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的死和於吉的死有必然聯系嗎?兩者之間是有聯系的。有學者認為項羽以“妾死兒女離”為恥,故不肯渡江,拔劍自盡。簡單地說項羽因為於吉的死而拒絕過江東是不夠的,這是有道理的。而這就和《史記》裏說的壹樣,“王祥笑著說:‘天亡了怎麽辦?並與江東子八千人渡河西進。今天壹人歸來,江東父兄可憐我。我能看到什麽?就算什麽都不說,壹個人值得嗎?”“這段話是壹致的。“兒女分離”壹方面符合他所說的,另壹方面也是“無臉見江東父老”的原因。就算項羽渡河,戰敗也是註定的。因此,他選擇不渡烏江。
但也有學者提出,自牯嶺戰敗後,項羽多次失守,退守垓下,突破垓下,向東南逃竄,直至到達烏江。可見他有退守江東之意,壹路逃亡。如果說項羽是因為在江東未能殺死八千子弟而愧對江東父老的話,那麽在垓下被圍之時,他就應該羞愧自殺。過了淮河,只有壹百多人騎馬到了銀嶺,迷路了。他們問了壹個農民,但他們被騙了,被困在天則,被漢軍抓住了。他沒有在如此尷尬的情況下自殺!逃到東城,韓琦幾次包圍。他雖然“脫不了身”,但還是組織了剩下的28個騎手打了起來,“打死了兩個。”此時項羽仍想東渡烏江。所以,認為他最後逃到烏江岸邊時,羞於見江東父老而自殺,似乎也不合情理。項羽的恥辱來得太突然,太不合理,大概是司馬遷為了讓情節完整而寫的情節。
有人認為項羽不渡烏江是出於高尚的品質,是出於早日消除人民戰爭苦難的考慮。項羽意識到長期的內戰讓百姓苦不堪言,希望戰爭早日結束。項羽確實有結束戰爭的願望,也想過通過他與劉邦的個人決鬥來結束戰爭。他註意到“楚漢相爭已久”,“丁壯苦在軍,老弱出鞍”,於是對劉邦說:“天下匈奴萬歲,願與漢王壹決雌雄,不苦在天下人父子。”最後甚至違背自己的人格,想犧牲自己的利益,通過和談換取劉邦的讓步,以差距為界。但是劉邦毀約,出兵殺了楚軍。當項羽輸了,意識到不能馬上消滅劉邦,談不上和平的時候,項羽不得不犧牲自己來結束多年的殺戮。據說當時項羽還能和劉邦抗衡。
項羽為什麽不渡烏江?兩千多年來,無論是學者還是歷史學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註,但至今難以下定論。
參考資料: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
蓋夏之戰
漢高祖高第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固鎮濠城沱河南岸,河南淮陽與陸毅之間)進行戰略決戰。
四年八月,項羽和劉邦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和高程(今河南滎陽西北泗水鎮)相持了兩年多(見高程之戰)。項羽因陷入腹背受敵,被迫與劉邦講和。他以古運河為界,位於河南滎陽東部,東屬楚,西屬漢。
9月,項羽按約定返回東方。劉邦采納了張亮和陳平的建議,在項羽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楚軍饑寒交迫,疲憊不堪,突然對楚軍展開了戰略追擊。又約韓信從齊國(今山東)出發,從梁(今河南東北)南下渡過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襲秦制,十月初),因韓信、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牯嶺(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奮起反擊,漢軍大敗。
劉邦為了調動韓信和,在東至大海的廣大地區,指定陳(今河南淮陽)為齊王韓信的封地;封為梁王,分封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安)。為了它的封地。韓、彭遂領兵攻楚;韓信從齊國南下,占領了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以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士兵們直指楚軍的後方,彭越也從良地向西進發。劉嘉,漢族將軍,與王,九江人,從下城父(今安徽亳縣父集)北上;劉邦則率兵出牯嶺向東,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包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退守垓下。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嘉、彭越、英布等漢軍約40萬人,在垓下與65438+萬楚軍決戰。韓信率軍在漢軍中間,孔將軍為左翼,陳赫為右翼。劉邦帶領他的部隊跟進,將軍周波作為後方警衛。韓信進攻失利,領兵回來,命令左右兩軍繼續進攻。儲君攻打不利,韓信再次出兵。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包圍。楚軍多次大敗,將士疲憊不堪。韓信命令漢軍士卒晚上唱楚歌,使得楚軍士卒想家厭戰,士氣崩潰。項羽見大勢已去,連夜率八百騎突圍,南逃。劉邦派關英去追5000騎兵。項羽迷了路,被漢軍追到烏江(今安徽縣東北蘇皖交界的烏江鎮),兵敗自殺。
點評:垓下之戰,劉邦適時展開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軍,多路圍攻楚軍,以絕對優勢殲滅楚軍,開創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範例。垓下之戰是楚漢鬥爭中的決定性戰役。它不僅是楚漢鬥爭的終點,也是漢朝興盛的起點。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轉折點。結束了秦朝末年的混戰,統壹了中國,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基礎。因其規模空前,影響深遠,被列為世界七大著名古戰役之壹,有“東方滑鐵盧”的美譽。
蓋下遺址,古戰場遺址,198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