。9月下旬至10和110中期,持續少雨。2009年是綜合評價氣候條件對東營市各行業影響的壹般年份。土壤城市的土壤分為五類:褐土、蔣莎黑土、潮土、鹽漬土和水稻土。褐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以南地區,約占全市土壤面積的4%,是全市糧棉菜高產穩產區。蔣莎黑土主要分布在小清河南部褐土區的低窪地帶,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0.6%。這種土壤適合種植小麥、玉米、高粱等淺根作物,是農業上有潛力的土壤類型。潮土是全市最大的土壤類型,占全市土壤面積的59%。在城市中廣泛分布,是城市的主要耕作土壤。栽培後適合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等作物。鹽漬土分布在海岸帶,占全市土壤總面積的36%。自然植被包括蘆葦、黃胡菜、茅草、艾草等。這種土壤如果不進行大的改造,很難用於種植。目前主要用於發展水利和畜牧業(種植業)。水稻土占土壤總面積的0.2%,主要分布在利津和墾利老稻區。經過20多年的水培,已初步具備年輕水稻土的特征。黃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東營市,在墾利縣東北部匯入渤海,全長138公裏。黃河徑流量年際變化大,年內分布不均,含沙量大。根據利津水文站1950 ~ 2001年實測資料,黃河多年平均徑流量332.6億立方米,最大97.31億立方米(1964),最小1.8億立方米(1997)。最大流量10400 m3/s(1958年7月),最小流量與幹流斷流;年均輸沙量8.36億噸,最大265438+億噸(1.958),最小1.5億噸(1.997)。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河年徑流量減少,斷流頻繁。1999後,黃河水利委員會加強了沿黃調水管理,斷水現象減緩,2000-2009年實現了十年連續流。2005-2009年,黃河年徑流量分別為654.38+09.82億立方米、654.38+096.5438+0.88億立方米、202億立方米(報洪值)、654.38+04.7億立方米(報洪值)、654.38+03.6億立方米(報洪值)。除黃河外,全市還有30條骨幹水系。以黃河為分界線,黃河以南屬於淮河流域,流域水系多為東西走向。從南到北,有小清河及其支流淄河、楊河、泥河子、預備河、支河及其支流小河子、吳家大溝、廣普河和五幹排,廣利河及其支流河、東瀛河、老廣普河、五流河和排,還有永豐河及其支流三排。黃河以北屬於海河流域,流域水系多為南北走向。自西向東有10條河流,分別是潮河及其支流、楚官河、太平河、馬鑫河、李湛河、草橋溝、草橋溝東幹流、條河、神仙溝及其支流、董新委河。海域東營市海岸線北起順江溝口,南至紫麥溝口,全長412.67公裏,占山東省海岸線的1/7以上。灘塗面積654.38+0.52萬畝,負654.38+00米等深線以內淺海面積4800平方公裏。沿岸海底比較平坦,海水透明度32 ~ 55厘米。海水的溫度和鹽度受大陸性氣候和黃河徑流的影響很大。東營海域半封閉,大部分海域為不規則半日潮,平均潮差0.8 ~ 1.2m,最高潮位超過5m,易發生風暴潮災害。全市500多萬畝土地儲備資源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旅遊資源得天獨厚。在黃河等河流的作用下,近岸海域鹽度低、含氧量高、有機質豐富、餌料豐富,適合多種魚蝦尋找餌料、繁殖和洄遊。沿海石油、天然氣、鹵水等礦產資源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